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國學經(jīng)典《大學》【原文、注釋、譯文、讀解】史上最全

 wanghong2015 2016-01-27


《大學》原文、【注釋】、譯文、讀解

  從孔子的時代到今天,兩千多年來,關于儒學的文獻真是汗牛充棟,關于儒學的見解更是說不盡,道不完。即便是同一個人, 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人生體驗后,關于儒學的認識也會大

不相同。久而久之,它成為了人們約束思想和行為的準則,對于中國人人格心理的鑄造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響。儒家傳統(tǒng) 文化延續(xù)至今至少已有兩千五百年歷史,其間雖也屢遭批判,但

儒學的主導地位并未從根本上動搖過。時至今日,當我們以一種全新的感覺來重新讀儒說儒時,依然可以發(fā)現(xiàn)不少適應我們這個 時代需要的東西。

 

下面,就本欄目的有關情況略作說明。

 

應該說,凡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會不知道《四書》。它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著作的總稱。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

《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 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不過,在朱熹之前的程顥、程頤兄弟已大力提倡這幾部書了。他們認為,《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

門”的要籍,經(jīng)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 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于書,以授孟子”的。這 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

研治儒學最重要的文獻。正是根據(jù)這樣的觀點,朱熹把《論語》、 《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編在一起。因為它們分別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參、子思、孟子,所以稱為

“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朱熹分別為這四部書作了【注釋】,其 中,《大學》、《中庸》的【注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的注 釋因為引用他人的說法較多,所以稱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編定的《四書》次序本來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淺入深進修的順序排列的。后人因為《大學》、 《中庸》的篇幅較短,為了刻寫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論語》之前,成了現(xiàn)在通行的《大學》、《中庸》,《論語》、《孟

子》順序。

 

  由于朱熹【注釋】的《四書》既融會了前人的學說,又有他自己的獨特見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顥、程頤兄弟和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將他

所編定【注釋】的《四書》審定為官書,從此盛行起來,到元代延佑 年間(1314——1320)恢復科舉考試,正式把出題范圍限制在朱 注《四書》之內,明、清沿襲而衍出“八股文”考試制度,題目

也都是在朱注《四書》里。由于這些因素,使《四書》不僅成為 了儒學的重要經(jīng)典,而且也成了每個讀書人的必讀書,成了直到 近代全國統(tǒng)一的標準的小學教科書。所以,有人把《四書》與西

方的《圣經(jīng)》相比,認為它是東方的“圣經(jīng)”。事實上,無論就其流傳的廣泛,還是就其對于中國人人格心理鑄造影響的深刻來看, 這種比擬都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本欄目的內容由原文、【注釋】、譯文、讀解四個部分組成。原文方面,主要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 局“新編諸子集成”本)為藍本,同時也參酌“諸子集成”本和《十三經(jīng)注疏》本等書?!咀⑨尅糠矫?,本書一律不作考釋,基本不引舊注, 而只是扼要地直接用白話解釋原字原詞的意思?!咀⑨尅康姆秶?/span> 要包括難字難詞的注音釋義和人物、典章制度的簡介兩個方面。譯 文在忠實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流暢,不為了一字一詞的 “信”而弄得譯文佶屈聱牙。讀解則如上文所說,寫出來是為了 幫助一般讀者理解原文。

 

大學簡介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從《禮記》中 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書 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 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 “四書”之首。

  朱熹又認為收在禮記中的《大學》本子有錯亂,便把它重新 編排了一番,分為“經(jīng)”和“傳”兩個部分。其中“經(jīng)”一章,是 孔子的原話,由孔子的學生曾子記錄;“傳”十章,是曾子對 “經(jīng)”的理解和闡述,由曾子的學生記錄。 這樣一編排,便有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大學》版本。

 

三綱八目的追求

 

第一章   大學之道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釋】

(1)  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大入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jié);十五歲人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以,后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guī)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里,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huán)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個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fā)揚、弘揚的意思。后一個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親民:根據(jù)后面的文,應為,即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4)知止:知道目標所在。

5)得:收獲。

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fā)達。

7)修其身: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9)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對于本而言,指枝末、枝節(jié)。

13)厚者?。涸撝匾暤牟恢匾?。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 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 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 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 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 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 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 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 能的!

