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

 老阿更 2016-02-10
黃圣依練習(xí)跆拳道圖片


  1無極態(tài)

意象:

身體恭肅,和思澄澈,洗心滌慮,一任靜寂。

動作:

身體直立,面部端莊,眼神微閉或平視,內(nèi)察周身;呈放松態(tài)。頭手肩肘胯膝足等皆無主觀動作表現(xiàn);一任自然。如圖4-1-1至4-1-2所示。

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上)----張大輝

孫祿堂先生有言:行無極態(tài)式時,“心中空空洞洞,內(nèi)無所思,外無所示,伸縮往來,進退動作,皆無征兆”,即是此意。

2太極態(tài)

意象:

《蒙古密法簡介》一文中有言:“妙在整念,安排各端,心系唯一,諸般安然”可用于形容行太極式時的整體思維狀態(tài)。此外,這種思維狀態(tài)可推及太極態(tài)式以后諸式用意。進一步講,“整”即是統(tǒng)籌考慮周身各大關(guān)節(jié),即頭、手、肩、肘、胯、膝、足等。安排即是用“九要”去安排,去保持“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狀態(tài)。所以,太極態(tài)式一發(fā)動,則需“九要”齊備。且以后各式均需保持“九要”規(guī)矩,須臾不可離之。如此,方能漸進“周身無處不太極”的狀態(tài),達到身體運動時的高度協(xié)調(diào)有序。

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上)----張大輝

動作1:

兩足根略略相并,兩腳尖分開成90度角;兩手略松平展。此動作可喻示無極之末,太極之始;稱之為無極態(tài)中之有極態(tài),是無極態(tài)和太極態(tài)的轉(zhuǎn)關(guān)態(tài)。如圖4-2-1所示。

動作2:

兩手微張,收至兩胯前,虛抱小腹。兩臂微屈,兩肩松開。右足尖向里扭直,與左足成45度角。頭與右足向里扭時,同時向左邊扭轉(zhuǎn);兩眼隨即向左前方看去。此時,意觀全身,將心穩(wěn)住;氣往下沉,用意塌住腰。全身動作要自然,不可用拙力塌勁。頭扭轉(zhuǎn)之時,要用心意調(diào)動全身各部,上下內(nèi)外,如同一氣旋轉(zhuǎn)的狀態(tài)。據(jù)此,以后各式狀態(tài)均需以達到“身體輕靈,內(nèi)外一致”為標(biāo)志。

3懶扎衣

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上)----張大輝

動作1:接上式;先將兩手合向里扭,扭至兩手心相對。拇指領(lǐng)勁,兩手徐徐地向左前方如同抱一圓球沿外弧線抬起,高與肩平。

動作2:接上一動作;上述動作將停未停之際,兩手仍如同抱一圓球靠著身子返劃內(nèi)弧線至小腹前,兩手心平直相對。動作1和2動作中的所謂呼吸是為了配合身體放松之用。本套拳中其他諸式演練過程中,習(xí)者可斟酌使用,切勿刻意強求,以至呼吸不暢,影響鍛煉效果;一般練習(xí)過程中,以自然呼吸配合為主。

動作3:接上一動作;前動作將停未停之際,左足向左前方邁去,兩手心相對著隨即抬至心口前;足后跟落地瞬間,兩手即從心口窩向左前方徐徐一氣伸去。伸至極處,兩肩松開,同時往回縮勁;兩股前節(jié)要有力。以上蹬頂伸縮皆是在虛靈頂勁的基礎(chǔ)上,用意不用拙力。右足在兩手前伸之時,同時向前跟步,足尖著地,離前足距離自覺適度即可。左足在身體重心前移過程中,漸漸全足著地。兩手仍如同抱著圓球狀。兩眼向兩手當(dāng)中的方向看去。

