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補體檢測及應用 (答案及解析見文末) 一、A1 1、在總補體活性測定時,所測定的是()。 A、紅細胞與補體結合的能力 B、補體溶解紅細胞的活性 C、補體溶解致敏紅細胞的活性 D、溶血素與補體結合的能力 E、特異性抗體與紅細胞結合的能力 2、CH50試驗測定的是()。 A、總補體量 B、總補體濃度 C、總補體溶血活性 D、總補體體積 E、單個補體 3、補體活化過程中,產生具有趨化因子活性的片段是()。 A、C3a B、C5a C、C4a D、C4b E、ic3b 4、補體結合試驗的指示系統(tǒng)包括()。 A、特異性抗體和補體 B、特異性抗原和補體 C、紅細胞和溶血素 D、加熱滅活的病人血清 E、特異性抗原和抗體 5、在經典激活途徑中,補體識別的亞單位是()。 A、C1 B、C2 C、C3 D、CA E、C9 6、補體結合試驗的敘述,下列哪項是錯誤的()。 A、新鮮豚鼠血清作為補體 B、補體、SRBC和溶血素應預先定量 C、出現溶血反應即為反應陰性 D、不出現溶血反應即為反應陽性 E、待測定系統(tǒng)中的抗原與抗體相對應,形成復合物激活補體,出現溶血 7、梅毒確診試驗為() A、RPR B、USR C、TRUST D、FTA-ABS E、VDRL 8、下列補體組分中參與吞噬調理作用的是()。 A、C1q B、C1 C、C3b+C4b D、C5 E、C1γ 9、C1多聚體復合物形成時,必須有下述哪種無機離子參與()。 A、Ca2+ B、Mg2+ C、Cu2+ D、Fe3+ E、Fe2+ 10、可抑制MAC形成的補體膜調節(jié)因子是()。 A、S蛋白 B、H因子 C、DAF D、MCP E、HRF 11、關于補體的敘述,下列哪項是正確的()。 A、血清中大多數補體成分均以無活性的酶前狀態(tài)存在 B、多數補體分子屬于γ球蛋白 C、補體固有成分對熱穩(wěn)定 D、補體的含量因抗原刺激而增加 E、補體各成分均由肝細胞合成 12、補體成分滅活的標準溫度和時間是()。 A、0℃,24小時 B、4℃,2小時 C、37℃,30分鐘 D、56℃,30分鐘 E、100℃,15分鐘 13、檢測總補體活性,采用50%溶血試驗是因為()。 A、50%溶血試驗比100%溶血試驗簡單 B、以50%溶血作為終點較100%溶血作為終點更敏感 C、以50%溶血作為終點較100%溶血作為終點可節(jié)約時間 D、以50%溶血作為終點較100%溶血作為終點更為節(jié)省成本 E、50%溶血作為終點好判斷 14、關于補體旁路激活途徑的敘述,錯誤的是()。 A、激活物質是細胞壁成分 B、從C3激活開始 C、發(fā)揮效應比經典途徑晚 D、亦有激活效應的擴大 E、旁路途徑在感染后期發(fā)揮作用 15、以免疫黏附作用清除免疫復合物的補體活性片段是()。 A、C3a B、C2a C、C3b D、C5b E、Clq 16、以下哪項與補體結合試驗無關()。 A、抗原 B、抗體 C、補體 D、溶血素 E、酶 17、補體結合試驗結果陰性時出現()。 A、血凝 B、血凝抑制 C、溶血 D、不溶血 E、沉淀 18、補體受體4(CR4)是哪一種受體()。 A、C4b B、C4a C、iC3b D、C5a E、C1q 19、MBL激活途徑發(fā)生在()。 A、感染剛剛形成 B、抗體產生之后 C、脂多糖的激活 D、感染早期的急性期反應 E、感染恢復期 20、補體經典途徑的激活順序是()。 A、C3→C5→C9 B、C1→C2→C4→C3→C5→C9 C、C1→C4→C2→C3→C5→C9 D、C1→C2→C3→C4→C4→C9 E、C1→C3→C2→C4→C5→C9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補體總活性測定原理:特異性抗體與紅細胞結合后可激活補體,導致紅細胞表面形成跨膜小孔,使水分滲入細胞,引起紅細胞腫脹,而發(fā)生溶血,補體的溶血程度與補體的活性有關,但非直線關系。 2、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CH50試驗是測定經典途徑總補體溶血活性,所反映的是補體9種成分的綜合水平。方法簡便、快速,但敏感性較低。 【答疑編號100066368】 3、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趨化性是將細胞吸引至炎癥區(qū),C5a同時具有過敏毒素和趨化活性,而C3a和C4a無趨化性。 4、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補體結合試驗的指示系統(tǒng)包括綿羊紅細胞與溶血素。 5、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經典途徑是以結合抗原后的IgG或IgM類抗體為主要激活劑,補體C1~C9共11種成分全部參與的激活途徑。補體識別的亞單位為C1。 6、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補體結合試驗中,如果反應系統(tǒng)中存在待測的抗體(或抗原),則抗原、抗體發(fā)生反應后可結合補體,再加入指示系統(tǒng)(SRBC,與相應溶血素),因反應中無游離的補體而不出現溶血,為補體結合試驗陽性。