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指糞便在腸道滯留過久,秘結不通,排便周期延長;或僅糞質(zhì)干結,排出艱難;或雖有便意,但排便不暢的一類病證。 便秘而干燥,多責之于腑實熱結,或津虧腸枯 然,便秘而燥結,有醫(yī)家竟用了溫燥之品而愈,你能想到么? 宋某,男性,55歲,1960年12月31日出診。 主訴:便燥數(shù)月,每饑時胃脘脹痛、吐酸,得按則痛減,得矢氣則快然,唯矢氣不多,亦不渴。診見面部虛浮,脈濡緩。
——《岳美中醫(yī)案集》 岳老如何看 岳老投以甘草瀉心湯加云苓,3劑后大便較前通暢,矢氣轉多。 改投防己黃芪湯加附子4.5g,一劑后大便甚暢,痛脹均減,面浮亦消,唯偶覺燒心,原方加茯苓又服2劑,諸癥全消。
然本案便燥,不見口渴等熱熾津傷之象,但見胃痛、吐酸之證,知別有它因。 胃氣虛餒,急于求食自安,則饑時則痛且胃痛得按痛減;痛而且脹,矢氣快然,又氣滯也。 綜合脈象分析,乃脾虛而氣機阻滯之候。 脾虛氣塞,腸道不運,濕食相結中焦日久,則大便化燥。 其治宜塞因塞用,斡旋氣機。 甘草瀉心湯為脾胃虛甚之痞而設,補而兼通,寒熱并投,辛開苦降,暢達氣機; 而防己黃芪湯,通陽氣、化濕濁,暢氣機。濕氣去,氣機暢,陽氣通,則便秘自去。 此二方與本證癥異而理同,故取效甚捷。 體現(xiàn)了《素問·至真要大論》“塞因塞用”之法, “寒因寒用,熱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心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信非善讀圣書之士不可為之也。
【方藥】甘草四兩(炙)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黃連一兩 干姜三兩 (人參三兩) 【煎服】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已黃芪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方藥】防己一兩 黃芪一兩一分 白術三分 甘草半兩(炙) 【煎服】右銼,每服五錢匕,生姜四片,棗一枚,水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渴服,良久再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