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反應1反應原理中和反應的實質是:H+和OH-結合生成水(H?O)。酸+堿→鹽+水有鹽和水生成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如:2NaOH+CO?=Na?CO?+H?O.所以不管進行到何種程度,只要酸堿發(fā)生了反應就叫中和反應。判斷是否完全中和是以酸堿是否恰好完全反應作為標準的。 溶于水后在水中被電離成自由移動的陰離子和陽離子。 例如HCl被電離成氫離子【H+】和氯離子【Cl-】,而NaOH被電離成鈉離子【Na+】和氫氧根離子【OH-】。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極難被電離的水,所以溶液中剩下的是鈉離子和氯離子。 鈉離子和氯離子在溶液中依然處于被電離的狀態(tài)并不結合。但是生成物是NaCl。 酸與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 2反應特征在酸堿滴定中的理論值和實際值總有相差,來看看這個: 酸堿滴定中三個重要的點: 當量點:酸的當量數(shù)=堿的當量數(shù)(二者正好完全反應) 終點:指示劑變色的點. 中和點:酸堿滴定過程中,容易恰成中性的點.即pH=7 注意:(當量點才是恰好完全反應的點) 當量點不一定等于終點. 當量點不一定等于中性. 當量點無法直接觀察到,滴定時酸堿的強弱不同,達到滴定終點時溶液的酸堿性就不同,需選擇適當指示劑使終點等于當量點,以作為判斷標準. 指示劑的選擇: ①強酸與強堿的中和滴定 當量點溶液的pH=7,這時既可選酚酞做指示劑,也可選甲基橙做指示劑.一般不用紫色石蕊試液做指示劑,因其顏色突變不明顯. ②強酸與弱堿的中和滴定 當量點溶液顯酸性,溶液pH<7,最好選甲基橙、甲基紅做指示劑,一般不選酚酞試液做指示劑.因為酚酞溶液遇酸不變色。 ③弱酸與強堿的中和滴定 當量點溶液顯堿性,pH>7,這時最好選酚酞做指示劑,一般不選甲基紅和甲基橙做指示劑. 酸堿反應產(chǎn)生熱量: 強酸強堿反應,1mol氫離子與1mol氫氧根離子反應,△H=-57.3KJ 3反應公式NaOH+HCl=NaCl+H?O氫氧化鈉(俗稱燒堿、火堿、苛性鈉)可以和鹽酸發(fā)生中和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 2NaOH+H?SO?=Na?SO?+2H?O氫氧化鈉可以和硫酸發(fā)生中和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 NaOH+HNO?=NaNO?+H?O氫氧化鈉可以和硝酸發(fā)生中和反應,生成硝酸鈉和水 Ca(OH)?+2HCl=CaCl?+2H?O氫氧化鈣可以與鹽酸發(fā)生中和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反應放出大量熱。 Al(OH)?+3HCl=AlCl?+3H?O氫氧化鋁可以和鹽酸發(fā)生中和反應,生成氯化鋁和水,治療胃酸過多的胃藥的主要成分就是氫氧化鋁 Ba(OH)?+2HCl=BaCl?+2H?O氫氧化鋇和鹽酸發(fā)生中和反應,生成氯化鋇和水。 Fe(OH)?+3HCl=FeCl?+3H?O氫氧化鐵(Fe(OH)?)不溶于水,但是也能和鹽酸發(fā)生中和反應,生成三氯化鐵和水。 KOH+HI=KI+H?O氫氧化鉀和氫碘酸發(fā)生中和反應,生成碘化鉀和水。 Cu(OH)?+H?SO?=CuSO?+2H?O氫氧化銅和硫酸發(fā)生中和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 由此可見,酸和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是中和反應。中和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但是,酸和堿之間發(fā)生的不一定是中和反應,例如: 2Co(OH)?+6HCl=2CoCl?+Cl?↑+6H?O氫氧化鈷(III)和鹽酸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氯化鈷(II)、氯氣和水,反應放熱,溶液轉為粉紅色。 2Ni(OH)?+6HCl=2NiCl?+Cl?↑+6H?O氫氧化鎳(III)和鹽酸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氯化鎳(II)、氯氣和水,反應放熱,溶液轉為碧綠色。 由于三價的鈷、鎳有氧化性,能把鹽酸氧化,生成氯氣,所以這類反應不屬于中和反應。同理,氫氧化亞鐵和硝酸的反應也不屬于中和反應。 4檢測反應5實際應用廚房中的應用松花蛋中含有堿性物質,人們在食用它時常加一些醋,以中和其堿性,使松花蛋美味可口:在蒸饅頭時,人們在經(jīng)過發(fā)酵的面粉里加一些純堿,以中和發(fā)酵產(chǎn)生的酸,這樣蒸出的饅頭松軟可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