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溫腎降糖湯 【來源】施今墨,《施今墨臨床經(jīng)驗(yàn)集》 【組成】上肉桂24克(切碎蒸汁兌入,不可火煎)、鹿茸粉(另裝膠囊,分2次隨藥送服)3克,黑附塊18克,桑螵蛸9克,山萸肉、大山參各12克,巴戟天、補(bǔ)骨脂、覆盆子、金櫻子各9克,野于術(shù)15克,懷山藥、芡實(shí)米各30克,靈芝草9克。 【用法】文火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主治】糖尿病,確屬虛寒者,證見尿意頻繁,小溲清長,朝夕不斷,證似尿崩,有時(shí)尿呈淡青色,有時(shí)上浮一層如豬膏,口不欲飲食,舌淡不紅,苔薄白,或潤或不潤,氣短音低,大便時(shí)溏,四肢厥冷。六脈常見沉遲,尺脈尤甚。 【療效】臨床屢用,確具佳效,多1劑至3劑已,無須多服。 2、益氣滋陰飲 【來源】張琪,《臨床經(jīng)驗(yàn)集》 【組成】黃芪50克,人參15克(或黨參30克),玉竹、枸杞子、天冬、玄參各20克,生地25克,菟絲子、女貞子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主治】消渴病(證屬氣陰兩虛者),證見疲倦乏力、口干、腰脊下肢酸痛、舌紅苔燥、脈弦滑、血糖、尿糖甚高。可用于糖尿病。 【加減】血糖、尿糖高、加蒼術(shù)、葛根;多尿不愈,酌加附子、肉桂以溫助腎中陽氣。 【療效】驗(yàn)之臨床,屢獲佳效。 3、降糖益陰湯 【來源】王季儒,《肘后積余集》 【組成】川石斛15克,麥冬10克,生地、元參各15~30克,天花粉15克,生山藥、黃芪各30克,蒼術(shù)、知母、黃柏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2次分服。 【加減】本方服10劑后,如尿糖不減,加山茱萸12~20克以固攝腎氣。古今醫(yī)家,多以六味地黃湯或八味地黃湯治消渴,此方之所以能治消渴,其功全在山茱萸。余曾多次試驗(yàn),凡用六味地黃湯,無山茱萸即無效,加入山茱萸,尿糖始降。如血糖不降,加丹參15克,桃仁12克以活血化瘀;能食善饑,時(shí)覺中空,加熟地30克,黃連6克以填補(bǔ)真陰而降胃火;腰腿疼痛,加桑寄生30克,續(xù)斷12克,牛膝、木瓜各10克通經(jīng)絡(luò)而強(qiáng)筋骨;大便溏泄、加土炒芡實(shí)30克,黨參15克,白術(shù)10克,去生地、麥冬、元參,益脾固腎。泄甚者再加罌粟殼6克,訶子肉10克以澀腸止泄;血壓高,加石決明30克,白蒺藜平肝降壓;心悸失眠,加生牡蠣20克,生龍骨15克,柏子仁、茯神各10克,首烏藤30克以鎮(zhèn)靜安神;尿頻有脂膏,加桑螵蛸、山茱萸各15克,菟絲子、沙苑子、益智仁各12克以固腎益精;疲乏無力、腰酸腿軟、尿頻有脂膏、脈細(xì)弱、舌質(zhì)淡胖,系陰損及陽,而成陰陽兩虛之象,改用八味地黃湯加黃芪、蒼術(shù)、元參、菟絲子、沙苑子、補(bǔ)骨脂、益智仁等補(bǔ)腎陽,益腎陰,氣血兼顧,陰陽并補(bǔ)。有效。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yàn)甚多,療效頗佳。 4、清熱養(yǎng)陰湯 【來源】陳樹森,《中國中醫(yī)藥報(bào)》 【組成】生石膏、黃精、黃芪各30克,人參葉、知母各10克,生地、熟地各15克,元參、枸杞子、山藥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2次分服。 【主治】糖尿病。 【加減】陰虛津少者,加用黃精、玉竹、天花粉、天冬等以養(yǎng)陰生津;若口渴甚者,重用生石膏、知母、石斛等。兼有瘀血阻滯脈絡(luò),常用天仙子、紫草根、川芎、丹參、赤芍、桃仁、紅花等;若瘡瘍化膿,則清熱解毒為主,用金銀花、連翹、黃芩、黃連、白花蛇舌草之類,或用蒲公英、野菊花,內(nèi)服外用均見功效;久病腎陽亦虛者,加仙靈脾以助腎陽,陽生則陰長;由于脾為后天之本,且滋膩之品大多礙胃,故在上方中加上蒼術(shù)以醒脾健胃,使諸藥合盡其效。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頗著。 