動作4:接上一動作;外形似停,而內(nèi)中之意不停。兩肩和兩腿里根均用意盡量往回往里縮勁。腹內(nèi)要圓滿虛空,神氣收斂入骨,逆運至丹田。隨即兩手一氣著,往右、往里收至右肩前,右手心朝上,左手心朝下,與右手魚際相齊。左足尖仰起,左足跟為軸,與身手同時向右邊旋轉(zhuǎn)。重心移至右腳過程中,右足也徐徐全足著地。兩眼望著右手看去。勿停。

動作5:接上一動作;重心移至左足,身體略屈,右足往前(無極態(tài)式右方)邁去,足后根著地,距離遠近以不牽動身體重心為限。同時,兩手一氣著往胸前回抽至下頜下方稍前,掌心向外,右手高,左手低,左手食指約與右手拇指相齊,停住。兩眼視前。

動作6:接上一動作;隨即兩手即一氣著往前推去,兩臂略屈,左手心在右手里腕左下略后方約二、三寸開外。同時,身體重心前移至右足,右足全足著地,左足同時跟步,足尖著地,在右足跟后左方二、三寸左右處。兩眼仍看前右手。微停。

整個動作過程中,腹內(nèi)要松靜虛空。此外,舌頂上腭,提肛塌腰,足蹬頭頂;兩肩兩腿,里根縮勁;都宜遵從用意不用拙力的要領(lǐng)??傊駨那叭怂觥案箖?nèi)松靜氣騰然,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等基本原則,保持動作的“一氣流行”狀態(tài)。

本式解析:

 懶扎衣通常被稱做太極第一大式。對之,應(yīng)予高度重視。在所有98式中,此式占式較多。并且,用于左轉(zhuǎn)開合手式的轉(zhuǎn)接。

4左轉(zhuǎn)開手

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上)----張大輝

接上式,重心移向左足。同時,將右足尖仰起,以足后跟為軸,向左邊扭轉(zhuǎn),扭至足正直。身子要隨著右足一氣著扭轉(zhuǎn)。同時,兩手如同抱著氣球,內(nèi)中氣體正處膨脹的狀態(tài);兩手大指在胸前約一、二寸左右處,平著往左右分開,開至兩手虎口與兩肩尖相對;兩手五指都呈張開狀態(tài)。重心再適時移至右足,將左足扭至正直。重心最終在兩足之間,微停。兩眼視前下方,關(guān)注周身。

過程中,用勁要和平,切忌忽起忽落間斷、努力乖戾的狀態(tài)。

5合手

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上)----張大輝

接上式;重心仍在兩足中間,同時兩手如同抱著氣球往回縮小之意,往一處合;合至兩手相距約與臉同寬,兩手大指相離寸許。兩手心空著,仍如同抱著圓球相似。兩腿要彎曲,右足全部著地,左足跟欠起,足尖著地。停住。兩眼看兩手當(dāng)中。如圖4-5-1至圖4-5-6所示。

過程中,身體動作宜輕靈,手足扭轉(zhuǎn)開合要自然。周身不可有絲毫勉強用力之處。

6單鞭

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上)----張大輝

動作1:接上式,先將兩手腕往外扭。左足在兩手分開之時,同時往左邊(無極式左方)邁去,斜橫著落地。距離遠近以不牽動身體重心為限。兩眼視右前下方。

動作2:接上一動作;再從心口前上方橫平著,如捋長竿,往左右徐徐分開到極處。兩手心朝外,兩手掌直立,兩手指與眼相平,兩眼看右手食指稍。右足橫直著,重心左移,使左膝與左足根幾近成一垂線為止。

過程中,兩腿要里曲圓滿,不要有死彎子。身子仍要直,兩肩要松開,兩腿里根也要松開縮勁。兩肩兩腿里根都宜松開,腹部就能松開,達到氣能收斂入骨、神舒體靜的狀態(tài)。腹部之氣不能驟然向下壓力,要以意運氣,徐徐下注于丹田。宜遵從道德經(jīng)所說“綿綿若存”的說法,方能有助于達到上述所說的狀態(tài)。

