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鄭姓流源 鄭姓是當(dāng)今中國第二十三大姓,在臺灣是第十二大姓。 鄭姓出自姬姓,發(fā)祥地為鄭國,是黃帝的后裔。在中國的早期歷史上,鄭姓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過輝煌的業(yè)績。五千多年前,軒轅皇帝以姬水為姓,建都有熊,后來春秋時期的鄭武公、鄭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國都。黃帝的第五世孫后稷是鄭姓的血緣始祖。黃帝的第19代孫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兒子姬發(fā)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為周武王。所以鄭氏就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靜封他的異母兄弟姬友于鄭(今陜西華縣)為三等諸侯國的國君,國號"鄭",鄭國誕生。姬友因此被稱為鄭桓公。到周幽王的時候,鄭桓公擔(dān)任司徒的職務(wù),掌管教化。因?yàn)橐姷街苡耐趸栌篃o道,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內(nèi)憂外患交織,預(yù)感將要發(fā)生變亂,鄭桓公就向太共和行政→宣王靜→封姬友(鄭桓公)于鄭。 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國滅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 制(今滎陽西) 祭(今河南鄭州東)和陳(今河南淮陽) 宋(今河南商丘)之間,為紀(jì)念故國,相繼改姓為鄭,自此,鄭姓誕生。 三、遷徙分布 鄭氏最早的發(fā)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滎陽市后到新鄭市。在戰(zhàn)國時因?yàn)轫n國所滅,便散遷到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等地間。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秦漢以后,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qū),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陜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qū)。其后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