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李笑來:交流的三條守則

 liqualife 2016-01-30


領(lǐng)教
導言
交流的不順利往往來自于許多人打心眼里還無法接受一點:“這個世界上竟然還有和我不一樣想法的人?!痹诠餐瑴蕜t下的交流,真是一種磨練,磨練我們放下競爭心,學會合作;磨練我們尊重真理勝于其他;磨練我們追求思想成長而非故步自封。這種磨練讓我們更簡單,讓交流這件事回到它本來應(yīng)有的美妙樣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理。

Everyone makes his or her own truth.

 

一個人的真理在另外一個人那里就可能是謬誤。

One persons truth is another persons error.

 

真理是相對的。

Truth is relative.

 

真理總是在不停地變化著。

Truth is constantly changing.

 

任何觀念之間都應(yīng)該是平等的。

All ideas are equal.

 

嬰兒在出生的時候,并不知道自己是誰,甚至無法把自己與自己周遭的世界從意識上分離開來。它會以為自己就是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餓了就哭,哭了就有吃的。于是,它會覺得自己餓的時候全世界都餓,自己痛的時候全世界都痛,自己動的時候全世界都在動。心理學上把這種狀態(tài)成為“共生”。據(jù)說這種狀態(tài)大約存在五個月左右,之后,嬰兒就可以逐漸把自己和這個世界分離開來,比如,可以意識到媽媽與自己并非同一,也開始慢慢知道什么是它自己的手,它自己的腳……

 

脫離共生狀態(tài)的過程是非常痛苦的。擺脫這種共生狀態(tài)實際上完全是不得已的,如若可能,每個人都有隨時返回共生狀態(tài)的欲望——因為在那共生的狀態(tài)下,一切都好像由自己掌控。最無能的狀態(tài)被理解成為最自由的狀態(tài)——這是多么可怕、可悲、扭曲的錯覺?

 

然而,幾乎沒有人在意那感覺是否是錯覺,只是知道那感覺棒極了。所以,人們在少年時期為了遇到同生共死的“朋友”而甘愿赴湯蹈火,在青春期會為了“愛情”而不惜飛蛾撲火,在成年之后也依然會為了遇到“知己”熱淚盈眶激動至死?!胺劢z”的狂熱也是基于“共生狀態(tài)”。如果你遇到對立的球迷在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你就很容易清楚地觀察到他們的具體狀態(tài)。他們原本都是理智的人,可在那一瞬間,他們分不清自己和他們的迷戀對象之間的區(qū)別——對他們來說,沒有區(qū)別,他們和他們的迷戀對象是“一體的”,榮辱共存。也因為如此,才可能出現(xiàn)竟然因為一個“外人”,親人反目的情況。

 

所以說,如果不經(jīng)教化,不經(jīng)訓練,或者不經(jīng)過自我掙扎的話,人有可能一生都無法從思想上擺脫“共生”狀態(tài)——事實上,你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思想上一生都處于共生狀態(tài)。

 

尋求真相離不開討論。很多的時候,我們必須與人交流、討論。為了避免在討論的過程中出現(xiàn)不必要的麻煩,浪費不必要的時間,我們必須深刻理解以下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


有意義的討論的前提,是雙方不僅要“相互競爭”,更要“相互合作”

 

我們有句諺語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為什么呢?


因為講道理是需要前提的。雙方想要進行有意義的討論,那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雙方必須共同遵守理性討論之基本原則。比如:在沒有確鑿證據(jù)之前不能隨意判斷;有了確鑿的證據(jù),結(jié)論就算令人難以接受也必須接受;錯了就要承認并進行改正;對了也好,錯了也罷也不許向?qū)Ψ竭M行人身攻擊,應(yīng)該對事不對人;誰有道理的就聽誰的;雙方都有一定的道理,那就要看誰的理由更站得住腳,誰的結(jié)論更實際;雙方的提案都不好,那么只好“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可是兵是手里拿著槍的,兵隨時都可以拒絕與秀才合作,哪怕秀才再有道理也沒用。