7提手上式

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上)----張大輝

接上式,將重心全部移至左腳,腰要塌住勁。同時,左手手心朝外,沿上弧線,移至手背靠著頭部天庭穴部位處;右手沿下弧線,移至大指跟靠著丹田氣海處(即小腹);右足也與兩手同時往左腿處合并,兩腿似挨未挨,足尖落地,與左足尖相齊;兩足相離寸許。定式時,兩腿彎曲似半月形,身子仍直著穩(wěn)住;身子形勢雖停,但內(nèi)中神意仍未停,以待換式。過程中,兩肩兩腿里根在與兩手兩足配合動作時都要松開;腹部保持空靜虛靈的松開狀態(tài),不要用壓力往下沉氣,要用神貫注??傊?,在全部動作過程中,要注重一氣貫穿。

8白鶴亮翅

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上)----張大輝

動作1:接上式,將左手從頭部往下落至心口下邊,肘靠著脅部,大指跟靠著腹部。右手從小腹處,直線上提,兩手相遇于心口處,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兩手心相對;隨后,左手略沉下一點;右手繼續(xù)上提,右手腕往外扭,扭至手心朝外,起至頭部,手背靠著天庭穴部位處。同時,右腳漸至全部著地,重心移至右足;左足跟欠起。兩眼視向前方。

動作2:接上一動作;右手大指跟離著右邊臉面,似挨未挨著,從頭部往下落,落時肘要直著往下墜;左手從心口下邊,于右手往下落時,同時靠著身子上起至心口與右手相齊;兩手大指相離寸許。左足與兩手起落時,漸至全足著地,重心移至左腳;右足跟欠起。兩眼仍視前。

動作3:接上一動作;兩手微向前上方抬起;同時,右足與兩手同時,往前邁步,足跟著地,身子直著,兩足距離遠近自定,以不牽動身體重心為準。兩眼仍視前。

動作4:接上一動作;右腳漸至全部著地,重心移至右腳;左足后跟與右足尖落地時,同時欠起,往前跟步,跟至與右足相齊。與此同時,兩手與身子一氣著,徐徐往前推,推至兩胳膊似曲非曲,似直非直;兩眼看兩手當(dāng)中,停住。

過程中,腰要塌住勁,兩肩兩腿里根皆用意縮勁,切記不可顯縮;頭部領(lǐng)勁,也不要顯領(lǐng)。心中保持虛靜、空空洞洞和無所征兆的狀態(tài)(有極之后的無極態(tài),也應(yīng)?;仡欀???傊恢馑?,自然穩(wěn)住,方為神妙。

9摟膝拗步

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上)----張大輝

動作1:接上式,重心移至左足;同時,身子微左扭;右足虛接地,向左邊扭少許,停住。兩手如同抱一球,膨脹并且在胸前順時針旋轉(zhuǎn)著;左手抬至下頜前下方近處,右手下落至小腹正前近處。眼視前方稍下。

動作2:右足逐漸落實,重心移至右足;左足根微微欠起。同時,左手下落,右手上抬,同至心口前方,兩手心相對,兩手指向前方;兩眼視前下方。

動作3:左手從心口處,往下斜摟一弧線,摟至左胯前,大指和二指撐開如半月形。左足在左手摟時,同時往左邊斜著邁去,足后根著地;右手在左手往左邊落時,手心仍朝里著,與開手式相似,同時往右邊開去,開至大指與右肩相平。眼視左前方。

    動作4:左足漸至全足著地落實,重心移至左足,身子仍直著。同時即速將右手食指稍從右口角外寸許處,往左邊(相對無極式而言)推去,推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食指稍與口相平。左手同時由胯前沿平外弧線摟至胯旁,大指離胯一、二寸左右,直指胯尖。右足與右手同時向前邁步,邁至左足脛骨旁落下,足尖著地。兩眼仍看前手食指稍。式微停,內(nèi)中之意(綿綿若存)不斷。