如待測系統(tǒng)中不存在待檢的抗體或(抗原),則在液體中仍有游離的補體存在,當加入指示劑時會出現溶血,為補體結合試驗陰性。 7、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WHO推薦:用VDRL、RPR法進行梅毒螺旋體檢查的過篩試驗,出現陽性者用FTA-ABS、MHATP、ELISA、免疫印跡試驗等做確證試驗。 8、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補體在活化過程中生成的中間產物,對抗原抗體復合物有很強的親和力,可共價結合到免疫復合物上,然后通過補體的吞噬調理作用、免疫黏附作用、免疫復合物抑制作用等清除免疫復合物。 9、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C1多聚體復合物形成時,必須有Ca2+的參與。 10、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MAC形成的調節(jié)同源限制因子(HRF)也稱C8結合蛋白(C8bp),可干擾C9與C8結合;膜反應性溶解抑制物(MIRL)即CD59,可阻止C7、C8與C5b-6結合,從而抑制MAC形成。 11、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補體的大多數組分都是糖蛋白,且多屬于β球蛋白,補體的性質不穩(wěn)定,易受各種理化因素影響,如加熱、機械振蕩、酸堿、乙醇等均可使其失活;補體系統(tǒng)的各組分在體液中通常以非活性狀態(tài)、類似酶原的形式存在,當受到一定因素激活,才表現出生物活性。 12、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補體性質不穩(wěn)定,易受各種理化因素影響,如加熱、機械振蕩、酸堿、乙醇等均可使其失活;在0~10℃下活性只保持3~4天,冷凍干燥可較長時間保持其活性;加熱56℃30min可使血清中絕大部分補體組分喪失活性,稱為滅活或滅能。 13、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在一個穩(wěn)定的、適當的反應體系中,溶血反應對補體的劑量依賴呈一特殊的S形曲線。如以溶血百分率為縱坐標,相應血清量為橫坐標,可見在輕微溶血和接近完全溶血處,對補體量的變化不敏感。S曲線在30%~70%之間最陡,幾乎呈直線,補體量的少許變動也會造成溶血程度的較大變化,即曲線此階段對補體量的變化非常敏感,因此,實驗常用50%溶血作為終點指標,它比100%溶血更為敏感。這一方法稱為補體50%溶血實驗,即CH50。 14、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補體旁路激活途徑是越過C1、C4和C2,直接激活補體C3,然后完成C5~C9的激活過程;參與此途徑的血清成分尚有B、D、P、H、I等因子。替代途徑的激活物主要是細胞壁成分,如內毒素、某些蛋白水解酶、IgG4、IgA聚合物等。替代途徑是通過研究C4缺陷而仍保持補體系統(tǒng)活化的患者而發(fā)現的。 15、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C3b是以免疫黏附作用清除免疫復合物的補體活性片段。 16、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補體結合試驗有5種成分參與反應,分屬三個系統(tǒng):反應系統(tǒng)(抗原與抗體)、指示系統(tǒng)(綿羊紅細胞與溶血素)、補體系統(tǒng)(補體)。 17、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補體結合試驗原理:補體結合試驗是用免疫溶血機制作指示系統(tǒng),來檢測另一反應系統(tǒng)抗原或抗體的試驗。如先加入反應系統(tǒng)和補體,若反應系統(tǒng)中存在待測抗體(或抗原),則抗原抗體發(fā)生反應后可結合補體,再加入指示系統(tǒng)(SRBC與相應溶血素),由于反應中無游離的補體,不出現溶血,為該試驗陽性;反之,為陰性。 18、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CR4是iC3b、C3d、C3dg在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血小板上的受體。 19、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補體的甘露聚糖結合凝集素途徑,簡稱MBL途徑。此途徑開始于急性期蛋白與病原體的結合,而不是抗原抗體復合物形成。 20、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經典途徑是以結合抗原后的IgG或IgM類抗體為主要激活劑,補體C1~C9共11種成分全部參與的激活途徑。其激活順序是C1→C4→C2→C3→C5→C9。 來源:醫(yī)學檢驗在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