 

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有意義之討論存在。大多數(shù)人基于種種原因并不重視“共同遵守理性討論之基本原則”的重要性,動不動就忽視、放棄、甚至違背這些原則。有多少次你聽到人們說,“本來就是這樣的么!”“就算道理是那樣,我也無法接受!”“滾!”“放屁!”或者“傻屄!”“你自己看著辦吧!”“行行行,就你最聰明!”“我不管了!”……

 

很小的時候我并不知道,每個基本原則被忽視被放棄被違背的時候,都是有明顯的信號存在的,就好像上面羅列出的那樣。后來等我有能力把這些原則想清楚并將其分類之后,還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天真地以為我可以向那些忽視、放棄、違背基本原則的人解釋清楚我們的現(xiàn)狀,而后再把討論拉回正軌——當然,許多年的掙扎被證明為徒勞。

 

如果你作為討論一方,發(fā)現(xiàn)對方已經(jīng)不再“遵守理性討論之基本原則”,那么就馬上停止討論吧,因為你已經(jīng)失去了討論的對象。就算對方不依不饒,你也應(yīng)該回避回避再回避,因為任何接下去的過程都已經(jīng)不再是“討論”而更可能是為了爭而爭的“爭論”了。這種爭論的害處很多,比如浪費時間,比如影響情緒,比如把對方變成敵人,比如失去更多朋友……

 

如果你作為討論的一方,突然意識到自己竟然已經(jīng)不再“遵守理性討論之基本原則”,那么就馬上停止討論吧,因為你已經(jīng)不再是“討論者”,而更可能只不過是個為了爭而爭的“爭辯者”而已了。這并不說明你傻,也不說明你笨,只說明你的提高余地還很大。


無論是誰最終擁有的能力都是依賴積累獲得的,積累是個過程,不是結(jié)果。想明白這件事兒,就很容易做到心平氣和了,不至于像挨了打卻又無能為力的孩子一樣生自己的悶氣,然后開始仇恨社會。這樣的結(jié)果確實能說明的是對方確實比你更強大(至少在目前這個特定的方面),但,想明白了就知道這也沒什么,因為他的強大也是,并且也只能是依賴積累獲得的——沒什么不服氣的。回去繼續(xù)修煉就好了。

 


第二個原則:


真理是獨立存在的,它從來不會依附于任何個人或者集體

 

一旦有人認為自己的手中掌握著真理,或者自己代表著真理,甚至自己干脆就是真理本身,他自己就可能已經(jīng)陷入想不明白的困境不說,還要讓身邊的人遭受許多苦難。有人開玩笑說,地球上最虛偽的群體分別是神職人員、政客、律師和教師。這種揶揄事實上基于非常準確的觀察——因為這幾個群體中最不缺的就是“經(jīng)常認為自己的手中掌握著真理,或者自己代表著真理,甚至自己干脆就是真理本身”的那些人。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用“自以為是”來形容上面提到的那些人。然而,自以為是的人并不僅僅限于剛剛提到的那幾個群體,事實上,他們幾乎無所不在。他們每時每刻造成的災(zāi)難無可估量,且還是在他們自己并不自知的情況下。圣經(jīng)里提到這些人只能這樣慨嘆:“上帝啊,原諒他們吧,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其實,“自以為是”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須經(jīng)過的階段。無一例外,每個人生來都以無知為起點,而成長之路原本就是求知之路,個中的辛苦世世代代都有人慨嘆。莊子就哀嘆,“吾生有崖,而知無崖;以有崖求無崖,殆哉矣?!迸nD給朋友的信里悲鳴,“要學的東西太多,學會任何一樣東西需要的時間又太長,等我學完了,我就該死了……”


求知的路不僅太長,也太辛苦,走下去不僅需要心智的努力,還需要勇氣。所以,絕大多數(shù)人中途就停頓了下來,不再前行,他們安慰自己的方法是告訴自己,自己知道的已經(jīng)夠多的了。很多的時候很多的人只需要再跨一步,就可以超越“自以為是”的窘境,可惜,基于種種原因他們一生都沒意識到自己原本可以跨出那一步。