【讀解】

這里所展示的,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 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學》的 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 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 生進修階梯。 縱覽四書五經(jīng),我們發(fā)現(xiàn),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 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 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 會登堂入室,領略懦學經(jīng)典的奧義。 就這里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括“內修”和“外治”兩 大方面:前面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后面 三綱“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 環(huán),則是連結“年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它與前面的 “內修”項目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它與后面的“外治”項 目連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 分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把生 命的歷程鋪設在這一階梯之上。所以,它實質上已不僅僅是一系列學說性質的進修步驟,而是具有濃厚實踐色彩的人生追求階梯 了。它鑄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時至今日,仍 然在我們身上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識明確,不 管你積極還是消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 總是或隱或顯地在影響看你的思想,左右著你的行動,使你最終 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人生歷程也不過是在這儒學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 地展開。事實上,作為中國知識分子,又有幾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鶴閑云、隱逸高士呢?說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第二章 弘揚光明的品德

【原文】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薄兜?/span> 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注釋】
(1)康誥:《尚書·周書》中的一篇。《尚書》是上古歷史文獻和追述古代事跡的一些文章的匯編,是五經(jīng)之一,稱為書經(jīng)。全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
(2)克:能夠。
(3)大甲:即《太甲》,《尚書·商書》中的一篇。
(4)顧: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稟性。
(5)帝典:即《堯典》,《尚書·虞書》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堯典》原句為克明俊德??。号c相通,意為大、崇高等。
(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幾句話。

【譯文】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 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边@ 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讀解】

這是的第一章,對經(jīng)當中大學之道,在明明 一句進行引證發(fā)揮,說明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從夏、 商、周三皇五帝時代就開始強調了的,有書為證,而不是我們今 天別出心裁,標新立異的產(chǎn)物。 《三字經(jīng)》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 性乃遷。也就是說,人的本性生來都是善良的,只不過因為后天 的環(huán)境影響和教育才導致了不同的變化,從中生出許多惡的品質。 因此,儒家的先賢們強調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作為四書 五經(jīng)之首的《大學》一篇里開宗明義,提出大學的宗旨就 在于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強道德的自我完 善,發(fā)掘、弘揚自己本性中的善根,而摒棄邪惡的誘惑。從這個 意義上說,無論是西方基督教的懺悔,東方佛教的修行,還 是列夫·托爾斯秦式的道德自我完善,毛澤東式的狠斗私字 一閃念,乃至于我們今天所倡導的五講四美三熱愛、培養(yǎng)四 有新人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 為目的。

第三章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原文】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薄犊嫡a》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笔枪示訜o所不用其極。

【注釋】

1)湯:即成湯,商朝的開國君主。盤銘:刻在器皿上用來警戒自己的箴言。這里的器皿是指商湯的洗澡盆。
2)茍:如果。新:這里的本義是指洗澡除去身體上的污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引申義則是指行精神上的棄舊圖新。
3)作:振作,激勵。新民:即經(jīng)里面說的親民,實應為新民。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4《詩曰》句:這里的《詩》指《詩經(jīng).大雅.文王》。周,周朝。舊邦,舊國。其命,指周朝所稟受的天命。維:語助詞,無意義。
5)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子,有時候指貴族,有時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據(jù)上下文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譯文】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 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詩 經(jīng)》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 德高尚的人無處下追求完善。

【讀解】

 如果說“在明明德”還是相對靜態(tài)地要求弘揚人性中光明正 大的品德的話,那么,“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從動態(tài)的 角度來強調不斷革新,加強思想革命化的問題了。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被刻在商湯王的洗澡盆上,本來 是說洗澡的問題: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凈了,以后便要天 天把污垢洗干凈,這樣一天一天地下去,每人都要堅持。引申出來,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這使人想到基督教的每日懺悔,使人聯(lián)想到女作家楊絳把 她那本寫“干?!鄙畹臅鹈麨椤跋丛琛薄>裆系南丛杈褪?/span> 《莊子·知北游》所說的“澡雪而精神”,《禮記·儒行》所說的 “澡身而浴德”,說到底,也就是毛澤東所一再強調的”加強思想 革命化”。 話說回來,“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無論如何展示的是一 種革新的姿態(tài),驅動人們棄舊圖新。所以,你不僅可以像商湯王 一樣把它刻在洗澡盆上,而且也可以把它刻在床頭、案頭,使它 成為你的座右銘。找準自己的位置