5、降糖方 【來源】祝諶予,《中國中醫(yī)藥報(bào)》 【組成】生黃芪、生地各30克,蒼術(shù)15克,元參30克,葛根15克,丹參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主治】氣陰兩虛型糖尿病。 【加減】尿糖不降,重用花粉30克或加烏梅10克;血糖不降,加人參白虎湯,方中人參可用黨參代替,用10克,知母10克,生石膏重用30~60克;血糖較高而又饑餓感明顯,加玉竹10~15克,熟地30克;尿中出現(xiàn)酮體,加黃芩10克,黃連5克,茯苓15克,白術(shù)10克;皮膚搔癢,加白蒺藜10克,地膚子、白鮮皮各15克;下身搔癢,加黃柏、知母各10克,苦參15~20克;失眠,加首烏、女貞子、白蒺藜各10克;心悸,加菖蒲、遠(yuǎn)志各10克,生龍牡各30克;大便干燥,加薏苡仁20克,芡實(shí)米10克;自覺燥熱殊甚,而有腰痛者,加肉桂3克以引火歸元;腰痛、下肢萎軟無力,加桑寄生20~30克,狗脊15~30克。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yàn)頗多,療效顯著。 6、降糖克消湯 【來源】程爵棠,《臨床驗(yàn)方集》 【組成】生地、菟絲子、黃芪各15克,懷山藥9克,元參、丹參各15克,山萸肉、天冬、蒼術(shù)、葛根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2次分服。 【主治】消渴(糖尿病),證見形體日漸消瘦、尿頻清長,或多食善饑、煩渴引飲;或腰酸無力、神疲困倦,或動(dòng)則汗出、或心悸、夜寐不安、多夢紛紜,或納呆、腹脹、便溏、或頭暈、周身煩熱不適、口干思飲,或精神不振。舌質(zhì)少苔或薄白,脈沉弦而數(shù)無力。或舌質(zhì)暗、舌上有瘀點(diǎn)或瘀斑。尿糖、血糖增高。 【加減】若尿糖持續(xù)不降者,本方重用黃芪、生地、元參、懷山藥、蒼術(shù),并加天花粉15克,或?yàn)趺?0克;血糖持續(xù)不降者,本方重用丹參、葛根、元參、生地,并加黨參15克,石膏、知母各9克;血糖偏高,再加玉竹15克;尿中出現(xiàn)酮體,加黃芩、黃連各9克,茯苓15克,白術(shù)9克;皮膚搔癢,加地膚子、白鮮皮各9克;下身搔癢,加黃柏、知母、苦參各9克;失眠,加夜交藤15克,女貞子、白蒺藜各9克;心悸加菖蒲、龍骨、遠(yuǎn)志各9克;大便溏薄,加苡仁、芡實(shí)各9克;自覺煩躁,且腰痛者,加肉桂1.5~3克;腰痛而下肢萎軟無力者,加桑寄生、狗脊各9克;眩暈,加珍珠母、代赭石各15克,懷牛膝6克;口渴,舌紅苔黃,脈細(xì),去黃芪、菟絲子、山萸肉、懷山藥,加生石膏1.5克,知母9克,鮮石斛30克,花粉9克。 【療效】治療100例,結(jié)果近期治愈80例,顯效13例,有效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8%。 7、生脈勝甘湯 【來源】姜生坤,《陜西中醫(yī)》(2)1991年 【組成】遼沙參、玉竹、麥冬、五味子各12~15克,生地30~60克,生石膏20~30克,知母、花粉各15~30克,烏梅、山萸肉、桑螵蛸各10~12克,黃連12~15克,生黃芪30~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同時(shí)日取蠶蛹30克煎湯代茶飲服。對(duì)胰島素有依賴者配合服用降糖西藥。 【主治】糖尿病。 【療效】治療63例,其中氣陰兩虛型42例,陰虛熱盛型21例。服藥31~98劑后,全部有效,自覺癥狀消失或顯著減輕,尿糖全部轉(zhuǎn)陰,血糖轉(zhuǎn)入正常值。 8、治消止渴湯 【來源】李冠澤,《千家妙方·上冊》 【組成】生地、懷山藥各30克,天花粉、石斛、知母各20克,沙參、麥冬各15克,澤瀉12克,五味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主治】糖尿病(證屬脾陰不足)。 【加減】若饑渴甚者,加生石膏、黃連;氣虛甚者,加人參、黃芪;陰損及陽者,加附片、肉桂。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甚佳。 