過程中,腹內(nèi)在左手摟時,即速松開。上述動作要用神氣貫注,不要用拙力。腹內(nèi)松開時,如同手提紗燈,從頂直著往下按,按至形式圓滿,周身無虧;內(nèi)里虛靈;腹內(nèi)松空。

10手揮琵琶

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上)----張大輝

動作1:重心在左足不變,左腿微屈;隨即將兩手五指俱伸直,左手內(nèi)旋上抬至心口左側(cè),掌心向右,掌指前方;右手內(nèi)旋下落至心口前,掌心向左,掌指前方;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著;兩手一后一前,左手心與右肘正相對。同時,右足即速往后撤步,足尖著地,撤步遠近以不牽動左足處身體重心為限。兩眼視前。

動作2:隨即將右手往回拉,拉至心口前停住;左手在右手往回拉時,同時往前伸去至極處。同時,右足逐漸全部落實著地,重心移至右足;左足也同時往回撤,撤至右足前邊,足后根與右足相離寸許左右,足尖著地,停住。

過程中,身子往回撤時,內(nèi)外要一氣著往回撤,不可散亂;要神氣穩(wěn)住,不偏不倚,腹內(nèi)松靜,周身輕靈;如同懸在空中一般。

11進步搬攔捶

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上)----張大輝

動作1:接上式,左足前邁,以不牽動身體重心為限,落地時稍外擺,斜著著地。左手內(nèi)旋至掌心向下,伸至極處;右手外旋至掌心向上,在心口近前處略下,右肘與右脅似挨非埃著。兩眼視前。

動作2:左足逐漸全部著地落實,身體重心前移(前七后三);同時,左手拉回至心口前,左肘與左脅似挨非埃著;右手向前方略上著伸至極處。兩眼視前。

    動作3:重心全部移至左足,右足略抬離地經(jīng)左脛骨朝前邁去至極處,斜著著地,以不牽動身體重心為限。同時,左手原地外旋至心口略下,掌心向上;右手也原地(隨身體)略前伸內(nèi)旋至掌心向下。兩眼仍視前。

    動作4:右足逐漸全部著地落實,身體重心前移(前七后三);同時,右手拉回至心口前,右肘與右脅似挨非埃著;左手向前方略上著伸至極處。兩眼視前。

    動作5:重心全部移至右足,左足略抬離地經(jīng)右脛骨朝前邁去至極處,左足根著地,以不牽動身體重心為限。同時,右手原地外旋至心口略下,掌心向上;左手也原地(隨身體)略前伸內(nèi)旋至掌心向下。兩眼仍視前。

    動作6:左足逐漸全部著地落實,重心逐漸全部移至左足;右足跟至左足根后約一、二寸左右處;左足后根正對著右足內(nèi)踝骨。同時,左手原地成拳,拳心向下;右手原地外旋成拳,拳眼向上,從右脅即速往左手腕上邊直著打出,拳與心口平;左手背朝上著,與右手往前出時,同時往心口里來,左手里腕靠著心口。兩眼看右手食指中節(jié)。右拳往前打時,兩肩不可往下硬垂勁;兩肩兩胯里根及腹內(nèi)仍是松開狀態(tài)。

整個動作過程中,要精神貫注,身式中正,意氣和平,不可乖謬。

12如封似閉

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上)----張大輝

動作1:接上式,兩手臂微緊,身體重心略下沉;右腳伸向后方,前腳掌著地停住;兩腳距離以不牽動身體重心為限。兩眼視前。

動作2:接上式,右足全部著地落實,重心全部移至右足;左足后撤,足尖著地,足后根離右足寸許。同時,兩手變掌,先將右手往回抽,左手在右手往回抽時,從右胳膊下邊挨著,同時往前伸去;兩手一抽一伸,至兩手相齊為止;兩手腕均向外扭勁,扭至兩手心朝外。

