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辭格的運用

 虹72 2016-01-19


辭格的運用


第三節(jié)辭格的運用 

在語言的修辭中,還有一些相對固定的表達方式,即修辭上的格式,又稱“辭格”。包括比喻、起興、比擬、借代、對偶、雙關(guān)、回環(huán)、頂針、對比、夸張、反復(fù)、設(shè)問、反問等。

比喻,它是以某種事物或情境來比方或說明另一種事物或情境的修辭方式。比喻的要素有四個:本體、喻體、喻詞和相似點。

比喻常見的有三種:

一、明喻。這種比喻,四個要素都出現(xiàn)。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保ɡ铎稀肚迤綐贰罚┢渲斜倔w是“離恨”,喻體是“青草”,喻詞是“恰如”,相似點是“綿延不絕(更行更遠還生)”。又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保ɡ铎稀队菝廊恕罚┢渲斜倔w是“愁”,喻體是“一江春水”,喻詞是“恰似”,相似點是“洶涌而深廣”。第二例雖然省略了相似點,但可以從喻體中體會出來。明喻的喻詞還有“好像、仿佛、猶如、好似” 等。

二、暗喻。有本體、喻體和相似點,用“是、成” 等做喻詞,但在詩歌中常常省略喻詞。如“五嶺逶迤騰細浪”。(毛澤東《長征》)其中本體是“五嶺”,喻體是“細浪”,相似點是“逶迤”。又如“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fēng)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其中本體是“閑愁”,喻體是“煙草、風(fēng)絮、梅雨”,相似點是“繁多、雜亂、纏綿”。

三、借喻。舍去了本體、喻詞、相似點,只剩下喻體。如《詩經(jīng)》中有一首詩,名字是《碩鼠》,其中就把奴隸主比喻為碩鼠,它們的相似點是“貪婪、殘暴”。

比喻在詩歌中的作用,大體來說有兩種:

其一、用比喻來描述意象,可以使意象的特征和性狀更加鮮明、生動與深刻。如“會挽雕弓如滿月”,(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把“雕弓”比喻為“滿月”,突出了雕弓的形狀,由此可以想見射手高超的箭術(shù)和過人的力量。又如“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其中把“氣吞萬里”的氣勢比喻為“虎”,就能形象的把這種無所畏懼、傲視天下的氣勢傳達出來。

其二、用比喻來描述情趣,就能把抽象的情趣變換成具體的意象,不僅能增加詩歌的形象性,還有助于讀者更深入地理解。如上文所舉的關(guān)于“愁”和“離恨”的比喻。

運用比喻時,應(yīng)該注意以下幾點:1、喻體要選大眾熟悉的事物,否則便達不到比喻的目的。2、比喻要貼切,這就要對喻體和本體之間的相似點做認真的分析、研究,否則就會有失妥當。下面這個小故事可以形象的說明這個問題。東晉丞相謝安喜歡吟詩。一天,窗外紛紛揚揚下起了大雪。謝安與侄兒侄女一道欣賞雪景,不由得詩興大發(fā),他指著窗外的大雪笑著問:“白雪紛飛何所似?”侄兒謝朗馬上脫口而出:“撒鹽空中差可擬?!敝x安聽了直搖頭:“不好,誰有那么大的力氣把鹽撒得滿天都是?用鹽作比喻,不夠準確?!敝杜x道蘊道:“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敝x安聽了,拍手大笑:“好!風(fēng)吹柳絮,恰如雪花飛舞,絮白似雪,雪輕若絮。這個比喻真是又形象又貼切!”3、比喻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增強與渲染詩歌的情趣和意象,當喻體與詩歌的情趣和意象不能彼此融合,反而相互沖突時,盡管比喻新奇而生動,我們還是應(yīng)該忍痛割愛,棄之不用。

起興,是指先描述其它意象以引起所要描述的意象或情趣。有時,起興所用的意象與下文的意象并無明顯的關(guān)聯(lián),只對詩中的情趣作隱約的暗示。如《孔雀東南飛》的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以孔雀徘徊不前的姿態(tài)為全詩安排了一個低沉、凄迷的基調(diào),暗示出主人公的悲劇下場。多數(shù)情況下,起興所用的意象雖與下文的意象關(guān)聯(lián)不大,但與詩中的情趣有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保ā对娊?jīng)·桃夭》)其中以茂盛的桃樹、燦爛的桃花起興,和迎親嫁女的婚事本無直接的聯(lián)系,當用來象征新娘子的美麗與家庭的和美繁盛時,它們之間就有了情趣上的相通。有時,比興所選的意象不但和詩中所要表現(xiàn)的情趣恰相融合,而且和下文所要描述的意象也一致,從而與全詩融為密不可分的一體。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保ā对娊?jīng)·蒹葭》)蒼茫的蘆葦、清冷的白霜,與詩中迷茫、惆悵的情感十分融洽,同時又和迂曲的河流一起,共同組成一幅完整、凄美的圖畫。詩歌中起興的使用,以最后一例的情形最為完美,第二例次之,第一例最差。

有時候,起興的同時又兼用比喻,便被稱為比興。如“山丹丹開花紅姣姣,香香人才長得好”。(李季《王貴與李香香》)其中以“山丹丹花”比喻“香香的人才”,她們的相似點是“長得好”。