9、桑根地黃湯 【來源】汪達(dá)成,《名醫(yī)治驗(yàn)良方》 【組成】桑根白皮30克,生葛根10克,生熟地各15克,蒼術(shù)、玄參各10克,知母12克,天花粉、懷山藥各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加減】若便干、腹脹不適者,加生軍或制軍(即大黃);外陰反復(fù)癢者,加黃柏;視力下降,視物不清者,加青葙子、沙苑子、草決明。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斐然。 10、治糖尿病效方 【來源】關(guān)幼波,《名醫(yī)治驗(yàn)良方》 【組成】生黃芪30克,仙靈脾15克,杭白芍30克,生甘草、烏梅、葛根各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主治】糖尿病。 【加減】本方在使用時(shí),應(yīng)根據(jù)上消、中消、下消給以側(cè)重,如肺胃熱盛陰虧者,可選加生石膏、川黃連、石斛、天花粉、玉竹、麥冬、沙參;腎虛夜尿頻數(shù)者,可選加川續(xù)斷、補(bǔ)骨脂、五味子、菟絲子、芡實(shí)、鹿角霜等;氣血虧虛者,可選加黨參、黃精、當(dāng)歸、生熟地、白術(shù)、懷山藥、首烏、阿膠等。 【療效】臨床屢用,無不得心應(yīng)手,療效顯著。 11、生津止渴湯 【來源】任繼學(xué),《名醫(yī)秘方匯萃》 【組成】山藥、生地各50克,玉竹15克,石斛、沙苑、蒺藜各25克,知母20克,附子、肉桂各5克,紅花10克。另:豬胰子適量。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早飯前、晚飯后30分鐘溫服。豬胰子切成小塊生吞。 【主治】糖尿病(消渴),癥見“三多一少”(多飲、多尿、多食、形體消瘦)、咽干舌燥、手足心熱、舌質(zhì)紅絳、苔微黃、脈沉細(xì)者。 【療效】臨床屢用,收效顯著。 12、消渴方 【來源】謝昌仁,《名醫(yī)秘方匯萃》 【組成】生石膏20克,知母10克,甘草3克,沙參12克,麥門冬10克,石斛、干地黃、山藥、茯苓、澤瀉各12克,天花粉15克,雞內(nèi)金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主治】糖尿病,干燥綜合征,尿崩癥。 【療效】多年使用,對(duì)陰虛內(nèi)熱型者頗有卓效。 13、二地降糖飲 【來源】汪履秋,《名醫(yī)秘方匯萃》 【組成】地錦草、地骨皮各15克,南沙參12克,麥冬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生地15克,僵蠶10克,青黛5克(包煎)、澤瀉30克,苦參15克。 【用法】每日1劑,先將上藥加冷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藥煎兩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分2次服用。 【主治】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癥見口渴欲飲、消谷善飲、小便頻多、疲乏無力,形體消瘦,舌質(zhì)偏紅,苔薄黃,脈細(xì)數(shù)。 【加減】上消口渴欲飲明顯者,加蘆根、天花粉、石斛等;清肺潤燥;中消消谷善饑顯著者,加黃連、玉竹等清胃瀉火;下消尿頻量多者加熟地、山萸肉、淮山藥等滋補(bǔ)腎陰。氣陰兩虛,神疲氣短,納差便溏者,加白術(shù)、苡仁、山藥、扁豆;陰虛及陽者,每見小便混濁、腰膝酸軟,形寒怕冷,舌淡白,脈沉細(xì)等癥,加熟附子、肉桂、補(bǔ)骨脂、仙靈脾等。若見舌下靜脈怒張,舌有瘀斑、瘀點(diǎn),肢體麻木疼痛、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血瘀征象者,則宜伍以桃仁、紅花、鬼箭羽、赤芍、丹參等。 【療效】本方經(jīng)臨床反復(fù)使用,既能改善臨床癥狀,又能降低血糖、尿糖。曾對(duì)20例病例作過統(tǒng)計(jì),有效率為90%,降低血糖的幅度平均達(dá)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