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豁蒙樓系張之洞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所建。楊銳(1857—1898),字叔嶠,四川綿陽人,舉人出身。光緒皇帝戊戌變法時,他出任四品軍機章京,參與新政。光緒帝應(yīng)對慈禧政變的密詔就是他帶出交給康有為的。 南京城中的雞鳴寺,位于北極閣東麓的坡地上,依山而建,歷史悠久,見證著南京的歷史滄桑。雞鳴寺的豁蒙樓也是赫赫有名,登樓憑欄遠眺,南京的美景可說盡收眼底:俯瞰后湖,遠眺長江,東望鐘山,前對幕府。樓上懸掛的梁啟超撰寫的對聯(lián)“江山重疊爭供眼,風雨縱橫亂入樓”,足以表述豁蒙樓的氣概。很多人慕名登樓,喝一杯禪茶,暫且忘記塵世的煩惱。 豁蒙樓系張之洞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所建。楊銳(1857—1898),字叔嶠,四川綿陽人,舉人出身。光緒皇帝戊戌變法時,他出任四品軍機章京,參與新政。光緒帝應(yīng)對慈禧政變的密詔就是他帶出交給康有為的。 劉成禺《世載堂雜憶》記載:楊銳系張之洞督學四川時的得意門生。張之洞建兩湖書院時,“以銳為史學分校,之洞關(guān)于學術(shù)文章,皆資取焉”。張之洞調(diào)任兩江總督后,“某夜,風清月朗,便衣減從,與楊叔嶠銳同游臺城,憩于雞鳴寺,月下置酒歡甚,縱談經(jīng)史百家,古今詩文,憺然忘歸,天欲曙,始返都衙。置酒之地,即今日豁蒙樓基址也?!讼υ孪虑逭劊岸偶栋税г姟?,銳能朗誦無遺;對于《贈秘書監(jiān)江夏李公邕》一篇,后四句‘君臣尚論兵,將帥接燕薊;朗詠《六公篇》,憂來豁蒙蔽’,反復吟誦,之洞大感動。蓋是時舉朝主戰(zhàn),劉峴莊、吳清卿統(tǒng)兵出榆關(guān)者,前后相接,潰敗頻聞,而宰相重臣,無狄仁杰諸君子者,憂來豁然,知時局之阽危也。” 戊戌變法失敗,楊銳遇難,張之洞倍感傷悲。再度任兩江總督期間,他重游雞鳴寺,又憶及與楊銳對酒吟詩的情景,感時憐賢,依然悲痛不已。光緒三十年(1904)張之洞在雞鳴寺涵虛閣舊址砌樓,取名豁蒙樓,還為此樓題寫匾額,并跋:“余創(chuàng)議于雞鳴寺造樓。盡伐叢木,以覽江湖。華農(nóng)方伯捐資作樓,樓成囑題匾,用杜詩‘憂來豁蒙蔽’意名之?!?/p> 張之洞當年題寫的匾額早已經(jīng)消失無蹤,但他題寫的一首五言詩《雞鳴寺》還在流傳: 雨暗覆舟山,泉響雞鳴埭,埭流南湖水,僧住南朝寺。當時造宮城,選北陵坷地,朝市皆下臨,江山充環(huán)衛(wèi)。白門游冶子,沓拖無生氣,心醉秦淮南,不踏鐘山背。一朝辟僧樓,雄秀發(fā)其秘,城外湖皓白,湖外山蒼翠。南岸山如馬,飲江駐鞍轡,北岸山如屏,縈青與天際。鷺洲沙出沒,浦口塔標識,煙中萬樓臺,渺若蟻蛭細。亦有杜老憂,今朝豁蒙蔽。 可惜,后來的一場大火將雞鳴寺里的豁蒙樓以及觀音閣、景陽樓等都焚毀了。如今的寺院及建筑系此后重修,其景、其物都已非當年景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