 

難以跨越“自以為是”的眾多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其中的曲折。你必須為了變得“有知”而去掙扎;然而,掙扎的結(jié)果是你將面臨更多的無知。那絕望就像那個得罪了宙斯和奧林匹斯眾神的西西弗斯所面對的那樣——因為得罪了眾神,遭到了詛咒,終生要把那推上去還會落下來的巨石推至山頂。可是關(guān)鍵在于,如果你用你的“有知”平靜接受自己的“無知”,就不會像西西弗斯那么倒霉——只要你做到能夠平靜接受自己的無知,你的水平已經(jīng)接近蘇格拉底了。

 

歷史上所有偉大的教育者本質(zhì)上都在為一件事情奮斗掙扎:教會下一代跨越“自以為是”。蘇格拉底的掙扎招致了恐慌,被認為他在毒害年輕人,于是人們判他死刑賜他毒酒。尼采所說的“超人”大抵上指的也應(yīng)該是跨越了“自以為是”那道障礙的人。托馬斯索威爾注意到大多數(shù)人如果未經(jīng)教化,就很難超越這個障礙,同時也意識到人們?nèi)缛魺o法超越這障礙會帶來怎樣的后果,所以這樣慨嘆:“每一代的出生,從效果上看,都相當于野蠻對文明的侵略,我們必須在太遲之前教化他們?!?/span>

 

如果你在任何討論中發(fā)現(xiàn)參與者里面有“自以為是”者存在,你其實只有一個選擇,退出討論。只要他們存在,討論就不再是討論,不會產(chǎn)出任何有意義的結(jié)果,繼續(xù)下去只是浪費你自己的時間。而你自己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到認為自己有能力、有時間、有責任、有義務(wù)教會他們想明白的本領(lǐng),甚至跨越那道難倒大多數(shù)人的障礙——1) 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心智成長從來都是是自己的事情,并且只是自己的事情;2)這是幾乎每個社會都想系統(tǒng)地完成卻從來沒有成功過的事情(因為每個社會中總是存在著另外一股強大的阻撓力量)。最后,你也應(yīng)該考慮自身安全因素——不要被“吸血鬼”咬到,最好甚至都不要被他們看到。

 


第三個原則:


真理不變,也不會因任何人而變;不停變化的只是人們對真理的解釋或者理解

 

當與人爭論的時候,最終,對方拋出這樣一句話:“每個人都(應(yīng)當)有自己的看法,不是么?”你要知道你應(yīng)該閉嘴了,因為此人已經(jīng)把自己的腦殼閉掉了,或者干脆是斃掉了。

 

當我們在討論,甚至爭論之時,原本焦點在于“事實”(facts),而非“看法”(options)。因為“看法”無法爭論,因為“看法”是對事實的“理解”而已,因為“理解”本身并不一定可靠。盡管在討論(爭論)的過程中,都是從交流雙方的“看法”開始,但討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剔除“看法”,萃取“事實”,把理解之中的不可靠因素過濾掉……

 

現(xiàn)在對方用“我要保留我的看法”來作為最后的擋箭牌,那么,他的意思是,“去你的,別再入侵我的領(lǐng)域了……”而事實上,如果一開始就以“看法”為焦點,那么,就沒必要討論甚至爭論,而是只需要交流──我把我的看法告訴你,你把你的看法告訴我,我們各自弄清楚對方的看法,然后各自考慮哪個更有道理、或者這兩種看法為什么可能同時存在……

 

對于任何事實,每個人都有看法,這話不假,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這話就是非常扯淡的了──對很多人來說,那看法究竟是不是他的,他自己根本不知道。大多數(shù)人根本不思考,少數(shù)肯思考的人之中,大多數(shù)又不懂得如何思考。所以,絕大多數(shù)人只不過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而已。很多的時候,所謂的“主流”觀點并非因為它正確才成為主流,只是因為它恰好最適合(或者迎合)那些不善思考,不愿思考的人的感覺而已。

