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國史補》:風(fēng)俗貴茶,其名品益眾。南劍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散芽,號為第一。湖州有顧渚之紫筍,東川有神泉小團、綠昌明、獸目,峽州有小江園、碧澗寮、明月房、茱萸寮,福州有柏巖、方山露芽,婺州有東白、舉巖、碧貌,建安有青鳳髓,夔州有香山,江陵有楠木,湖南有衡山,睦州有鳩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壽州有霍山之黃芽;綿州之松嶺,雅州之露芽,南康之云居,彭州之仙崖、石花,渠江之薄片,邛州之火井、思安,黔陽之都濡、高株、滬州之納溪、梅嶺,義興之陽羨、春池、陽鳳嶺,皆品第之最著者也。 《文獻(xiàn)通考》[1]:片茶之出于建州者有龍、鳳、石乳、的乳、白乳、頭金、蠟面、頭骨、次骨、末骨、精骨、山挺十二等,以充歲貢及邦國之用,洎本路食茶。余州片茶,有進(jìn)寶雙勝、寶山兩府出興國軍;仙芝、嫩蕊、福合、祿合、運合、脂合出饒、池州;泥片出虔州;綠英金片出袁州;玉津出臨江軍;靈川出福州;先春、早春、華英、來泉、勝金出歙州;獨行靈草、綠芽片金、金茗出潭州;大拓枕出江陵、大小巴陵;開勝、開棬、小棬、生黃翎毛出岳州;雙上綠牙、大小方出岳、辰澧州;東首、淺山薄側(cè)出光州。總二十六名。其兩浙及宣、江、鼎州止以上中下或第一至第王為號。其散茶,則有太湖、龍溪、次號、末號出淮南;岳麓、草子、楊樹、雨前、雨后出荊湖;清口出歸州;茗子出江南??偸幻?/span> 葉夢得《避暑錄話》:北苑茶正所產(chǎn)為曾坑,謂之正焙;非曾坑為沙溪,謂之外焙。二地相去不遠(yuǎn),而茶種懸絕。沙溪色過于曾坑,但味短而微澀,識者一啜,如別涇渭也。余始疑地氣土宜,不應(yīng)頓異如此。及來山中,每開辟徑路刳治巖竇,有尋丈之間,土色各殊,肥瘠緊緩燥潤,亦從而不同。并植兩木于數(shù)步之間,封培灌溉略等,而生死豐悴如二物者。然后知事不以見,不可必信也。草茶極品惟雙井、顧渚,亦不過各有數(shù)畝。雙井在分寧縣,其地屬黃氏魯直家也。元祐間,魯直力推于京師,族人交致之,然歲僅得一二斤爾。顧渚在長興縣,所謂吉祥寺也,其半為今劉侍郎希范家所有。兩地所產(chǎn),歲亦止五六斤。近歲寺僧求之者,多不暇精擇,不及劉氏遠(yuǎn)甚。余歲求于劉氏,過半斤則不復(fù)佳。蓋茶味雖均,其精者在嫩芽。取其初萌如雀舌者,謂之槍。稍敷而為葉者,謂之旗。旗非所貴。不得已取一槍一旗猶可,過是則老矣。此所以為難得也。 《歸田錄》[2]:臘茶出于劍建,草茶盛于兩浙。兩浙之品,日注為第一,自景*以后,洪州雙井白芽漸盛,近歲制作尤精,囊以紅紗,不過一二兩,以常茶十?dāng)?shù)斤養(yǎng)之,用辟暑濕之氣。其品遠(yuǎn)出日注上,遂為草茶第一。 《云麓漫鈔》[3]:茶出浙西湖州為上,江南常州次之。湖州出長興顧渚山中,常州出義興君山懸腳嶺北岸下等處。 《蔡寬夫詩話》:“玉川子《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有‘手閱月團三百片’及‘天子須嘗陽羨茶’之句。則孟所寄,乃陽羨茶也。” 楊文公[4]《談苑》:蠟茶出建州,陸羽《茶經(jīng)》尚未知之,但言福建等州未詳,往往得之,其味極佳。江左近日方有蠟面之號。丁謂《北苑茶錄》云:“創(chuàng)造之始,莫有知者?!辟|(zhì)之三館檢討杜鎬,亦曰在江左日,始記有研膏茶。歐陽公《歸田錄》亦云“出福建”,而不言所起。按唐氏諸家說中,往往有蠟面茶之語,則是自唐有之也。 《事物記原》:江左李氏別令取茶之乳作片,或號京鋌、的乳及骨子等,是則京鋌之品,自南唐始也。《苑錄》云:“的乳以降,以下品雜煉售之,惟京師去者,至真不雜,意由此得名。”或曰,自開寶來,方有此茶。當(dāng)時識者云,金陵僭國,惟曰都下,而以朝廷為京師。今忽有此名,其將歸京師乎。 羅廩《茶解》:按唐時產(chǎn)茶地,僅僅如季疵所稱。而今之虎丘、羅岕、天池,顧渚、松蘿、龍井、雁宕、武夷、靈川、大盤、日鑄、朱溪諸名茶,無一與焉。乃知靈草在在有之。但培植不嘉,或疏于采制耳。 《潛確類書·茶譜》:袁州之界橋,其名甚著,不若湖州之研膏、紫筍,烹之有綠腳垂下。又婺州有舉巖茶,片片方細(xì),所出雖少,味極甘芳,煎之如碧玉之乳也。 《農(nóng)政全書》[5]:玉壘關(guān)外寶唐山,有茶樹產(chǎn)懸崖,筍長三寸五寸,方有一葉兩葉。涪州出三般茶:最上賓化,其次白馬,最下涪陵。 《煮泉小品》[6]:茶自浙以北皆較勝。惟閩廣以南,不惟水不可輕飲,而茶亦當(dāng)慎之。昔鴻漸未詳嶺南諸茶,但云“往往得之,其味極佳”。余見其地多瘴癘之氣,染著水草,北人食之,多致成疾,故謂人當(dāng)慎之也。 《茶譜通考》:岳陽之含膏冷,劍南之綠昌明,蘄門之團黃,蜀川之雀舌,巴東之真香,夷陵之壓磚,龍安之騎火。 