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1日20點17
分,一知名收藏類網(wǎng)站上出現(xiàn)了一個帖子——《連夜追趕1000里,喜獲一件“成化”器》,該藏友花33000塊錢,從民間覓得一個“攜琴訪友”紋飾的青花大罐,這帖子轟動一時,跟帖千余人,最終雖不能說一錘定音,但意見相對一致。
這個明成化“攜琴訪友”圖青花大罐是這樣的——







在這一次關于該罐真?zhèn)蔚挠懻撝?,大體上有如下幾種意見——
1.
有一類網(wǎng)友,從一開始就認定這是一個成化時期的民窯精品作品(有人甚至認為是比官窯還好的民窯),而
且意見十分堅定,自始至終,毫不動搖。
2.
還有一類網(wǎng)友,初期認為這罐子是仿品,后來就改變了看法,認為是真品,至于年代,則認為明中期,不能
明確是成化;也有網(wǎng)友趕到了物主的住地,親自上手,最后的結(jié)論是——“第一眼感到震撼,然后按照胎、釉、
畫工、紋飾、圈足、青料等順序一路看下去,感覺愈見其妙,有不容置疑的認識:東西真?zhèn)尾蝗轄幾h,開門,明
以上?!?/span>
3.少量網(wǎng)友意見不盡明晰,只是認為此器沒有舊仿的可能,非新即成化。
4.
還有一種意見則認為此罐是新仿,而且一直到六年后——2011年1月16日尚在該帖上留言——“看這帖子,最偷著樂的是仿古瓷的藝人們……”言下之意,買罐子的人上當了,其實不然,據(jù)比較確切的消息說,而早在網(wǎng)上依然熱議之時,該罐子即以很高的價格脫手了。
認為此罐是真品的人陳述了充分的理由,其中有一位網(wǎng)友的意見較為詳盡——
1)從釉面的粽眼豬毛紋看,應該是真品。
2)畫工技法一流,風格古樸,釉面圓潤。
3)成化“平等青”青花呈色淡雅,而且有點偏灰,這是特征。
4)成化與弘治青花都用平等青料,如沒年款,較難分辨。從畫面上看,弘治畫面所留的空間要比成化時多;從色料上看,由于兩朝都用平等青料,成化早期青料明快、后期發(fā)色偏灰,特別是到了弘治晚期發(fā)色就灰暗了。
5)要定成化感覺還差那么一點點,不夠成化朝的精細,也沒有成化朝的灑脫,但的確是開門明的東西,拙看弘治。
6)成化民窯精品,惜沖。竹子的畫法符合這個時代的典型特征,現(xiàn)代的仿品連門都摸不著;青花深沉并下凹,不是青花上浮。
7)釉面羊脂白玉的色澤,不是磨擦去光。
8)人物畫法:動作很協(xié)調(diào),采用弧線勾描是特征,并不呆板。
9)細筆勾出人物的輪廓,內(nèi)用淡色涂抹上一層極薄的青料,是典行明中期風格。
10)成化23年,弘治18年,兩朝年代都很短,青料用一種,器形較相似,是有點不好分,如針對罐來說,成化大罐的足根基本不外叉,而弘治或天順、正統(tǒng)等朝的大罐,足根都有點向外叉。
判定此罐是贗品的意見是:該罐青花上浮,僵,磨擦去光;人物呆板,典型鋼筆素描基礎的人作畫;整體器形笨拙,明代無如此笨拙之器;如此破殘,釉面光潔完好,特別口沿與底部并無劃痕,可疑;青花線條無勁,粗笨,呆板;底面有人為做舊痕跡,底沿與底中心部位過于色調(diào)一致,接胎痕跡不明,人物形神不夠飄逸;除了神韻,什么都可以仿,這東西什么都有,恰恰沒有氣質(zhì)。
云云。
在否定此罐的人員中,甚至還有當今在國內(nèi)外把收藏、鑒定、拍賣等業(yè)績做得水生云起、風光無限的大行家、收藏家、鑒定家。
這一場關于一個罐子真?zhèn)蔚恼摖?,其實是當今中國收藏界、鑒定界的一個縮影,我們可以從中獲取不少啟迪。
我有時想,如果這個罐子的主人沒有把它拿到論壇上討論的思路、膽略,而是在身邊找?guī)讉€藏友鑒定一番,或者慕名把幾個大名頭的鑒定家請來,會是一個什么結(jié)果呢?
毋庸諱言,這次網(wǎng)上討論所獲得的結(jié)論的正確性,是在當今中國舍此之外無論通過什么途徑、花多少代價、通過什么方式,都無法達到的。
由此,給我們的啟示是——
1.
只有天才,沒有全才。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可以在某一領域達到頂尖地位而成為天才,但他不可能什么都
懂,不可能是全才。有人說的一句話我十分推崇,這話的大意是說:拿一件藏品請人鑒定,作為鑒定的一方,應
該有三種答案:1)東西對;2)東西不對;3)我看不懂。第三種情況是必然存在的,哪個專家什么都懂?你懂
書畫、瓷器、雜件、家具,青銅器也懂?你懂景德鎮(zhèn)瓷器,五大名窯也懂?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發(fā)現(xiàn)于山西夏