 

第四章  找準自己的位置

 【原文】 《詩》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注釋】

1)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詩經(jīng)·商頌·玄鳥》。邦畿(ji),都城及其周圍的地區(qū)。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棲息等多種含義,隨上下文而有所區(qū)別。在這句里是居住的意思。
2)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引自〈詩經(jīng)·小雅·綿蠻〉。緡蠻,即綿蠻,鳥叫聲。隅,角落。止,棲息。
3穆穆句:引自《詩經(jīng)·大雅·文玉》。穆穆,儀表美好端莊的樣子。於(wu),嘆詞。緝,繼續(xù)。熙,光明。止,語助詞,無意義。
4)《詩》云:這幾句詩引自《詩經(jīng)·衛(wèi)風·淇澳》。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yu)水邊。斐,文采。瑟兮(亻閑)(xian)兮,莊重而胸襟開闊的樣子。赫兮喧兮,顯耀盛大的樣子。(讠宣),《詩經(jīng)》原文作(讠爰),遺忘。
5)道:說、言的意思。
6)恂栗,恐懼,戒懼。
7)於戲!前王不忘:引自《詩經(jīng)·周頌·烈文》。於戲(wuhu):嘆詞。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8)此以:因此。沒世:去世。

【譯文】

《詩經(jīng)》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薄对?/span> 經(jīng)》又說:“‘綿蠻’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岡上。”孔子說:“連 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么地方,難道人還可以不如一只鳥兒 嗎?” 《詩經(jīng)》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 莊重謹慎?!弊鰢?,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 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 《詩經(jīng)》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郁郁蔥蔥。有 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研究學問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 己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一 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這里所說的“如加工骨器, 不斷切磋”,是指做學問的態(tài)度;這里所說的“如打磨美玉,反復 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心 謹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嚴;說“這樣 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 高尚,達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对娊?jīng)》說:“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難忘啊!”這是因為君 主貴族們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一般 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得利益。所以,雖然前代 君王已經(jīng)去世,但人們還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讀解】

這一段發(fā)揮“在止于至善”的經(jīng)義。首先在于“知其所止”, 即知道你應該停在什么地方,其次才談得上“止于至善”的問題。 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鳥兒尚且知道找一個 棲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應該落腳的地方呢?所以,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大都市及其郊區(qū)古來就是人們向往而聚 居的地方。 但這還只是身體的“知其所止”,不是經(jīng)義的所在。經(jīng)義的所 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于至善”。 要達到這“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 努力方向,而殊途同歸,最后要實現(xiàn)的,就是通過“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的研修而達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成為流芳百 世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 這當然是一種理想主義的英雄主義的教育:渴望不朽,崇尚 偉大,追求完善。 對于一般讀者,尤其是當今讀者來說,這種要求似乎過于理 想化,過于遠距離了。倒是回過頭來說到“知其所止”,對于我們 來說,仍具有較深的啟發(fā)意義。 “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應該“止”的地方,找準自己 的位置,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多 少人隨波逐流,終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當今時代,生活 的誘惑太多,可供的機會太多,更給人們帶來了選擇的困惑。 比如說,在過去的時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弊x書 人心態(tài)平衡,或許還“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墒?,進 入市場經(jīng)濟時代后,所謂“下?!钡臋C會與誘惑重重地叩擊著人 們的心扉,讀書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所止何 處?使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兒無家可歸。 以至于出現(xiàn)了教授賣大餅之類的畸形社會現(xiàn)象。 其實,《大學》本身說得好:“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 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span> 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關鍵在于尋找最適合自 身條件,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這才是最最重要的。 這樣一來,教授當然也就不會去賣大餅了!凡事抓住根本

第五章   凡事抓住根本

【原文】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 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注釋】

1子曰句:引自《論語·顏淵》。聽訟,聽訴訟,即審案子。猶人,與別人一樣。
2)無情者不得盡其辭: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能夠花言巧語。
3)民志:民心,人心。