《江南通志》[7]:蘇州府吳縣西山產(chǎn)茶,谷雨前采焙。極細(xì)者,販于市,爭先騰價,以雨前為貴也。 《吳郡虎丘志》:虎丘茶,僧房皆植,名聞天下。谷雨前摘細(xì)芽焙而烹之,其色如月下白,其味如豆花香。近因官司征以饋遠(yuǎn),山僧供茶一斤,費用銀數(shù)錢。是以苦于赍送。樹不修葺,甚至刈斫之,因以絕少。 米襄陽《志林》[8]:蘇州穹窿山下有海云庵,庵中有二茶樹,其二株皆連理,蓋二百余年矣。 《姑蘇志》[9]:虎丘寺西產(chǎn)茶,朱安雅云:“今二山門西偏,本名茶嶺。” 陳眉公《太平清話》:洞庭小青山塢出茶,唐宋入貢。下有水月寺,因名水月茶。 《古今名山記》:支硎山[10]茶塢多種茶。 《隨見錄》: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xì),味甚甘香,俗呼為“嚇煞人”。產(chǎn)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 《松江府志》[11]:佘山在府城北,舊有佘姓者修道于此,故名。山產(chǎn)茶與筍,并美,有蘭花香味。故陳眉公云:“余鄉(xiāng)佘山茶與虎丘相伯仲。” 《常州府志》:武進(jìn)縣章山麓有茶巢嶺,唐陸龜蒙嘗種茶于此。 《天下名勝志》[12]:“南岳古名陽羨山,即君山北麓。孫皓既封國后,遂禪此山為岳,故名。唐時產(chǎn)茶充貢,即所云南岳貢茶也。”“常州宜興縣東南別有茶山。唐時造茶入貢,又名唐貢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均山鄉(xiāng)。” 《武進(jìn)縣志》:茶山路在廣化門外十里之內(nèi),大墩小墩連綿簇?fù)?,有山之形。唐代湖、常二守會陽羨造茶修貢,由此往返,故名。 《檀幾叢書》[13]:“茗山在宜興縣西南五十里永豐鄉(xiāng),皇甫冉曾有《送羽南山采茶》詩,可見唐時貢茶在茗山矣。”“唐李棲筠守常州日,山僧獻(xiàn)陽羨茶。陸羽品為芬芳冠世,產(chǎn)可供上方。遂置茶舍于洞靈觀,歲造萬兩入貢。后韋夏卿徒于無錫縣罨畫溪上,去湖汊一里所。許有谷詩云:‘陸羽名荒舊茶舍,卻教陽羨置郵忙’是也。”“義興南岳寺,唐天寶中有白蛇銜茶子墜寺前,寺僧種之庵側(cè),由此滋蔓,茶味倍佳,號曰蛇種。土人重之,每歲爭先餉遺。官司需索,修貢不絕。迨今方春采茶,清明日,縣令躬享白蛇于卓錫泉亭,隆厥典也。后來檄取,山農(nóng)苦之,故袁高有‘陰嶺茶未吐,使者牒已頻’之句。郭三益詩:‘官符星火催春焙,卻使山僧怨白蛇。’盧仝《茶歌》:‘安知百萬億蒼生,命墜顛崖受辛苦。’可知貢茶之累民,亦自古然矣。” 《洞山茶系》:“羅岕,去宜興而南,逾八九十里。浙直分界,只一山岡,岡南即長興山。兩峰相阻,介就夷曠者,人呼為岕云。履其地,始知古人制字有意。今字書岕字,但注云‘山名耳’。有八十八處,前橫大澗,水泉清駛,漱潤茶根,泄山土之肥澤,故洞山為諸岕之最。自西氿溯漲渚而入,取道茗嶺,甚險惡。(縣西南八十里。)自東氿溯湖汊而入,取道■嶺,稍夷,才通車騎。”“所出之茶,厥有四品:第一品,老廟后。廟祀山之土神者,瑞草叢郁,殆比茶星肸蠁矣。地不下二三畝,苕溪姚像先與婿分有之。茶皆古本,每年產(chǎn)不過二十斤,色淡黃不綠,葉筋淡白而厚,制成梗絕少。入湯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濛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無之外。第二品,新廟后、棋盤頂、紗帽頂、手巾條、姚八房及吳江周氏地,產(chǎn)茶亦不能多。香幽色白,味冷雋,與老廟不甚別,啜之差覺其薄耳。此皆洞頂岕也??傊畬羝分链?,清如孤竹,和如柳下,并入圣矣。今人以色濃香烈為岕茶,真耳食而瞇其似也。第三品,廟后漲沙、大袁頭、姚洞、羅洞、王洞、范洞、白石。第四品,下漲沙、梧桐洞、余洞、石湯、丫頭岕、留青岕、黃龍、巖灶、龍池,此皆平洞本岕也。外山之長潮、青口、渻莊、顧渚、茅山岕,俱不入品。” 《岕茶匯鈔》:洞山茶之下者,香清葉嫩,著水香消。棋盤頂、紗帽頂、雄鵝頭、茗嶺,皆產(chǎn)茶地。諸地有老柯、嫩柯,惟老廟后無二,梗葉叢密,香不外散,稱為上品也。 《鎮(zhèn)江府志》:潤州之茶,傲山為佳。 《寰宇記》:揚州江都縣蜀岡有茶園,茶甘旨如蒙頂。蒙頂在蜀,故以名岡。上有時會堂、春貢亭,皆造茶所,今廢,見毛文錫《茶譜》。 《宋史·食貨志》:散茶出淮南,有龍溪雨前、雨后之類。 《隨見錄》:宿松縣產(chǎn)茶,嘗之頗有佳種,但制不得法。倘別其地,辨其等,制以能手,品不在六安下。 《徽州志》:茶產(chǎn)于松蘿,而松蘿茶乃絕少,其名則有勝金、嫩桑、仙芝、來泉、先春、運合、華英之品,其不及號者為片茶八種。近歲茶名,細(xì)者有雀舌、蓮心、金芽;次者為芽下白,為走林,為羅公;又其次者為開園,為軟枝,為大方。制名號多端,皆松蘿種也。 吳從先《茗說》:松蘿子土產(chǎn)也色如梨花,香如豆蕊,飲如嚼雪。