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距今約4200年,這4000多年里中國南北方這么多的窯口你都懂?這可能嗎?但事實恰
恰是我們從未看到有一個專家在給人鑒定時說“我看不懂”,那么,這些專家的鑒定意見又有多少可信的呢?
2.
專家大致有兩類,一類是科班出身,一類是民間實踐派。前者見多識廣,知識系統(tǒng)完全,高精尖的東西見得
多,而后者則在實踐中摸爬滾打,知識基礎穩(wěn)固,接近事實真相的可能性較大。然而,這兩類專家都是有局限性
的,前者身居宮院,書本知識多,實踐經(jīng)驗少,尤其是對第一線最新的贗品制作工藝孤陋寡聞,指鹿為馬,以假
真;而后者則所屬“草根”階層,以瓷器而論,平時接觸的都是一些普品、殘品,或者是瓷片,不要說五大名
窯,就是正兒八經(jīng)的官窯也未曾上手過,瓷片固然是第一手“教材”,但光是看瓷片,拿來一個完整器要你鑒
,不說別的,光是“型”,就是你平時接觸的瓷片所無法解決的問題。
所以,如果這兩類專家揚長避短,互補短長,“宮院派”專家多接觸實際,“實踐派”專家多摸摸“象牙塔”,就能改變知識結(jié)構、提高鑒定能力。
3.
多請人看。一件東西,想要通過鑒定來確定真?zhèn)危欢ㄒ嗾垘讉€人看,而且要請不同類型的人看。要請
“宮院派”,也要請“實踐派”,尤其要請對某一類別藏品有專門研究的人來幫你鑒定。
4.
切忌莽撞處置。一個意見出來后,或?qū)?/span>錯,都不要莽撞地對藏品進行處置。有時真理在少數(shù)人手里的情況
肯定是有的,有時所有人都錯了的情況也是有的。比方說,你家里祖?zhèn)飨聛硪恢蝗旮G,而且這東西確實是汝窯真
品,你請來五個專家鑒定,其中,既有“宮院派”,也有“實踐派”,而且有對汝窯深有研究的專家,但我可以
肯定地說,五個專家都認為“對”的情況是斷然不存在的,而五個專家都認為“不對”的情況是必然可能發(fā)生
的,更多的可能是這五個專家中或說對,或說不對。在這種情況下,你怎么辦?
關鍵是你是否能確定這確實是“祖?zhèn)鳌保缒艽_定,你不妨再推演一下這“祖?zhèn)鳌钡拇笾履甏绮皇墙▏笮路?,你就不要輕易處置。有一種情況最可怕:就在物主在聽了“東西不對”的鑒定結(jié)論后而心緒焦躁、心思紛繁時,恰巧有人愿意以聽起來不錯的價格買之,于是就賣了,以致鑄成大錯,悔之晚也。
5.
與以上情況相對的一種情形是:其實這東西不對,請來鑒定的專家也說不對,而他自己則始終認為這是對
的,是真品,是珍品,是國寶——這類人很多,固執(zhí)己見,一意孤行,這就是悲劇了。他如果頭腦冷靜一點,他
如果思維正常些,可以有無數(shù)的疑點供他窺見“心智黑洞”里的點滴亮色,也可以有多種選擇來進一步求證自己
的藏品到底是真還是假,但他不去選擇“新生”,而是選擇“老死”,這就是人類的本性使然,別無他法。
有兩類人是最適合收藏的,也是最快樂的——
一類是純粹把收藏當做“玩”,只求獲得樂趣,不貪圖別的。他不管東西的真假,不管價值的高低,只要自己喜歡就好。
一類是純粹把收藏當做“投資”,他只管增值、賺錢,因為這類人往往會投入較大的資本,又因為他們買東西的渠道是較有信譽的拍賣行,更因為他們是拍賣行的大客戶而獲得了優(yōu)質(zhì)服務,所以,他們的拍品在真假上大都是沒有問題的。
以上兩人類是最適宜收藏的,而第三類人其實是不適宜收藏的,即:他們喜歡收藏,但不完全是為了“玩”,一夜撿漏、發(fā)財致富的欲望很強烈,或者是帶有很大程度上的賺錢心理,錢又不多,無法通過正規(guī)的拍賣行去買靠得住的藏品,于是常年在民間“尋覓”,猶如在走鋼絲一般,由于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十幾年或者幾十年下來花費的錢也不少了,一旦藏品價值和支出不相抵償,或者相距甚遠,那就近乎崩潰了。
此罐的細部——












類似的一件青花罐,30厘米高,底殘,傷得不輕,1996年成交達到77萬,現(xiàn)在恐怕得200-300萬了——

類似的“琴棋書畫、仕女庭院”罐子,德國法蘭克福的博物館藏——



看以上這些細部照片,有三方面的特征是最能佐證此罐是真品、抑或就是成化年代的,即:1)畫工;2)平等青料,以及微微下凹的狀態(tài);3)底部的呈態(tà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