【譯文】

孔子說:“聽訴訟審理案子,我也和別人一樣,目的在于使訴訟不再發(fā)生?!笔闺[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花言巧語,使人心畏服,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讀解】

這一段以孔子談訴訟的話來闡發(fā)“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的道理,強調凡事都要抓住根本。審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發(fā)生,這正如“但愿世間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的道理一樣。審案和賣藥都只是手段,或 者說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強體質不再生病才是目的, 或者說才是“本”。說到底,是一個教化與治理的問題,教化是本,治理是末。正是由此出發(fā),我們才能夠理解《大學》強調以修身為本,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灸┑年P系如此,終始的因果也一樣。從哲學命題的角度來 看,本末是本質論,終始是發(fā)展觀,千古哲學的兩大范疇在《大學》這篇儒學的入門讀物中以輕輕巧巧的八個字對仗而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痹僖园藗€字加以干凈利落的解決:“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真是語言極度簡潔而蘊含無比深刻,顯出“經(jīng)”的本色。 獲得知識的途徑

 

第六章獲   得知識的途徑

【原文】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窮其理也。蓋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窮,故其知又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注釋】

1)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兩句。朱熹認為,此謂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謂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所以,朱熹根據(jù)上下文關系補充了一段文字,這里所選的,就是朱熹補充的文字。
2)即,接近,接觸。窮:窮究,徹底研究。
3)未窮,未窮盡,未徹底。
4)益,更加。

【譯文】說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靈都具有認識能力,而天下萬事萬物都總有一定的原理,只不過因為這些原理還沒有被徹底認識,所以使知識顯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學》一開始就教學習者接觸天下萬事萬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進一步探究,以徹底認識萬事萬物的原理。經(jīng)過長期用功,總有一天會豁然貫通,到那時,萬事萬物的里外巨細都被認識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內心的一切認識能力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再也沒有蔽塞。這就叫萬事萬物被認識、研究了,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讀解】

格物致知——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而獲得知識,而不是從書本到書本地獲得知識。這種認識論很具有實踐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對儒學死啃書本的誤解。 “格物致知”在宋以后成了中國哲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到清朝末年,“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省稱)又成了對聲光化電等 自然科學部門的統(tǒng)稱。魯迅在《吶喊自序》里說:“在這學堂里, 我才知道在這世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繪圖和體操?!边@說明“格物致知”的深刻影響。事實上,時至今日,當我們說到知識的獲取時,仍離不開 “格物致知”這一條途徑。因為,它不是說的“秀才不出門,全知 天下事?!倍钦f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毛澤東《實踐論》語)簡言之,“格物致知”把我們引向萬事萬物,引向實踐,引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實踐是認識的唯一源泉?!?/span>

 

 

第七章  不要自欺欺人

 

【原文】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 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注釋】

1)其意:使意念真誠。
2)毋:不要。
3)惡(wu)惡(e)臭 xiu):厭惡腐臭的氣味。臭,氣味,較現(xiàn)代單指臭(chou)味的含義寬泛。 
4)好(hao)好(hao)色:喜愛美麗的女子。好(hao)色,美女。
5 謙(qian):通,心安理得的樣子。
6)慎其獨:在獨自一人時也謹慎 不茍。 
7)閑居:即獨處。
8)厭然:躲躲閃閃的樣子。
9)掩:遮 掩,掩蓋。
10)著:顯示。
11)中:指內心。下面的指外表。
12)潤屋:裝飾房屋。
13)潤身,修養(yǎng)自身。
14)心廣體胖(pan):心 胸寬廣,身體舒泰安康,胖,大,舒但。

【譯文】

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fā)自內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別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么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xiàn)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曾子說:“十只眼睛看著,十只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

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yǎng)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讀解】

 要做到真誠,最重要,也是最考驗人的一課便是“慎其獨” 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謹慎,簡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個樣。人前真誠,人后也真誠,一切都發(fā)自肺腑,發(fā)自內心,發(fā)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腳長在我自己身上一樣自然自如,一樣真實無欺,而不是誰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規(guī)戒律。這是從正面來說。從反面來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弊云燮廴?,掩耳盜鈴,總有東窗事發(fā)的一天。說到這里,在市場經(jīng)濟時代,金錢誘惑滾滾而來,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獨”是不是也應該作為公務員們必修的一課呢? 須知,金玉滿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暢,身體安康,倒是那瘋破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所以,比裝修房屋(富潤屋)更重要的還是裝修你自己