種愈佳,則色愈白,即經(jīng)宿無茶痕,固足美也。秋露白片子更輕清若空,但香大惹人,難久貯,非富家不能藏耳。真者其妙若此,略混他地一片,色遂作惡,不可觀矣。然松蘿地如掌,所產(chǎn)幾許,而求者四方云至,安得不以他混耶。 《黃山志》:蓮花庵旁,就石縫養(yǎng)茶,多輕香冷韻,襲人斷腭。 《昭代叢書》:張潮云:“吾鄉(xiāng)天都有抹山茶,茶生石間,非人力所能培植。味淡香清,足稱仙品。采之甚難,不可多得。” 《隨見錄》:松蘿茶近稱紫霞山者為佳,又有南源、北源名色。其松蘿真品殊不易得。黃山絕頂有云霧茶,別有風(fēng)味,超出松蘿之外。 《通志》:寧國府屬宣、涇、寧、旌、太諸縣,各山俱產(chǎn)松蘿。 《名勝志》:寧國縣鴉山在文脊山北,產(chǎn)茶充貢?!恫杞?jīng)》云“味與蘄州同”。宋梅詢有“茶煮鴉山雪滿甌”之句。今不可復(fù)得矣。 《農(nóng)政全書》:宣城縣有丫山,形如小方餅橫鋪,茗芽產(chǎn)其上。其山東為朝日所燭,號曰陽坡,其茶最勝。太守薦之,京洛人士題曰“丫山陽坡橫文茶”,一名“瑞草魁”。 《華夷花木考》[14]:宛陵茗池源茶,根株頗碩,生于陰谷,春夏之交,方發(fā)萌芽。莖條雖長,旗槍不展,乍紫乍綠。天圣初,郡守李虛己同太史梅詢嘗試之,品以為建溪、顧渚不如也。 《隨見錄》:宣城有綠雪芽,亦松蘿一類。又有翠屏等名色。其涇川涂茶,芽細(xì)、色白、味香,為上供之物。 《通志》:池州府屬青陽、石埭、建德,俱產(chǎn)茶。貴池亦有之,九華山閔公墓茶,四方稱之。 《九華山志》:金地茶,西域僧金地藏所植,今傳枝??胀舱呤?。大抵煙霞云霧之中,氣常溫潤,與地上者不同,味自異也。 《通志》:“廬州府屬六安、霍山,并產(chǎn)名茶,其最著惟白茅貢尖,即茶芽也。每歲茶出,知州具本恭進(jìn)。”“六安州有小峴山出茶,名小峴春,為六安極品?;羯接忻坊ㄆ?,乃黃梅時摘制,色香兩兼而味肖薄。又有銀針、丁香、松蘿等名色。” 《紫桃軒雜綴》:余生平慕六安茶,適一門生作彼中守,寄書托求數(shù)兩,竟不可得,殆絕意乎。 陳眉公《筆記》:“云桑茶出瑯琊山,茶類桑葉而小,山僧焙而藏之,其味甚清。”“廣德州建平縣雅山出茶,色香味俱美。” 《浙江通志》:“杭州錢塘、富陽及余杭、徑山多產(chǎn)茶。” 《天中記》:杭州寶云山出者,名寶云茶。下天竺香林洞者,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者,名白云茶。 田子藝云:龍泓今稱龍井,因其深也。《郡志》稱有龍居之,非也。蓋武林之冊,皆發(fā)源天目,有龍飛鳳舞之讖,故西湖之山以龍名者多,非真有龍居之也。有龍,則泉不可食矣。泓上之閣,亟宜去之,浣花諸池尤所當(dāng)浚。 《湖壖雜記》[15]:龍井產(chǎn)茶,作豆花香,與香林、寶云、石人塢、垂云亭者絕異。采于谷雨前者尤佳,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后,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于齒頰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為益于人不淺,故能療疾。其貴如珍,不可多得。 《坡仙食飲錄》:寶嚴(yán)院垂云亭亦產(chǎn)茶,僧怡然以垂云茶見餉,坡報以大龍團。 陶谷《清異錄》[16]:開寶中,竇儀以新茶餉予,味極美,奩面標(biāo)云“龍陂山子茶”。龍陂是顧渚山之別境。 《吳興掌故》[17]:“顧渚左右有大小官山,皆為茶園。明月峽在顧渚側(cè),絕壁削立,大澗中流,亂石飛走,茶生其間,尤為絕品。張文規(guī)詩所謂‘明月峽中茶始生’,是也。”“顧渚山,相傳以為吳王差于此顧望原隰可為城邑,故名。唐時,其左右大小官山皆為茶園,造茶充同,故其下有貢茶院。” 《蔡寬夫詩話》[18]:湖州紫筍茶出顧渚,在常、湖二郡之間,以其萌茁紫而似筍也。每歲入貢,以清明日到,先薦宗廟,后賜近臣。 馮可賓《岕茶箋》:環(huán)長興境,產(chǎn)茶者曰羅嶰、曰白巖、曰烏瞻、曰青東、曰顧渚、曰滌浦,不可指數(shù)。獨羅嶰最勝。環(huán)嶰境十里而遙為嶰者,亦不可指數(shù)。嶰而曰岕,兩山之介也。羅隱隱此,故名,在小秦王廟后,所以稱廟后羅岕也。洞山之岕,南面陽光,朝旭夕輝,云滃霧浡,所以味迥別也。 《名勝志》:茗山在蕭山縣西三里,以山中出佳茗也。又上虞縣后山,茶亦佳。 《方輿勝覽》[19]:會稽有日鑄嶺,嶺下有寺,名資壽。其陽坡名油車,朝暮常有日,茶產(chǎn)其地,絕奇。歐陽文忠云:“兩浙草茶,日鑄第一。” 《紫桃軒雜綴》:普陀老僧貽余小巖茶一裹,葉有白茸,淪之無色,徐引覺涼透心腑。僧云:“本巖歲止五六斤,專供大王,僧得啜者寡矣。” 《普陀山志》:茶以白華巖頂者為佳。 《天臺記》: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 桑莊茹芝《續(xù)譜》:天臺茶有三品:紫凝、魏嶺、小溪是也。