兩手與左足撤時,同時往回抽,兩大指相離寸許,抽至心口,輕輕靠住。兩腿要里曲圓滿,似半月形。過程中,身子要一氣著往回撤。如同面西站在東行船上,撤步時,身子一氣回撤,才能平穩(wěn)。兩眼視前。如圖4-14-3至圖4-14-9所示。

上述動作過程中,身子要平穩(wěn),不可忽起忽落,高矮要一致。

13抱虎推山

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上)----張大輝

動作1:接上式,將兩手心朝外著,一齊往前推去。同時,左足極力向前邁步,著地距離以不牽動身體重心為限。

    動作2:上動不停,左足一落地,重心即速前移至左足;右足隨后跟步,離左足后根一、二寸左右。兩手繼續(xù)前推,至與心口平齊;兩胳膊呈似曲非曲,似直非直狀態(tài)。兩眼看兩手當(dāng)中,停住。

過程中,身子高矮仍與第十四式(如封似閉式)一致。不要散亂,腰要塌住勁,又要松開勁。周身內(nèi)外的氣和勁,仍宜松沉。外形雖然微停,但內(nèi)中之意不停。

動作1:接上式,左手仍用掌,內(nèi)旋變至豎掌極力用意往前(無極式的左方)伸住;腹內(nèi)用神氣貫注,身軀不可有一絲俯仰之形;隨即右手成拳外旋,拳眼向下。身體略左扭,重心移向左足,右足以腳跟為軸,向左略扭少許。兩眼回看右拳。

動作2:右拳往回往下拉至右胯旁上方二、三寸開外處,重心移至右足,身軀左扭至面向無極式左方,左足以前腳掌為軸略作調(diào)整,左腳跟虛虛離地少許。兩眼看左手食指。

    動作3:左足漸至全足著實落地,重心移至左足。右胳膊如同藤子棍曲回,靠著脅,拳從臍處往前左肘伸去。右足在右手伸時,同時往前跟步至左足里邊當(dāng)中落下,足尖落地,兩足相離寸許。兩手同時往前伸住。兩肩與兩胯里根用意往回縮住。伸縮總要一氣。兩眼視前。

動作4:前一動作似停未停之時,即將右足往回撤,足尖著地漸至全足落實,重心移至右足;左足隨即也往回撤至右足前邊落下。兩手仍伸住,位向關(guān)系不變。兩足往后撤時,身形、各處勁性、虛靈情形、兩足相離遠近均與第十二式(手揮琵琶)相同。

14肘下看捶

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上)----張大輝

動作1:接上式,左手仍用掌,內(nèi)旋變至豎掌極力用意往前(無極式的左方)伸住;腹內(nèi)用神氣貫注,身軀不可有一絲俯仰之形;隨即右手成拳外旋,拳眼向下。身體略左扭,重心移向左足,右足以腳跟為軸,向左略扭少許。兩眼回看右拳。

動作2:右拳往回往下拉至右胯旁上方二、三寸開外處,重心移至右足,身軀左扭至面向無極式左方,左足以前腳掌為軸略作調(diào)整,左腳跟虛虛離地少許。兩眼看左手食指。

    動作3:左足漸至全足著實落地,重心移至左足。右胳膊如同藤子棍曲回,靠著脅,拳從臍處往前左肘伸去。右足在右手伸時,同時往前跟步至左足里邊當(dāng)中落下,足尖落地,兩足相離寸許。兩手同時往前伸住。兩肩與兩胯里根用意往回縮住。伸縮總要一氣。兩眼視前。

動作4:前一動作似停未停之時,即將右足往回撤,足尖著地漸至全足落實,重心移至右足;左足隨即也往回撤至右足前邊落下。兩手仍伸住,位向關(guān)系不變。兩足往后撤時,身形、各處勁性、虛靈情形、兩足相離遠近均與第十二式(手揮琵琶)相同。