(德潤身),修養(yǎng)身心,做到心寬體胖。而要做到這一切,還得要 回到那起始的一點去——君子必誠其意。 真誠做人,

 

 

第八章  立身之本。 修身先正心

【原文】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注釋】

1)身:程頤認為應為“心”。忿懥(zhì):憤怒。

【譯文】

之所以說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說,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讀解】

正心是誠意之后的進修階梯。

誠意是意念真誠,不自欺欺人。但是,僅僅有誠意還不行。因為,誠意可能被喜怒哀樂懼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為感情的奴隸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誠其意”之后,還必須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來駕馭感情,進行調節(jié),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態(tài),集中精神修養(yǎng)品性。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埋與情,正心和誠意不是絕對對立,互不相容的。朱嘉說:喜怒哀樂懼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們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動,便會使心思失去端正。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棄喜怒哀樂俱等情欲,不是絕對禁欲,而只是說要讓理智來克制、駕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從而做到情理和諧地修身養(yǎng)性。

  也就是說,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為情所牽,“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 其味”。(這凡句后來成了成語和名言,用來生動地描繪那種心神不屬,思想不集中的狀態(tài),是教書先生在課堂上批評學生的常用語言。)

  這樣來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沒有什么神秘感了罷。

 

第九章  齊家先修身

【原文】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注釋】

1)之:即,對于。辟:偏頗,偏向。
(2)哀矜:同情,憐憫。
(3)敖,驕做。惰:怠慢。
(4)碩:大,肥壯。

【譯文】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yǎng)自身,是因為人們對于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于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于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于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于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yōu)點。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边@就是不修養(yǎng)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讀解】

  在這里,修養(yǎng)自身的關鍵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 正人。

  儒學的進修階梯由年向外展開,這里是中間過渡的一環(huán)。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在個體自身進行,在此之后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開始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家庭走向社會,從獨善其身轉向兼善天下。當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內逐步外推:首先是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國家、天下。正因為首先是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家(家庭和家族),所以才有一個首當其沖的克服感情偏私的問題。

  中國人常說:“家和萬事興?!?/span>

  美國人說,“家是父親的王國,母親的世界,兒童的樂園?!?/span>

  德國人說:“人無國王、庶民之分,只要家有和平,便是最幸 福的人?!?/span>

  法國人說得更好:“對于亞當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對于亞當?shù)暮笠岫裕沂撬麄兊奶焯??!保ǚ鼱柼┱Z)

  家是永恒的話題。

  但是,如果你不排除偏私之見,修身正己以正人,你就不能管理好這個你所擁有的天堂和樂園,就會像有人所告誡的那樣:“壞家庭無法養(yǎng)育我們純潔的靈魂,倒有可能成為我們自掘的墓場?!?/span>

  天堂不就變成地獄了嗎?

 

第十章  治國先齊家

 

【原文】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yǎng)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

  《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

  《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注釋】

 ?。?/span>1)悌(ti):指弟弟應該絕對服從哥哥。
2)慈:指父母愛子女。
3)如保赤子:《尚書·周書·康誥》原文作若保赤子。這是周成王告誡康叔的話,意思是保護平民百姓如母親養(yǎng)護嬰孩一樣。赤子,嬰孩。
4)中(zhong),達到目標。
5)機:本指弩箭上的發(fā)動機關,引申指關鍵。
6)僨(fen):敗,壞。
7)堯舜: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lián)盟的兩位領袖,即堯帝和舜帝,歷來被認為是圣君的代表。
8)帥:同,率領,統(tǒng)帥。
9)桀(jie):夏代最后一位君主。紂:即殷紂王,商代最后一位君主。二人歷來被認為是暴君的代表。
10)諸:之于的合音。
11)?。杭此〉?。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說,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讓別人去做,這種推己及人,將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學所倡導的恕道。
12)喻:使別人明白。
13桃之夭夭……”:引自《詩經(jīng)·周南;桃夭》。夭夭(yao),鮮嫩,美麗。蓁蓁(zhen),茂盛的樣子。之子,這個(之)女子(子)于歸,指女子出嫁。
14宜兄宜弟:引自《詩經(jīng)·小雅·蓼蕭》。
15其儀不忒……引自《詩經(jīng)·曹風》。