今諸處并無出產(chǎn),而土人所需,多來自西坑、東陽、黃坑等處。石橋諸山,近亦種茶,味甚清甘,不讓他郡,蓋出逢名山霧中,宜其多液而全厚也。但山中多寒,萌以較遲,兼之做法不佳以此不得取勝。又所產(chǎn)不多,僅足供山居而已。 《天臺山志》:葛仙翁茶圃在華頂峰上。 《郡芳譜》:安吉州茶亦名紫筍。 《通志》:茶山在金華府蘭溪縣。 《廣輿記》:鳩坑茶出嚴(yán)州府淳字縣。方山茶出衢州府龍游縣。 勞大輿《甌江逸志》[20]:浙東多茶品,雁宕山稱第一。每歲谷雨前三日,采摘茶芽進(jìn)貢。一槍兩旗而白毛者,名曰明茶;谷雨日采者,名雨茶。一種紫茶,其色紅紫,其味尤佳,香氣尤清,又名玄茶,其味皆似天池而稍薄。難種薄收,土人厭人求索,園圃中少種,間有之亦為識者取去。按盧仝《茶經(jīng)》云:“溫州無好茶,天臺瀑布水、甌水味薄,惟雁宕山水為佳。”此茶亦為第一,曰去腥膩、除煩惱、卻昏散、消積食。但以錫瓶貯者,得清香味,無以錫瓶貯者,其色雖不堪觀,而滋味且佳,同陽羨山岕茶無二無別。采摘近夏,不宜早,炒做宜熟不宜生,如法可貯二三年。愈佳愈能消宿食醒酒,此為最者。 王草堂《茶說》[21]:溫州中宿及漈茶皆有名,性不寒不熱。 屠粹忠《三才藻異》[22]:舉巖,婺茶也,片片方細(xì),煎如碧乳。 《江西通志》:“茶山在廣信府城北,陸羽嘗居此。”“洪州西山白露鶴嶺,號絕品,以紫清香城者為最。及雙井茶芽,即歐陽公所云‘石上生茶如鳳爪’者也。又羅漢茶如豆苗,因靈觀尊者自西山持至,故名。” 《南昌府志》:新建縣鵝岡西有鶴嶺,云物鮮美,草林秀潤,產(chǎn)名茶異于他山。 《通志》[23]:“瑞州府出茶芽,廖暹《十詠》呼為雀舌香焙云。其余臨江、南安等府俱出茶,廬山亦產(chǎn)茶。”“袁州府界橋出茶,今稱仰山、稠平、木平者佳,稠平者尤妙。”“贛州府寧都縣出林岕,乃一林姓者以長指甲炒之,采制得法,香味獨絕,因之得名。” 《名勝志》:茶山寺在上饒縣城北三里,按《圖經(jīng)》,即廣教寺。中有茶園數(shù)畝陸羽泉一勺。羽性嗜茶,環(huán)居皆植之,烹以是泉,后人遂以廣教寺為茶山寺云。宋有茶山居士曾吉甫,名幾,以兄開忤秦檜,奉祠僑居此寺,心七年,杜門不問世故。 《凡霞洞天志》:建昌[24]府麻姑山產(chǎn)茶,惟山中之茶為上,家園植者次之。 《饒州府志》:浮梁縣陽府山,冬無積雪,凡物早成,而茶尤殊異。金君卿詩云:“聞雷已薦雞鳴筍,未雨先嘗雀舌茶。”以其地暖故也。 《通志》:“南康府出匡茶,香味可愛,茶品之最上者。”“九江府彭澤縣九都山出茶,其味略似六安?!?/span> 《廣輿記》[25]:德化茶出九江府。又崇義縣多產(chǎn)茶。 《吉安府志》:龍泉縣匡山有苦齋,章溢所居,四面峭壁,其下多白云,上多北風(fēng),植物之味皆苦。野蜂巢其間,采花蕊作蜜,味亦苦。其茶苦于常茶。 《群芳譜》[26]:太和山騫林茶,初泡極苦澀,至三四泡,清香特異,人以為茶寶。 《福建通志》:福州、泉州、建寧、延平、興化、汀州、邵武諸府,俱產(chǎn)茶。 《合璧事類》:建州出大片方山之芽,如紫筍,片大極硬。須湯浸之,方可碾。治頭痛,江東老人多服之。 周櫟園《閩小記》:“鼓山半巖茶,色香,風(fēng)味當(dāng)為閩中第一。不讓虎丘、龍井也。雨前者每兩僅十錢,其價廉甚。一云前朝每歲進(jìn)貢,至楊文敏當(dāng)國,始奏罷之。然近來官取,其擾甚于進(jìn)貢矣。”“柏巖,福州茶也。巖即柏梁臺。” 《興化府志》:仙游縣出鄭宅茶,真者無幾,大都以贗者雜之,雖香而味薄。 陳懋仁《泉南雜志》[27]:清源山茶,青翠芳馨,超軼天池之上。南安縣英山茶,精者可亞虎丘,惜所產(chǎn)不若清源之多也。閩地氣暖,桃李冬花,故茶較吳中差早。 《延平府志》:棕毛茶出南平縣,半巖者佳。 《建寧府志》:北苑在郡城東,先是建州貢茶首稱北苑龍團,而武夷石乳之名未著。至元時,設(shè)場于武夷,遂與北苑并稱。今則但知有武夷,不知有北苑矣。 宋無名氏《北苑別錄》:“建安之東三十里,有山曰鳳凰,其下直北苑,旁聯(lián)諸焙,厥土赤壤,厥茶惟上上。太平興國中,初為御焙,剛模龍鳳,以羞貢篚,蓋表珍異。慶歷中,漕臺益重其事,品數(shù)日增,制度日精。厥今茶自北苑上者,獨冠天下,非人間所可得也。方其春蟲震蟄,群夫雷動,一時之盛,誠為大觀。故建人謂至建安而不詣北苑,與不至者同。仆因攝事,得研究其始末,姑摭其大概,修為十余類目,曰《北苑別錄》云。”“御園:九窠十二隴,麥窠,壤園,龍游窠,小苦竹,苦竹里,雞藪窠,苦竹,鼯鼠窠,教練隴,鳳凰山,苦竹園,大小焊,橫坑,猢游隴,張坑,帶園,焙東,中歷,東際,西際,官平,石碎窠,上下官坑,虎膝窠,樓隴,蕉窠,新園,大樓基,阮坑,曾坑,黃際,馬鞍山,林園,和尚園,黃淡窠,吳彥山,羅漢山,水桑窠,銅場,師姑園,靈滋苑,馬園,高畬,大窠頭,小山。右四十六所,廣袤三十余里。自官平而上為內(nèi)園,官坑而下為外園。方春靈芽莩坼,常先民焙十余日。如九窠十二隴、龍游窠、小苦竹、長坑、西際,又為禁園之先也。” 