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帶鉤特點 作者 施 俊

明代白玉龍首螭紋帶鉤

清代白玉龍首帶鉤
上面兩件藏品分別為白玉龍首螭紋帶鉤和仿元代龍首帶鉤。兩者乍看很像,細(xì)看可用下面文章描述的元代帶鉤特征細(xì)細(xì)分辨
元明清三代,出土和傳世的玉帶鉤數(shù)量大,造型優(yōu)美,表明它在這時可能已由實用性逐步轉(zhuǎn)向了玩賞性??傮w上大量使用動植物造型,采用浮雕、透雕和立雕等技法,并且玉質(zhì)選材講究,雕琢技藝高超之作大量出現(xiàn)。元明清三代多數(shù)玉帶鉤的基本形制相似,然而只要仔細(xì)加以比較,在具體部位上各自仍具有較明顯的時代特征。
元代帶鉤鉤首多為浮雕龍紋、花卉紋。龍形鉤首瘦長而扁薄,龍的面額平整,五官短而靠前,五官大多集中在頭部的三分之一處;鉤體常雕螭虎、荷蓮和其他花卉紋樣,螭虎緊貼腹面,前足前伸,后足一弓一伸呈爬行狀。鉤鈕部矮且緊貼體背,鈕端呈圓形或扁圓狀等,俯視帶鉤呈琵琶形。
明代玉帶鉤的造型較元代復(fù)雜,龍首形鉤極為流行,鉤頭略大,頭微昂而短寬,前額稍隆起,龍圓眼并凸起,嘴角橫平且都張口露齒。從側(cè)面看,龍頸部稍狹窄,鉤首的龍頭與螭虎的距離稍近,腹部螭虎站立呈騰空之勢,螭與龍距鉤首較元代同類器有所拉近。
清代玉帶鉤不僅數(shù)量多,其形制也更加多樣,紋飾構(gòu)圖更加活潑富于變化。龍首形帶鉤較流行,龍首較明代高昂,龍眼凸現(xiàn),嘴上下略傾,給人以兇悍威猛之感。螭虎騰空而拉大了腹面的空間,螭虎頭圓而披長發(fā)。
清代玉帶鉤紋飾造型的另一個特征是大量融入反映人們渴望社會安定、家庭和美心愿的元素。如鉤首作如意頭,腹面浮雕荷花、寶盒,“荷盒”與“和合”同音,寓意“和合如意”;鉤首作馬頭形,腹面浮雕躬身前爬的猴子,寓意“馬上封猴(侯)”;刻五只蝙蝠含有“五蝠(福)臨門”之意;石榴籽實多寓意多子多孫。吉祥紋樣大量用于玉帶鉤上,是清代社會世俗功利心態(tài)的物化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