比擬,是指運用想象把人當作物或把物當作人的一種表達方式。廣義上來看,比擬可以看成是比喻和擬人或擬物的結(jié)合。但比擬畢竟與比喻不完全相同,比擬是直接把擬體當成本體來寫,本體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擬體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本體和擬體已經(jīng)相互融為一體。比喻是借喻體表現(xiàn)或說明本體,本體同喻體之間是類似關(guān)系,彼此不能混同。比擬分為兩類:一、擬人,也就是把物擬作人。如“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樓春》)其中“鬧”字本是用來形容人的動作或情緒,在這里卻用來形容“春意”,顯得既活潑、又生動。又如“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保ɡ畎住毒赐お氉罚┰娙税选熬赐ど健碑斪饕晃簧窠坏暮糜眩c他“相看兩不厭”。二、擬物,也就是把人擬作物。如“春蠶到死絲(思)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春蠶何以能思?蠟炬何以流淚?這里,詩人是把春蠶和蠟炬比擬成了相愛之人。比擬在詩中最顯著的作用就是移情。它可以使詩人的情趣十分婉曲而形象的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從而避免了直白、淺薄的抒情。

借代,是指不直接點明要寫的事物,而借用與事物密切相關(guān)的另外一個名稱來替代。一般的說,借代限于名稱的代稱,即主語、賓語位置上的代替,所以有“換一個名字” 的說法。借代有隨意性和簡明性的特點。隨意不是隨便,它要為社會所公認,為人們所通用。如“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秦觀《鵲橋仙》)其中用“金風(fēng)玉露”借代“秋天”,這就在點明季節(jié)的同時,又寫出了秋天特有的景物,豐富了詩歌的形象。又如“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保ㄌK軾《江城子·密州出獵》)“黃”代指“黃狗”,“蒼”代指“蒼鷹”,從而使詩的語言顯得鮮明、簡潔。再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其中以“芳菲”借指“花草”,突出了花草芳香的特征。由上述幾例可以看出,詩歌中借代的使用,有增加形象、簡潔語言、突出特征等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借代選用的借體一定要為人所熟知,并且還要注意語境和上下文的聯(lián)系,否則會使理解困難,甚至造成歧義。

借代可以用,也十分常用,但卻絕不可濫用。古時候,有些詩人寫詩,主張大凡涉及名稱的詞不直接說破,而要借用其它的詞相代。如說月要用“桂華”,說發(fā)要用“絳云”,說簟要用“湘竹”,說桃要用“紅雨、劉郎”,說柳要用“章臺、灞岸”等等。他們的本意是想避俗就雅,但他們不在情趣和意象上下功夫,只在語言本身做苦力,肆意涂飾,最后使詩的語言反成了附贅懸疣。當代也有許多專在語言上下功夫的詩人,前車之鑒,后事之師,愿他們能收斂一下浮躁、虛夸的作風(fēng),把精力和才華放在詩的內(nèi)容上。

雙關(guān),是指用一個詞句故意使之同時關(guān)聯(lián)兩個不同意義的表達方式。漢語的同音字與多義詞較多,這是構(gòu)成各種雙關(guān)的有利條件。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保▌⒂礤a《竹枝詞》)其中“晴”與“情”諧音。雙關(guān)的使用,可以使詩歌的語言更加風(fēng)趣、含蓄與形象。

回環(huán),就是用相同的詞語、不同的語序往復(fù)說明的一種修辭方式。如“玲瓏塔,塔玲瓏”。又如蘇軾的《題金山寺》: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qū)λ麻T松徑小,巷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遠樹江天晚,靄靄紅霞晚日晴。

   遙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點數(shù)鷗輕。

    

這首詩倒著讀也有意義:

 

輕鷗數(shù)點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遙。

晴日晚霞紅靄靄,晚天江樹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巷,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頂針,是指尾首詞語相接的一種修辭方式。如“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保媳背窀琛赌咎m詩》)又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保ɡ畎住缎葜x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再如馬致遠的《漢宮秋·梅花酒》:

 

返咸陽,過宮墻;過宮墻,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螀;泣寒螀,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

 

回環(huán)與頂針的運用有助于行文的流暢與自然,但一定要從內(nèi)容出發(fā),否則就有流于文字游戲之嫌,如蘇軾和馬致遠的詩詞。

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手法,還有對比、反復(fù)、夸張、設(shè)問、反問等,由于為大家所熟知,這里就不再一一贅述。

詩歌語言上的修辭,歸根結(jié)底,還是為內(nèi)容服務(wù)的。一首詩用了哪種修辭,用了多少種修辭,并不意味著就一定是一首好詩,而是要看這些修辭用的是否恰當,是否有助于內(nèi)容的表達。如果對內(nèi)容的表達不但無益,反而有害,那么就不如不用。

中國古典詩歌有一個優(yōu)良的傳統(tǒng),那就是擅長用“賦”的創(chuàng)作手法。所謂“賦”,也就是現(xiàn)代漢語所說的“白描”,即直陳其事,直描其景,直抒其情。它的特點在于一個“直”字。這里的“直”,不僅是指對事件、景物、情趣的直接描述,不矯揉、不造作,語言簡潔有力,同時更要求藝術(shù)的真實。也就是說,只要能恰如其分的傳達出作者真實的情趣,即便是虛擬的、甚至在現(xiàn)實中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也能讓人覺得真實可信。相反,如果作者的情趣不真實、不真切,就算是他描述的是現(xiàn)成的真景物、真事件,也會令人覺得虛情假意,心中煩惡。

真正的好詩,正如李白所說“芙蓉出清水,天然去雕飾”,不但是發(fā)自肺腑的真情流露,而且在語言的運用上也十分平易自然。為修辭而修辭,詩中自然會留下雕琢的痕跡,這不是我們所提倡的。語言要想做到平易自然,實非易事,杜甫的一句詩正好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