【譯文】

  之所以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別人的人,是沒有的,所以,有修養(yǎng) 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于統(tǒng)治民眾。

  《康浩》說:“如同愛護嬰兒一樣。”內心真誠地去追求,即使達不到目標,也不會相差太遠。要知道,沒有先學會了養(yǎng)孩子再去出嫁的人??!

  一家仁愛,一國也會興起仁愛;一家禮讓,一國也會興起禮讓;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犯上作亂。其聯(lián)系就是這樣緊密,這就叫做:一句話就會壞事,一個人就能安定國家。

  堯舜用仁愛統(tǒng)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仁愛;桀紂用兇暴統(tǒng) 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兇暴。統(tǒng)治者的命令與自己的實際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會服從的。所以,品德高尚的,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后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不采取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和家族。

  《詩經(jīng)》說:“桃花鮮美,樹葉茂密,這個姑娘出嫁了、讓全家人都和睦?!弊屓胰硕己湍?,然后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jīng)》說:“兄弟和睦?!毙值芎湍懒耍缓蟛拍軌蜃屢粐娜硕?/span> 和睦?!对娊?jīng)》說:“容貌舉止莊重嚴肅,成為四方國家的表率?!敝挥挟斠粋€人無論是作為父親、兒子,還是兄長、弟弟時都值得人效法時,老百姓才會去效法他。這就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 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讀解】

  國家,國家,僅從語詞關系來看,國和家的關系就是如此血 肉相連,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族為中心的宗法制社會時代,家是一個小小的王國,家長就是它的國王;國是一個大大的家,國王就是它的家長。因此,無論是國王還是家(族)長都有生殺予

奪的至高權力;因此,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規(guī)范貫穿國與家;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理解,“治國必先齊其家”。

  不過,進入現(xiàn)代社會,情況已發(fā)生了極大變化:一方面,國已不允許實行家長制,另一方面,家已大大地民主化?!辈粌H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規(guī)范已成為過去,就是孝、悌觀念也日漸式

微,喪失了“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的基本條件。而且,“其家不可教而能救人者”的現(xiàn)象也不是“無之”,而是不難見到了,比如說,一個優(yōu)秀教師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一些當政官員的公子以身試法等等。這類事情屢見不鮮,很是令人深思。

  從另一方面來看,《大學》的這一章反復強調以身作則,要求“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指出“其所令反 其所好,而民不從”,“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這些思想?yún)s并不因為社會時代的變遷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對“欲治其國者”的告誡,值得推薦給當政為官的人作為座右銘;也是對儒學“恕道”原則的闡發(fā),可廣泛應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作為我們立身處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參照。

 

第十一章   平天下先治國

 

【原文】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对姟吩疲?/span>“節(jié)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对姟吩疲?/span>“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鑒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注釋】

