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身不可太皎潔,處世不可太分明。 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 處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賢愚好丑要包容得。 持身清高固然是好事,然而過猶不及,任何事是都有一定的節(jié)度,尤其是對待大眾,更不能過于嚴(yán)苛。這一條就是教導(dǎo)我們:一個君子自己修身要嚴(yán)格要求,也要與人為善,包容別人的錯誤、缺點。 “持身不可太皎潔”,“皎潔”本來是形容月亮的明亮潔白,引申比喻人的節(jié)操清白,光明磊落。這句話就是說:立身修持不可以過于清白?!耙磺形廴韫阜x要茹納得”,“污辱”指人事上的不如意,受到別人的玷污、毀謗;“垢穢”指他人乃至環(huán)境中一切不善的行為和現(xiàn)象;“茹”在這里是忍受容納的意思。一切污穢塵垢我們都要能夠忍受容納。 “處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賢愚好丑要包容得。”和大眾相處不可以過于善惡分明,對形形色色的人,無論是賢能或是愚昧,善良美好或是丑陋邪惡,都要能夠包容。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包容別人的過失,以此擴寬心量,才能引導(dǎo)別人向善,不至于拒人千里,甚至激出禍害。所以古大德又說: 精明須藏在渾厚里作用。 古人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 未有渾厚而得禍者。 精細聰明要藏在淳樸敦厚中起作用,以免過于尖銳而傷人。從古至今,招惹災(zāi)禍的人十分之八九是聰明人,很少見到因為厚道淳樸給自身帶來災(zāi)禍的。在歷史上可以看到:所謂法家如韓非、商鞅、晁錯等,都是因為過于精明,急于改變一些不好的現(xiàn)狀,不惜使用過激手段,最后不但沒能達到目的,反而給國家、人民以及自己帶來更大的災(zāi)難,對后人都是很大的警示。 ——輯自《格言別錄白話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