     15倒輦猴

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上)----張大輝

      第一段:左式

    動作1:接上式;先將左手外旋著往胸前處來,大指至胸前二、三寸開外,手心向下;右手在左手往胸前來時,手心朝上著,同時往右邊斜著往下落至右胯前二、三寸開外。與上述動作同時,左足跟略外撇調(diào)整,逐漸全足落地,重心至左足;隨即右足一氣著跟至左足旁,與左足平齊成倒八字步。兩眼視前下。
動作2:接上一動作;重心至右足,將左手從心口斜著往左邊摟一弧線,大指、二指撐開如半月形,摟至大指離左胯一、二寸左右;左足在左手摟時,同時也斜著往左邊邁步,足后跟著地;再將右手手心向上著,往上抬起,起至與右肩相平。兩眼看前下。
動作3:上動不停;再將右手手心向里著,五指俱張開,食指稍從右口角寸許處往前推去。兩手的曲直皆與第十一式左式摟膝拗步相同。右足在右手往前推時,也同時往前跟步,跟至左足跟右后方四、五寸開外落下,足尖著地;重心至左足。兩眼視前手食指。
孫祿堂先生在此式解說中著重寫道:此式自兩手兩足,動作始末要一氣串成。內(nèi)中并無間斷,如同圓球滾一周圈,沒有停滯之意。內(nèi)中之氣,自胸至丹田,與坐功坐至靜極時,腹內(nèi)如空洞相似;周身之神氣,全注于丹田沉住,故內(nèi)家拳實與丹學(xué)相表里。內(nèi)中之氣,誠有確據(jù),并非空談;實地練習(xí),功久自知。
第二段:右式
動作4:接上式;重心移至右足,將左腳尖欠起,以足后跟為軸,往里扭轉(zhuǎn),與右足成倒八字步。同時,右手拉往胸前,大指至胸前二、三寸開外,手心向下;左手里旋落至左胯前二、三寸開外。兩眼視前下。
動作5:重心至左足,將右手從心口斜著往右邊摟一弧線,大指、二指撐開如半月形,摟至大指離右胯一、二寸左右;右足在右手摟時,同時也斜著往右邊邁步,足后跟著地;再將左手手心向上著,往上抬起,起至與左肩相平。兩眼視前下。
動作6:上動不停;再將左手手心向里著,五指具張開,食指稍從左口角寸許處往前推去。兩手的曲直皆與第十八式右式摟膝拗步相同。左足在左手往前推時,也同時往前跟步,跟至右足跟左后方四、五寸開外落下,足尖著地;重心至右足。兩眼視前手食指。
此式動作5、6與本式倒輦猴左式動作2、3相同,惟左右相反。
若做完右式后,再繼續(xù)左式,可按本式右式動作程序進行,惟左右相反。重復(fù)次數(shù)不拘,但要成偶數(shù)。