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個字作動詞,意思是把老人當作者人看待。
2)長長:尊重長輩。前一個字作動詞,意思是把長輩當作長輩看待。
3)恤:體恤,
周濟。孤,孤兒,古時候專指幼年喪失父親的人。
4)倍:通,背棄。絜(xie)矩之道:儒家倫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畫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為法度,規(guī)則。
6)樂只君子,民之父母,引自《詩經(jīng)·小雅·南山有臺》。樂(le),快樂,喜悅。只,語助詞,
7節(jié)彼南山……”:引自《詩經(jīng)·小雅·節(jié)南山》。節(jié),高大。巖巖,險峻的樣子。師尹,太師尹氏,太師是周代的三公之一。爾,你。瞻,瞻仰,仰望。
8)僇(lu):通,殺戮。
9殷之未喪師……”:引自《詩經(jīng),大雅·文王》。師,民眾。配,符合。儀,宜。監(jiān),鑒戒。,峻,大。不易,指不容易保有。
10)此:乃,才。
11)爭民施奪:爭民,與民爭利。施奪,施行劫奪。
12)悖:逆。
13《楚書》句:《楚書》,楚昭王時史書。楚昭王派王孫圉(yu)出使晉國。晉國趙簡子問楚國珍寶美玉現(xiàn)在怎么樣了。王孫圉答道:楚國從來沒有把美玉當作珍寶,只是把善人如觀射父(人名)這樣的大臣看作珍寶。事見《國語·楚語》。漢代
劉向的《新序》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14舅犯句:舅犯,晉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亡人,流亡的人,指重耳。晉僖公四年十二月,晉獻公因受驪姬的讒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縊而死。重耳避難逃亡在外在狄國時,晉獻公逝世。秦穆公派人勸重耳歸國掌政。重耳將此事告子犯,子犯以為不可,對重耳說了這幾句話。事見《禮記·檀弓下》。
15)《秦誓》:《尚書·周書》中的一篇。
16)斷斷:真誠的樣子。
17)休休:寬宏大量。
18)有容:能夠容人。
19)彥圣:指德才兼?zhèn)洹?,美。圣,明?/span>
20)不啻(chi):不但。
21)媢(mao)疾:妒嫉。
22)違,阻抑。
23)俾:使。
24)放流:流放。
25)迸,即,驅逐。四夷,四方之夷。夷指古代東方的部族。
26)中國,全國中心地區(qū)。與現(xiàn)代意義的中國一同意義不一樣。
27)命:東漢鄭玄認為應該是字之誤。慢即輕慢。
28)拂:逆,違背。
29)逮:及、到。夫(fu):助詞。
30)驕泰:驕橫放縱。
31)發(fā)身:修身。發(fā),發(fā)達,發(fā)起,
32)府庫:國家收藏財物的地方。
33)孟獻子:魯國大夫,姓仲孫名蔑。
34)畜,養(yǎng)。乘(Sheng):指用四匹馬拉的車。畜馬乘是士人初作大夫官的待遇。
35)察,關注。
36)伐冰之家:指喪祭時能用冰保存遺體的人家。是卿大夫類大官的待遇。
37)百乘之家,擁有一百輛車的人家,指有封地的諸侯王。
39)聚斂之臣:搜刮錢財?shù)募页肌>?,聚集。斂,征收?/span>④長(zbong)國家:成為國家之長,指君王。
40)無如之何:沒有辦法。

【譯文】

  之所隊說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后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絜矩之道”。

 

  《詩經(jīng)》說:“使人心悅誠服的國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崩习傩障矚g的他也喜歡,老百姓厭惡的他也厭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說是老百姓的父母了?!对娊?jīng)》說:“巍峨的南山啊,巖石聳立。顯赫的尹太師啊,百姓都仰望你?!苯y(tǒng)治國家的人不可不謹慎。稍有偏頗,就會被天下人推翻?!对娊?jīng)》說:“殷朝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還是能夠與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請用殷朝作個鑒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是說,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國家,失去民心就會失去國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養(yǎng)德行。有德行才會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給使用,德是根本,財是枝末,假如把根本當成了外在的東西,卻把枝末當成了內在的根本,那就會和老百姓爭奪利益。所以,君王聚財斂貨,民心就會失散;君王散財于民,民心就會聚在一起。這正如你說話不講道理,人家也會用不講道理的話來回答你;財貨來路不明不白,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浩》說:“天命是不會始終如一的。”這就是說,行善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冻氛f:“楚國沒有什么是寶,只是把善當作寶。”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么是寶,只是把仁愛當作寶?!?/span>

 

  《秦誓》說:“如果有這樣一位大臣,忠誠老實,雖然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但他心胸寬廣,有容人的肚量,別人有本領,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樣; 別人德才兼?zhèn)?,他心悅誠服,不只是在口頭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贊賞。用這種人,是可以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的,是可以為他們造福的??!相反,如果別人有本領,他就妒嫉、厭惡;別人德才兼?zhèn)?,他便想方設法壓制,排擠,無論如何容忍不得。用這種人,不僅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而且可以說是危險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會把這種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們驅逐到邊遠的四夷之地去,不讓他們同住在國中。這說明,

