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傳統(tǒng)的臘八節(jié)。 臘,在遠古時代本為一種祭禮名稱,夏朝稱“清祀”,殷商曰“嘉平”,周朝時才改稱為臘?!芭D”字是從“獵”字演變而來,故“臘”、“獵”相通。因為一歲之終,農(nóng)作物已收藏完畢,農(nóng)閑了,人們便到野外獵取禽獸,用來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壽、避災(zāi)迎祥,稱之為“臘祭”?!笆窃乱?,大飲蒸,天子乃祈來年于天宗”(《禮記·月令》)。秦統(tǒng)一中國,下令制定歷法,將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交替的十二月,名之為“臘月”。南北朝時,流傳有“臘鼓鳴,春草生”的民諺。 臘月最重大的節(jié)日,是十二月初八的“臘日”,又稱“臘八節(jié)”。從先秦始,都是當作“年節(jié)”來看待的,在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 先秦時的臘日風俗,相當豐富,“一國之人皆若狂”(《禮記》)。 巧合的是東漢初年,佛教傳入我國,十二月初八是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日,因此臘日也是佛教徒的節(jié)日,名曰“佛成道節(jié)”。又因釋氏修行時,又累又餓而昏倒,受惠于牧羊女的一碗稀粥,故此有喝臘八粥的習俗。尤其是寺院,皆熬粥布施,以餉俗眾。 清代詩人湯右曾,寫了一首《莽式歌》的長篇七古,開首第一句便是:“冬季臘日烹黃羊”,接下來詳細地描寫了清代滿族人過臘日時宮廷中的盛大演出場面,其中有集體舞,有表演隊伍,“新官初試平旦集,萬人聯(lián)袂東西廂”,時而虎嘯狼蹲,時而金戈鐵馬;在臨時搭起的布景前,還有各種各樣的雜技表演;盤空筋斗,小兒舞蹈,馬戲連臺,斗雞興濃;而正月十五的節(jié)目,現(xiàn)在就開始彩排了,踏歌聲聲,秧歌隊隊;另外,還有木偶戲、相聲、雜耍、舞刀弄劍……真是異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 而明人李先芳則描寫了民間過臘八節(jié)的情景:“臘日煙光薄,郊園曉望空。歲登通蠟祭,酒熟醵村翁。積雪連長陌,枯桑起大風。村村聞賽鼓,又了一年中”(《臘日》)。值得注意的是詩中的“蠟祭”,而不是“臘祭”,這是同一天舉行的兩種祭祀,臘祭是祭祀祖先,蠟祭是祭祀百神?!百惞摹闭撸侵纲惿竦墓穆?。 臘日,除祭祖祭神之外,也有用以悼念亡國、寄托哀思的。南宋愛國詩人、畫家鄭思肖,在南宋滅亡后,隱居蘇州承天寺,誓不向元朝統(tǒng)治者稱臣。每逢十二月初八,必只身來到荒野,向南方故國行跪拜大禮,老淚縱橫,慟哭失聲,表現(xiàn)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作者:聶鑫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