在封建社會,被喻為束縛知識分子思想枷鎖的科舉制度,制約了很多讀書人的前途和命運,而曾國藩卻能從中脫穎而出,除了勤奮與努力,更多靠的是自我定力。 時值春節(jié),少不了走親訪友,期間免不了他們對自己進行盤問:“收入多少?”“何時升職?”“有女朋友了嗎?”“何時結(jié)婚?”……此時,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受影響至關(guān)重要。 譯文:我們這些人辦事,成與敗聽之于天命,毀與譽聽之于別人,只有自己的精神面貌,則可以由自己做主之處,也就是說,不隨眾人的喜與懼作為自己的喜與懼。 ◆喜懼不隨眾人 ◆ 任何一個人要想辦件大一點的事,都必須有“成敗在天、毀譽在人”的氣度,否則,就干脆不辦事,隨大流做一個平庸人。 面對著別人的或毀或譽,自己要立定腳跟,不改自我規(guī)模氣象。曾氏帶著他的一班同志,做的是一番“赤地新立”的大事,即將朝廷實行兩百年的世兵制改為募兵制,不僅要與敵人斗,還要與世俗文法斗,其難度該有多大,其面對的非議該有多少!他只得抱聽之任之與守定自我的態(tài)度,否則,不須太平軍打,自己營壘中的人就早把他打垮了。 本文內(nèi)容來自【唐浩明評點】微信公眾號(zhuochengWH),歡迎訂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