有德的人愛憎分明,發(fā)現(xiàn)賢才而不能選拔,選拔了而不能重用,這是輕慢:發(fā)現(xiàn)惡人而不能罷免,罷免了而不能把他驅逐得遠遠的,這是過錯。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災難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國君的人有正確的途徑:忠誠信義,便會獲得一切;驕奢放縱,便會失去一切。

 

  生產(chǎn)財富也有正確的途徑;生產(chǎn)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chǎn)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jié)省。這樣,財富便會經(jīng)常充足。仁愛的人仗義疏財以修養(yǎng)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fā)財。沒有在上位的人喜愛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義而做事卻半途而廢的;沒有國庫里的財物不是屬于國君的。孟獻子說:“養(yǎng)了四匹馬拉車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養(yǎng)雞養(yǎng)豬;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養(yǎng)牛養(yǎng)羊;擁有一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養(yǎng)搜刮民財?shù)募页?。與其有搜刮民財?shù)募页迹蝗缬型当I東西的家臣?!边@意思是說,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著聚斂財貨,這必然是有小人在誘導,而那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們去處理國家大事,結果是天災人禍一齊降臨。這時雖有賢能的人,卻也沒有辦法挽救了。所以,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

 

【讀解】

 

  這是《大學》的最后一章,具有結尾的性質。全章在闡釋“平天下在治其國”的主題下,具體展開了如下幾方面的內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財末。四、用人的問題: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五、利與義的問題: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

 

  所謂絜矩之道,是與前一章所強調的“恕道”一脈相承的。如果說,“恕道”重點強調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將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道”則是重在強調以身作則的示范作用方面。如孔子對季康子說:“當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風,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風吹草上,草必然隨風倒伏?!保ā墩撜Z·顏淵》)世道人心,上行下效。關鍵是看你說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領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當政治國的人必須要有“絜矩之道”。

 

  關于民心的重要性,已經(jīng)是古往今來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不過,道理雖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縱現(xiàn)歷史,卻往往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才會有王朝的更迭,江山的改姓,當政者“為天下僇”。

 

  德行是儒學反復記述、強調的中心問題之一。把德與財對舉起來進行比較,提出“德本財末”的思想,盡管從儒學的全部治國方略來看,也有“先富后教”(《論語·子路》)、“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孟子·滕文公上》)等強調經(jīng)濟基礎的思想,但總的說來,重精神而輕物質,崇德而抑財?shù)膬A向仍是非常突出的。

 

  正因為“德本財末”,因為德行對于治國平天下有第一位的重要作用,所以就牽涉到一個用人的問題。而在用人的問題上,同樣是品德第一,才能第二。對于這一點,《大學》不厭其煩地引述了《尚書·秦誓》里的一大段話,說明一個人即使沒有什么才能,但只要心胸寬廣能容人,“宰相肚里能撐船”,便可以重用。相反,即使你非常有才能,但如果你嫉賢妒能,容不得人,也是危害無窮,不能任用的。所以,“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碑斦螄娜吮仨氁凶R別人才的本領。

 

  與“德本財末 ”密切相關的另一對范疇便是“利”與“義”的問題。

 

  為了闡迷“利”與“義”的關系問題,《大學》提出了“生財有大道”的看法,即生產(chǎn)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chǎn)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jié)省。這是一段很富于經(jīng)濟學色彩的論述,淺顯易懂而勿庸置疑。值得我們注意的倒是下面的兩句話:“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以財發(fā)身”的人把財產(chǎn)看作身外之物,所以能仗義疏財以修養(yǎng)自身的德行。就像著名的列夫·托爾斯泰那樣,解散農奴,實行自身禁欲,以實現(xiàn)良心與道德的自我完善,“以身發(fā)財”的人愛財如命,奉行“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原則,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fā)財。或貪贓枉法,鋌而走險,或貪婪吝嗇如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果戈理筆下的潑留希金等。都是“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紅樓夢·好了歌》)所以,還是“以財發(fā)身”,超脫一點好。

 

  總起來說,這一章收束《大學》全篇,內容豐富,包含了儒學的不少重要思想。我們將會看到,這些思想在《中庸》、《論語》、《孟子》等儒家經(jīng)典中還有反復的論述和展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