《東溪試茶錄》[28]:“舊記建安郡官焙三十有八。丁氏舊錄云:‘官私之焙千三百三十有六’,而獨記官焙三十二。東山之焙十有四:北苑龍焙一,乳橘內(nèi)焙二,乳橘外焙三,重院四,壑嶺五,渭源六,范源七,蘇口八,東宮九,石坑十,連溪十一,香口十二,火梨十三,開山十四。南溪之焙十有二:下瞿一,濛州東二,汾東三,南溪四,斯源五,小香六,際會七,謝坑八,沙龍九,南香十,中瞿十一,黃熟十二。西溪之焙四:慈善西一,慈善東二,慈惠三,船坑四。北山之焙二:慈善東一,豐樂二。外有曾坑、石坑、壑源、葉源、佛嶺、沙溪等處。惟壑源之茶,甘香物勝。”“茶之名有七:一曰白茶,民間大重,出于近風(fēng),園焙時有之。地不以山川遠(yuǎn)近,發(fā)不以社之先后。芽葉如紙,民間以為茶瑞,取其第一者為斗茶。次曰柑葉茶,樹高丈余,徑頭七八雨,葉厚而圓,狀如柑橘之葉,其芽發(fā)即肥乳,長二雨許,為食茶之上品。三曰早茶,亦類柑葉,發(fā)常先春,民間采制為試焙者。四曰細(xì)葉茶,葉比柑葉細(xì)薄,樹高者五六尺,芽短而不肥乳,今生沙溪山中,蓋土薄而不茂也。五曰稽茶,葉細(xì)而厚密,芽晚而青黃。六曰晚茶,蓋稽茶之類,發(fā)比諸茶較晚,生于社后。七曰叢茶,亦曰叢生茶,高不數(shù)尺,一歲之間發(fā)者數(shù)四,貧民取以為利。” 《品茶要錄》[29]:壑源、沙溪,其地相背,而中隔一嶺,其去無數(shù)里之遙,然茶產(chǎn)頓殊。有能出力移栽植之,亦為風(fēng)土所化。竊嘗怪茶之為草,一物耳,其勢必猶得地而后異。豈水絡(luò)地脈偏鐘粹于壑,而御焙占此大岡巍隴,神物伏護,得其余蔭耶?何其甘芳精至而美擅天下也。觀夫春雷一鳴,筠籠才起,售者已擔(dān)簦挈橐于其門,或先期而散留金錢,或茶才入笪而爭酬所直。幫壑源之茶,常不足客所求。其有桀猾之園民,陰取沙溪茶葉,雜就家棬而制之。人耳其名,睨其規(guī)模之相若,不能原其實者,蓋有之矣。凡壑源之茶售以十,則沙溪之茶售以五,其直大率仿此。然水溪之園民,亦勇于覓得,不能久泛,香薄而味短者,沙溪之品也。凡肉理實厚,質(zhì)體堅而色紫,試時泛盞凝久,香滑而味長者,壑源之品也。 《潛確類書》[30]:歷代貢茶以建寧為上,有龍團、鳳團、石乳、滴乳、綠昌明、頭骨、次骨、末骨、鹿骨、山挺等名,而密云龍最高,皆碾屑作餅。至國朝始用芽茶,曰探春、曰先春、曰次春、曰紫筍,而龍鳳團皆廢矣。 《名勝志》:北苑茶園屬甌寧縣。舊《經(jīng)》云:“偽閩龍啟中里人張暉,以所居北苑地宜茶,悉獻(xiàn)之官,其名始著。” 《三才藻異》[31]:“石巖白,建安能仁寺茶也,生石縫間。”“建寧府屬浦城縣江郎山出茶,即名江郎茶。” 《武夷山志》:“前朝不貴閩茶,即貢者亦只備宮中涴濯盞之需。貢使類以價,貨京師所有者納之。間有采辦,皆劍津廖地產(chǎn),非武夷也。黃冠每市山下茶,登山貿(mào)之,人莫能辨。”“茶洞在接筍峰側(cè),洞門甚隘,內(nèi)境夷曠,四周皆穹崖壁立。土人種茶,視他處為最盛。”“崇安殷令招黃山僧以松蘿法制建茶,真堪并駕,人甚珍之,時有‘武夷松蘿’之目。” 王梓《茶說》:武夷山周回百二十里,皆可種茶。茶性,他產(chǎn)多寒,此獨性溫。其品有二:在山者為巖茶,上品;在地者為洲茶,次之。香清濁不同,且泡時巖茶湯白,洲茶湯紅,以此為別。雨前者為頭春,稍后為二春,再后為三春。又有秋中采者,為秋露白,最香。須種植、采摘烘焙得宜,則香味兩絕。然武夷本石山,峰巒載土者寥寥,故所產(chǎn)無幾。若洲茶,所在皆是,即鄰邑近多栽植,運至山中及星村墟市賈售,皆冒充武夷。更有安溪所產(chǎn),尤為不堪。或品嘗其味,不甚貴重者,皆以假亂真誤之也。至于蓮子心、白毫皆洲茶,或以木蘭花熏成欺人,不及巖茶遠(yuǎn)矣。 張大復(fù)《梅花筆談》[32]:《經(jīng)》云:“嶺南生福州、建州。”今武夷所產(chǎn),其味極佳,蓋以諸峰拔立。正陸羽所云“茶上者生爛石中”者耶。 《草堂雜錄》:武夷山有三味茶,苦酸甜也,別是一種,飲之味果屢變,相傳能解酲消脹。然采制甚少,售者亦稀。 《隨見錄》: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巖茶為上,洲茶次之。巖茶,北山者為上,南山者次之。南北兩山,又以所產(chǎn)之巖名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種,則以樹名為名。每株不過數(shù)兩,不可多得。洲茶名色,有蓮子心、白毫、紫毫、龍須、鳳尾、花香、蘭香、清香、奧香、選芽、漳芽等類。 《湖廣通志》[33]:武昌茶,出通山者上,崇陽蒲圻者次之。 《廣輿記》:崇陽縣龍泉山,周二百里。山有洞,好事者持炬而入,行數(shù)十步許,坦平如室,可容千百眾,石渠流泉清冽,鄉(xiāng)人號曰魯溪。巖產(chǎn)茶,甚甘美。 《天下名勝志》:湖廣江夏縣洪山,舊名東山,《茶譜》云:鄂州東冊出茶,黑色如韭,食之已頭痛。 《武昌郡志》:茗山在蒲圻縣北十五里,產(chǎn)茶。