16三通背

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上)----張大輝

第一段:
動作1:接上式;先將右手外旋往下右后劃一弧線至右胯側(cè),同時左手掌緣略前下推壓。此時,身體略下蹲,重心仍在右足。兩眼視前手。
動作2:左手后拉,右手內(nèi)旋與左手并列相會于心口前,兩手心相對著;與此同時,重心移向左腳,居中。兩眼視前。
動作3:重心移至右腳;同時,右手外旋上舉至頭頂正上方;左手同時下按至左胯前側(cè)旁一、二寸左右,大拇指約指向胯的前側(cè)部。兩眼正視前方。
動作4:右手與前述動作一氣著從頭頂往下按;同時,左手內(nèi)旋至手心朝里靠??;左手隨右手按至小腹以下時同變順指下插近地面處停住。左足同時往回撤,撤至足后跟與右足后跟呈似挨未挨的狀態(tài)。兩腿微微彎曲著,兩胯里根用意縮住勁,要仍然用意塌住。兩眼視右手食指根節(jié)。腹內(nèi)仍然收斂神氣于骨髓,身子雖有曲折的形式,但腹內(nèi)總要含有虛空松開之意,并沒有相挨的情形。
第二段:
動作5:兩手同時上提至心口前,手心朝下著;重心仍在右足。兩眼視前下。
動作6:再將右胳膊往上抬起,起至手背靠著頭正額處;身體也同時直豎起。又將左手虎口朝上著,同時從心口前往前伸直,左手虎口仍然朝上著,左手食指尖與口鼻(或肩)相平。左足與兩手動作同時極力往前邁去,兩足距離遠近以不影響重心移動為限。兩眼順著左手食指稍看去。
過程中,應(yīng)將神氣沉住,分清內(nèi)外開合、虛實動靜,不可有一絲混淆;切忌造成內(nèi)中神氣散亂不整。
第三段:
動作7:再將身體整體右轉(zhuǎn)至臉朝向右邊(無極式右邊);重心偏向左足,右足盡量往前(即無極式右邊)邁去,兩足距離遠近以不影響身體移動為限。同時,左手移至手背靠著頭正額處;右手盡量往前往下斜著落去伸直,掌心朝右,食指尖與口鼻(或肩)相平,虎口仍朝上著;兩眼順著右手食指稍看去。
第四段:
動作8:左手內(nèi)旋,從頭正額處往前往下落去,伸至極處;虎口仍朝上著,與左肩相平直;右手同時內(nèi)旋,變至兩手心斜相對著。兩眼看兩手當(dāng)中。兩足仍未離地。重心移向右足;左足以前腳掌為軸,足跟略外撇欠起。
過程中,兩手之勁往前伸,兩肩虛空著往回縮;腰中之勁,微有往下塌之意,此意宜取虛空之意??傊?,周身內(nèi)外之勁如前,應(yīng)做到神氣收斂,氣往下沉。
第五段:
動作9:再將左足先往后微微撤步;兩胯、兩肩里根極力往回縮住。重心移至左足;再將右足極力往后撤步,撤至左足后邊,斜著落下,呈半八字形式;兩足遠近仍以不牽動左足處重心為限。兩手手心斜相對著,拉回至胸前,漸變成拳;兩眼視前。
動作10:兩手從前如揪虎尾之意,徐徐落在小腹處;右足漸實,重心移至右足;左足在兩手往回揪落時,同時也往回撤步,撤至足后跟在右足當(dāng)中,相離二、三寸左右落下;足尖著地。身體在兩手往回揪時,也徐徐往上起,頭要往上頂;身體雖然起直,兩腿總要呈有點彎曲的形式。兩眼視前。
過程中,腹內(nèi)之氣,仍要縮回丹田;腰仍要往下塌住勁。一切伸縮頂塌揪皆是用意不用拙力。
第六段:
動作11:再將兩手同時靠著身體往上起,起至心口上邊;再往上又往前伸去,到極處勿停。左足也在兩手往前伸時,同時往前邁步,足尖往外斜著落下,呈半八字形式。身體不動,兩足遠近以不牽動右足處身體重心為限。兩眼順著兩手當(dāng)中望去。
動作12:再將兩手又往下落,仍到小腹處;重心移至左足,右足在兩手往下落時,同時往前邁去,邁至左足前邊,右足直著落下,足尖著地;兩足距離遠近以身體不落不起、不俯不仰、不移動重心為限。兩眼視前偏下。
第七段:
動作13:再將兩手仍靠著身體往上起,漸變掌起至心口上邊,掌心向前下。身體略下沉,兩眼視前。
動作14:同第三式懶扎衣動作5。
動作15:同第三式懶扎衣動作6。
第三十三式三通背式,孫祿堂先生將其分為五段動作進行描述;孫劍云先生將其分為六段八個動作進行描述;本文將其進一步細分為七段十五個動作進行表述。