 

大多數(shù)人的大多數(shù)看法,基本上都是被灌輸?shù)摹?/span>只不過,對他們來說,那些“想當然”的看法早已與他們共生許多年,“不分你我”了而已。我們每天都在不知不覺地接受很多看法,這些看法越是隱蔽,越是根深蒂固,最終,它們會成為一個縝密的篩子,漸漸地使我們只接受符合它的看法,進而篩掉不符合它的一切。這個過程越久,我們越分不清楚那些“已接受的看法”究竟是被植入的,還是我們自己的。

 

當有人以“每個人都(應(yīng)當)有自己的看法,不是么?”,來維護自己的“看法”的時候,他其實早就根深蒂固地相信自己的這種手段是有效的,而事實會證明它確實是有效的:如果對方不是一個能夠想明白的人,就會嘗試著進一步說服,進而結(jié)果就是不歡而散;如果對方是一個能夠想明白的人,就會偃旗息鼓,知道接下去的對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可無論是在哪一種情況下,這種“維護手段”都好象是成功的,達到了最終目的的……


于是,對“每個人都(應(yīng)當)有自己的看法,不是么?”這種手段的看法,將得到進一步鞏固──這就是真理,這就是保護自己的已有看法(他們誤以為很多想法是自己的,殊不知他們是隸屬于那些想法的)的最佳手段──可惜的是,連這個想法本身都是他們的枷鎖,而非他們的工具。

 


小結(jié)

 

上面的推理可以解釋為什么邏輯書籍、哲學書籍甚至心理學書籍,從來都對人總是傾向于忽略以上第三個原則這一問題無能為力,所有來自外界的教化與訓練通常也不了了之。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幾乎只有一個手段——自我掙扎。


解決這個問題的力量若非完全來自自我,就根本不可能強大到能夠忍受那種把自己與外界分離開來的痛苦。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說:心智成長是自己的事精,是一個的奧德賽。這不過是一個選擇。是做快樂的豬,還是痛苦的蘇格拉底?是甘愿享受虛假的歡樂,還是用長期的痛苦換取哪怕片刻的真正的幸福?子日:“朝聞導,夕死可矣?!贝蟮志褪且驗樗x擇了滄桑的正道,體會了磨難,才肯為那“道”付出如此的代價吧!

 

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真正跨出這一步其實很簡單。如果你有一天終于跨出了這一步,就會理解為什么大多數(shù)已經(jīng)跨出了這一步的人,從來都沒覺得跨出這一步有什么痛苦,而且你也能很快體會跨出這一步之后的歡樂是怎樣的歡樂。


如何跨出這一步?沒有人能幫得上你,你只能依靠自己。并且,要牢牢記住:正如沒有人能幫得上你一樣,估計你也幫不上別人。你可以為之努力,就好像我現(xiàn)在做的這樣,但,效果如何,不在于你。因為,你或與已經(jīng)能夠明白:很多時候,好的意圖不一定會帶來好的結(jié)果……


李笑來|原新東方托福閱讀、作文老師,著有暢銷TOEFL輔導書籍《托福iBT詞匯分類突破》等。于2007年2月前后開始動手寫文章,2009年6月出版《把時間當做朋友》,至次年6月已經(jīng)重印11次,深受讀者喜愛。

導 言|敏雅

轉(zhuǎn) 載|《把時間當作朋友》(羅輯思維定制版),李笑來著,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P212-219。

編 輯|葉慧






領(lǐng)教工坊面向民營企業(yè)一把手,以「私人董事會」方式進行個人領(lǐng)導力修煉,致力于成為中國最專業(yè)的企業(yè)家終生學習與共同成長的私屬社區(qū)。歡迎給我們推薦領(lǐng)教、組員,也歡迎咨詢、培訓、教練等企業(yè)專業(yè)服務(wù)行業(yè)的領(lǐng)先者與我們聯(lián)系服務(wù)對接。聯(lián)系人:陶小明(微信 taoxiaoming1986)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