又大冶縣亦有茗山。 《荊州土地記》:武陵七縣道出茶,最好。 《岳陽風(fēng)土記》[34]:■湖諸山舊出茶,謂之■湖茶,李肇[35]所謂“岳州■湖之含膏”是也。唐人極重之,見于篇什。今人不甚種植,惟白鶴僧園有千余本。土地頗類北苑,所出茶一歲不過一二十斤,土人謂之白鶴茶,味極甘香,非他處草茶可比并。茶園地色亦相類,但土人不甚植爾。 《通志》:“長沙茶陵州,以地居茶山之陰,因名。昔炎帝葬于茶山之野。茶山即云陽山,其陵谷間多生茶茗故也。”“長沙府出茶,名安化茶。辰州茶出溆浦。彬州亦出茶。” 《類林新詠》:長沙之石楠葉,摘芽為茶,名欒茶,可治頭風(fēng)。湘人以四月四日摘楊桐草,搗其汁拌米而蒸,猶糕糜之類,必啜此茶,乃去風(fēng)也。 《合璧事類》:“譚郡之間有渠江,中出茶,而多毒蛇猛獸,鄉(xiāng)人每年采擷不過十五六斤,其色如鐵,而芳香異常,烹之無腳。”“湘潭茶,味略似普洱,土人名曰芙蓉茶。” 《茶事拾遺》:譚州有鐵色,夷陵有壓磚。 《通志》:靖州出茶油,蘄水有茶山,產(chǎn)茶。 《河南通志》:羅山茶,出河南汝寧府信陽州。 《桐柏山志》:瀑布山,一名紫凝山,產(chǎn)大葉茶。 《山東通志》:兗州府費縣蒙山石巔,有花如茶,土人取而制之,其味清香迥異他茶,貢茶之異品也。 《輿志》:蒙山一名東山,上有白云巖產(chǎn)茶,亦稱蒙頂。(王草堂云:乃石上之苔為之,非茶類也。) 《廣東通志》:“廣州韶州南雄、肇慶各府及羅定州,俱產(chǎn)茶。西樵山在郡城西一百二十里,峰巒七十有二,唐末詩人曹松,移植顧渚茶于此,居人遂以茶為生業(yè)。”“韶州府曲江縣曹溪茶,歲可三四采,其味清甘。”“潮州大埔縣、齊慶恩平縣,俱有茶山。德慶州有茗山,欽州靈山縣亦有茶山。” 吳陳琰《曠園雜志》[36]:端州白云山出云獨奇,山故蒔茶在絕壁,歲不過得一石許,價可至百金。 王草堂《雜錄》:粵東珠江之南產(chǎn)茶,曰河南茶。潮陽有鳳山茶,樂昌有毛茶,長樂有石茗,瓊州有靈茶、烏藥茶云。 《嶺南雜記》:“廣南出苦橙茶,俗呼為苦丁,非茶也。茶大如掌,一片入壺,其味極苦,少則反有甘味,噙咽利咽喉之癥,功并山豆根。”“化州有琉璃茶,出琉璃庵。其產(chǎn)不多,香與峒岕相似。僧人奉客,不及一兩。”“羅浮有茶,產(chǎn)于山頂石上,剝之如蒙山之石茶,其香倍于廣岕,不可多得。” 《南越志》:龍川縣出皋盧,味苦澀,南海謂之過盧。 《陜西通志》:漢中府興安州等處產(chǎn)茶,如金州、石泉、漢陰、平利、西鄉(xiāng)諸縣各有茶園,他郡則無。 《四川通志》:“四川產(chǎn)茶州縣凡二十九處,成都府之資陽、安縣、灌縣、石泉、崇慶等;重慶府之南川、黔江、豐都、武隆、彭水等;夔州府之建始、開縣等,及保寧府、遵義府、嘉定州、瀘州、雅州、烏蒙等處。”“東川茶有神泉、獸目,邛州茶曰火井。” 《華陽國志》[37]:涪陵無蠶桑,惟出茶、凡漆、密蠟。 《華夷花木考》:蒙頂茶受陽氣全,故芳香。唐李德裕入蜀得蒙餅,以沃湯瓶之上,移時盡化,乃驗其真蒙頂。又有五花茶,其片作五出。 毛文錫《茶譜》:蜀州晉原、洞口、橫原、珠江、青城,有橫芽、雀舌、鳥嘴、麥顆,蓋取其嫩芽所造以形似之也。又有片甲、蟬翼之異。片甲者,早春黃芽,其葉相抱如片甲也;蟬翼者,其葉嫩薄如蟬翼也,皆散茶之最上者。 《東齋紀(jì)事》[38]:蜀雅州蒙頂產(chǎn)茶,最佳。其生最晚,每至春夏之交始出,常有云霧覆其上,若有神物護持之。 《郡芳譜》:峽州茶有小江園、碧澗寮、明月房、茱萸寮等。 陸平泉《茶寮記事》[39]:蜀雅州蒙頂上有火前茶,最好,謂禁火以前采者。后者謂之火后茶,有露芽、谷芽之名。 《述異記》[40]:巴東有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薔薇,煎服令人不眠,能誦無忘。 《廣輿記》:峨眉山茶,其味初苦而終甘。又瀘州茶可療風(fēng)疾。又有一種烏茶,出天全六番計使司境內(nèi)。 王新城《隴蜀余聞》[41]:蒙山在名山縣西十五里,有五峰,最高者曰上清峰。其巔一石大如數(shù)間屋, 《云南記》:名山縣出茶,有山曰蒙山,聯(lián)延數(shù)十里,在西南。按《拾遺志》、《尚書》所謂“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盡在此。 《云南通志》:“茶山在元江府城西北普洱界。太華山在云南府西,產(chǎn)茶色似松蘿,名曰太華茶。”“普洱茶出元江府普洱山,性溫味香。兒茶出永昌府,俱作團。又感通茶出大理府點蒼山感通寺。” 《續(xù)博物志》:威遠(yuǎn)州即唐南詔銀生府之地,諸山出茶,收采無時,雜椒姜烹而飲之。 《廣輿記》:“云南廣西府出茶。又灣甸州出茶,其境內(nèi)孟通山所產(chǎn),亦類陽羨茶,谷雨前采者香。”“曲靖府出茶,子叢生,單葉子可作油。” 許鶴沙《滇行紀(jì)程》:滇中陽山茶,絕類松蘿。 《天中記》[43]:容州黃家洞出竹茶,其葉如嫩竹,土人采以作飲,甚甘美。(廣西容縣,唐容州。) 