17云手

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上)----張大輝

動作1:接上式;右手稍回,撐住,掌心向前右;同時,左手從左邊,胳膊靠著身子,往右邊畫一下弧線,畫至右腋下,掌心向前右下;呈似停未停的狀態(tài)。與上述兩手動作同時,重心移至右足;左足往右邊邁去,離右足二、三寸左右落地,足尖仍往左邊斜著點。兩眼看右手食指。

動作2:兩手撐住;再將左足往左邊(太極式左邊)邁出,距離以不牽動右足處身體重心為限。兩眼視右下。

動作3:再將右手從左邊,胳膊靠著身子,往左邊畫一下弧線,畫至左腋下,呈似停未停的狀態(tài)。同時,左手再從右腋下,往左邊畫一上弧線,從眼前邊,畫至左手(本式動作1)原起處;呈似停未停的狀態(tài)。與兩手動作同時,右足足尖仍往左邊微斜著點邁去,在距左足二、三寸左右處落下;足尖仍往左邊斜著點。兩眼看左下。

    動作4:兩足位置不動,惟重心移至右足。同時,將左手從右邊,胳膊靠著身子,往右邊畫一下弧線,畫至右腋下,呈似停未停的狀態(tài);與此同時,右手再從左腋下,往右邊畫一上弧線,從眼前邊,畫至右手(圖4-36-1)原起處;呈似停未停的狀態(tài)。兩眼看右手食指方向。

    上述動作1到4是云手式的一個循環(huán)。兩手的形式如同兩個套環(huán)圈相似,循環(huán)不已,數(shù)之多寡自便。

動作過程中,腰要極力用意塌住勁,身子微有往下坐的形式。左手往右,隨著往右;右手往左,隨著往左;要與兩個胳膊一氣著,隨著搖動。外形雖然搖動,而腹內(nèi)依然松空,動作保持虛靈,神氣注于丹田。各處要領(lǐng)一如先前動作。

18高探馬

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上)----張大輝

第一節(jié):接上式。

動作1:仍再接云手式(圖4-37-1至圖4-37-3,略解);兩手從左邊往右邊云時,左手到心口處,胳膊靠著身子;右手仍到原起處。與上述動作同時,重心移至右足;左足往回來落至右足后偏左一、二寸左右處,與右足成一丁字形式。兩眼視前下方。

動作2:右手再從上邊往下落,仍如劃下弧線,劃至右胯前,手心朝左,中手指指向前下方;同時,左手也沿下弧線,劃至小腹左前,手心由朝右前下轉(zhuǎn)向朝右,中手指由前上偏右轉(zhuǎn)至指向前下。與此同時,重心移至左足;右足變虛,足尖著地,足后跟微微離地。兩眼視前。

動作3:動作不停;兩手即速往前上抬起,與心口相平直。胳膊似曲非曲,似直非直,左手仍在心口前邊,與右手斜相對著,兩手心都朝里著。右足在右手往上抬時,同時往前邊邁去少許落下,足尖著地,足后跟離左足二、三寸左右;兩足仍成丁字形式。身子高矮與前述動作相同,兩腿也仍然微曲著點;身式呈似停非停的狀態(tài)。兩眼仍視前。

 第二節(jié):

動作4:即速將左手往里扭,扭至手心朝上;右手與左手同時,往心口前回拉外扭,扭至手心朝下,兩手如同抱著一大圓球一樣,兩手心上下相離三、四寸左右,兩手離心口一、二寸左右。兩足尖在兩手扭時,也均向左邊扭,扭至兩足正直或足尖微向左邊斜著點,不必拘泥。重心仍偏向左足。兩眼視左前(以無極式為標(biāo)準)。

動作5:再即速將兩手往外擰,擰至兩手形式先開于兩肩前。同時,重心移至左足,左足跟著地;右足朝左前方略移,式微停。兩眼仍視左前。

動作6:重心移至右足,左足跟至右足左后方二、三寸左右處;同時,兩手合于胸前。兩眼朝兩手中間方向看去。

動作過程中,雖然式微停,但內(nèi)中之意不停。以后各式均宜如此。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