《貴州通志》:貴陽府產(chǎn)茶,出龍里東苗坡及陽寶山,土人制之無法,味不佳。近亦有采芽以造者,稍可供啜。威寧府[44]茶出平遠(yuǎn),產(chǎn)巖間,以法制之,味亦佳。 《地圖綜要》[45]:貴州新添軍民衛(wèi)產(chǎn)茶,平越軍民衛(wèi)亦出茶。 《研北雜志》[46]:交趾出茶,如綠苔,味辛烈,名曰登。北人重譯,名茶曰釵。 【注釋】 [1]《文獻(xiàn)通考》:簡稱《通考》,由元代馬端臨編撰。是一部敘寫從上古到宋朝寧宗時期的典章制度的通史。是繼《通典》、《通志》之后,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記述歷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其和《通典》、《通志》被合稱為“三通”。 [2]《歸田錄》:筆記。宋代歐陽修作。二卷。凡一百十五條。歐陽修晚年辭官閑居潁州時作,故書名歸田。多記朝庭舊事和士大夫瑣事,大多系親身經(jīng)歷、見聞,史料翔實可靠。書之體例略近李肇的《國史補》,所記如太宗知李漢超、仁宗恭儉、陳堯咨、賣油翁等,含意深刻。 [3]《云麓漫鈔》:筆記集。南宋趙彥衛(wèi)撰。彥衛(wèi)字景安??x(今河南開封)人﹐生卒年不詳。宋宗室。初佐幕吳門﹐以學(xué)識見稱于世﹐被人視為“外吏而內(nèi)儒﹐學(xué)而有用者”(《擁爐閑話序》)。紹熙(1192)間為烏程宰﹐又為徽州通判。此書有開禧二年(1206)自序﹐署新安郡守﹐其后仕歷則不可考。 《云麓漫鈔》初名《擁爐閑話》﹐10卷﹐后并刻為15卷﹐改今名。 [4]楊文公:即楊億,北宋文學(xué)家,西昆體的主要代表。 [5]《農(nóng)政全書》:明代徐光啟著,農(nóng)學(xué)著作?!掇r(nóng)政全書》基本上囊括了古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其中又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即徐光啟的治國治民的“農(nóng)政”思想。貫徹這一思想正是《農(nóng)政全書》不同于其他大型農(nóng)書的特色之所在。其他的大型農(nóng)書,無論是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還是元代王禎的《農(nóng)書》,雖然是以農(nóng)本觀念為中心思想,但重點在生產(chǎn)技術(shù)和知識,可以說是純技術(shù)性的農(nóng)書?!掇r(nóng)政全書》按內(nèi)容大致上可分為農(nóng)政措施和農(nóng)業(yè)技術(shù)兩部分。前者是全書的綱,后者是實現(xiàn)綱領(lǐng)的技術(shù)措施。 [6]《煮泉小品》:明代田藝蘅所著,田藝蘅是田汝成的兒子。 [7]《江南通志》:清代康熙年間由政府編修。 [8]米襄陽:即米芾,米芾,中國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吳人,祖籍太原。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號米顛。書畫自成一家。精于鑒別。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dá)到亂真程度。著有《志林》。 [9]《姑蘇志》:明代文學(xué)家王鏊著,姑蘇即今蘇州。 [10]硎山:在今蘇州西南,因晉代高僧支遁而得名。 [11]《松江府志》:松江府即是今天的上海,所以本書是松江地區(qū)的地方志。 [12]《天下名勝志》:明初曹學(xué)佺所著,曹學(xué)佺(1574年-1646年)明代官員、學(xué)者、藏書家,閩中十子之首,閩劇始祖之一。 [13]《檀幾叢書》:清朝康熙時候刊刻的叢書。 [14]《華夷花木考》:明慎懋官撰。懋官字汝學(xué),湖州人。是書凡花木考六卷。 [15]《湖壖雜記》:清朝陸次云撰。陸次云字云士,錢塘人??滴醭跄暧砂呜暽俳幙h知縣。這本書是續(xù)田藝蘅《西湖志馀》而作的。 [16]《清異錄》:共二卷,北宋陶谷著,是一部筆記,它借鑒類書的形式,分為天文、地理、君道、官志、人事、女行、君子、么麼、釋族、仙宗、草、木、花、果、蔬、藥、禽、獸、蟲、魚、肢體、作用、居室、衣服、粧飾、陳設(shè)、器具、文用、武器、酒漿、茗荈、饌羞、薰燎、喪葬、鬼、神、妖,等共三十七門 [17]《吳興掌故》:明朝徐獻(xiàn)忠編。 [18]《蔡寬夫詩話》:北宋蔡啟所著的變體詩,蔡啟字寬夫。 [19]《方輿勝覽》:共七十卷,寫了兩淮鹽政采進(jìn)本,宋朝祝穆撰。 [20]《甌江逸志》:清人勞大輿撰寫。 [21]王草堂:清朝初年人,著有《茶說》。 [22]屠粹忠:清朝初年的官員,著有《三才藻異》。字純甫,號芝巖,寧波府定海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jìn)士,康熙三十九年(1700)官至兵部尚書。任上曾參加重修普陀山法雨寺后,又為建御制文碑石而書《法雨寺萬壽御碑亭記》。 [23]《通志》:《通志》當(dāng)今稱其為以人物為中心的紀(jì)傳體中國通史 。但傳統(tǒng)史學(xué)將其歸入典章制度的政書,列入“三通”之一。也有將其列入百科全書類的。全書200卷 ,有帝紀(jì)18卷 、皇后列傳2卷、年譜4卷、略51卷、列傳125卷。作者鄭樵,一生勤于著述,曾幾次獻(xiàn)書?!锻ㄖ尽窞榧o(jì)傳體,但把年表改稱年譜,把志改稱略,保存了《晉書》的載記部分。總序和二十略是全書的精華。除禮、器服、選舉、刑等略外,其余各略都有新意?!锻ㄖ?》現(xiàn)存 最早的刻本為元至治元年(1321)摹印元大德本。商務(wù)印書館的萬有文庫本為流行的版本。二十略有單行本。南宋鄭樵編著以人物為中心的紀(jì)傳體中國通史。 [24]建昌:隸屬今遼寧葫蘆島市,位于葫蘆島市西北部。 [25]《廣輿記》:明朝陸應(yīng)旸所著。 [26]《群芳譜》:明代王象晉編著的介紹栽培植物的著作。中國明代介紹栽培植物的著作。全稱《二如亭群芳譜》。編撰者明代王象晉(1561~1653),字藎臣,又字子進(jìn),號康宇,自稱明農(nóng)隱士、好生居士,山東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 [27]《泉南雜志》:明代陳懋仁的筆記小說,兩卷。 [28]《東溪試茶錄》:宋代宋子安所著。 [29]《品茶要錄》:中國宋代茶書?!镀凡枰洝肥屈S儒著于宋代熙寧八年(1075年)的茶學(xué)專著。全書十篇; 一至九篇論制造茶葉過程中應(yīng)當(dāng)避免的采造過時、混入雜物、蒸不熟、蒸過熟,烤焦等問題;第十篇討論選擇地理條件的重要。北宋黃儒所著的茶學(xué)專著。 [30]《潛確類書》:明朝陳仁錫所作。 [31]《三才藻異》:清人屠粹忠的著作。 [32]張大復(fù):蘇州昆山興賢里片玉坊人。名彝宣,字心期,一作星其,自號寒山子又號病居士。清代戲曲作家、聲律家。明末戲曲家,著有《梅花筆談》。 [33]《湖廣通志》:明末清初的荊楚總志。 [34]《岳陽風(fēng)土記》:北宋人范致明著。 [35]李肇:唐朝晚期文人。[唐](約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里居、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憲宗元和中前后在世。累官尚書左司郎中,遷左補闕,入翰林為學(xué)士。元和中,坐薦柏耆,自中書舍人左遷將作監(jiān)。肇著有《翰林志》一卷,《國史補》三卷,(《新唐書志》及《宋史志》)并傳于世。 [36]吳陳琰:明代吳寶崖,著有《曠園雜志》。 [37]《華陽國志》:東晉常璩著?!度A陽國志》,又名《華陽國記》,是一部專門記述古代中國西南地區(qū)地方歷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東晉常璩撰寫于晉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全書分為巴志,漢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孫述、劉二牧志,劉先主志,劉后主志,大同志,李特、李雄、李期、李壽、李勢志,先賢士女總贊,后賢志,序志并士女目錄等,共12卷,約11萬字。記錄了從遠(yuǎn)古到東晉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記錄了這些地方的出產(chǎn)和歷史人物。洪亮吉認(rèn)為,此書與《越絕書》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地方志。 [38]《東齋紀(jì)事》:宋朝范鎮(zhèn)(1007-1088)所撰,是一部關(guān)于時事見聞的筆記。 [39]《茶寮記事》:陸樹聲所著,陸樹聲字與吉,別號平泉。華亭人,卒年九十七,謚文定。 [40]《述異記》:南朝齊國祖沖之(429~500)所著,所記多是鬼異之事,是一部鬼異雜傳。 [41]王新城:清代人,著有《隴蜀余聞》一卷。 [42]惠泉:地名,在今天的湖北省荊門市象山東麓。 [43]《天中記》:明代陳耀文所著的著名類書。 [44]威寧府:行政建制,今天屬于貴州省畢節(jié)市。 [45]《地圖綜要》:明朝末年吳學(xué)儼、朱紹本等人編輯,李茹春作序,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刻印。該書為三卷本,有總卷、內(nèi)卷、外卷。 [46]《研北雜志》:元代陸友著,多記文苑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