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孟子講演錄(第八講共十講)——牟宗三

 wzswm 2016-01-14

上次講“心之所同然”。這是肯定人(照康德的說法就是一切理性存有)皆有心之所同然這個本心。這個本心是義理之心。這個“然”作動詞,是“肯定”的意思,“同”是同時?!巴弧本褪峭瑫r肯定。再下面那一大段是講工夫。

前面講人心之同然,有這么一個普遍的義理之心存在于每一個理性的存有。光承認(rèn)一個普遍的義理之心擺在那里,沒有用的,還要有工夫,要顯出來才行。下面一段就講工夫。前面所講都是屬于實有問題,就是“性善”的這個“性”的存有問題。說“實有”可以,說“存有”也可以。這個“有”是先天的有,每一個人、每一個理性的存有都如此。而且,所存有的這個“性”是普遍的,不是心理學(xué)的。心理學(xué)的是純粹主觀的,沒有普遍性。因為它是普遍的,所以,它也有客觀性。這個主體是有普遍性與客觀性的主體,客觀性就是以普遍性來規(guī)定。這與external object的這個“客觀的”意思不同。下面接著講的就是“性”的呈現(xiàn)的問題。

從義理之心所表現(xiàn)的性善的這個“性”如何呈現(xiàn)出來?這就講工夫。下面都是一步一步的,很有層次,很有次序。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牛山是齊國都城郊外的一座山。牛山上的樹木原是生長得很好的,可是它鄰近大國,人們常常到山上采伐,天天拿斧頭去砍伐它的樹木。它還可以美嗎?它的樹木本亦有日夜的生長,雨露的滋潤,并非沒有一些芽苗、旁枝生長出來。但是,牧牛羊的人又趕一些牛羊去嚼吃它。因此之故,牛山就成了那樣光禿禿的。人看見這座山光禿禿的,遂以為它根本不能生長木材,這豈是山的本性呢?

山的本性能夠生長木材,人也如此。所以,下面又說“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孟子這個例舉得很恰當(dāng)?!笆秦M人之情也哉?”這個“情”就是性之實,說“是豈人之情也哉?”與說“是豈人之性也哉?”是一樣的。頭一段講過,“情”、“才”都是虛位字,“情”不是情感的情。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復(fù),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yuǎn)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雖然人都是有良心,但是,你不能表現(xiàn)出來,生活放縱恣肆,就像斧斤砍伐樹木一樣?!捌降┲畾狻本褪乔迕髦畾?,因為人晚上睡覺,到早上醒來的時候頭腦最清楚,所以,平旦之氣最清明。因為有平旦之氣,心里清靜了,良心才會表現(xiàn)。所以說,“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焙蒙茞簮簭钠降┲畾獾哪莻€義理的本心呈現(xiàn),有清明之氣,良心就呈現(xiàn),有良心呈現(xiàn)就有好惡。“好惡”是良心的作用?!昂谩笔呛蒙疲皭骸笔菒簮?。放其良心者與沒有斲喪良心的一般人相似的地方還有一點點,這個地方呼應(yīng)上面所說“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幾?!本拖鄳?yīng)“萌蘗”?!懊忍Y”就是發(fā)出一個芽,還沒有成樹。放其良心者也有日夜生息的平旦之氣,其平旦之氣的義理本心呈現(xiàn)發(fā)出來的好善惡惡之情(情者,實也)與一般人相似,但很少的,只一點點。

只有一點點良心發(fā)現(xiàn),但白天又把它梏亡了。“梏亡”就是窒息的意思,就是拿一個東西拘束它,把它愍死。就是你剛剛生長的那一點平旦之氣又縮回去了。翻來覆去地梏亡之,夜氣就不足以存,夜氣不存,則良心不顯。良心不顯,這人亦離禽獸不遠(yuǎn)矣。就是跟禽獸差不多了?!斑`”字解作“離”。

人看見這個人與禽獸一樣,就以為他未曾有才。這個“才”就是原初的質(zhì)地。“是豈人之情也哉?”這個“情”當(dāng)“實”講。這里,“情”與“才”都是虛位字,指人的最初的生命之實。“最初”是虛泛的說法,它隱指性善的那個“性”。性善的那個“性”還是個客觀字,再具體說就是心。那就是說,“最初”就隱指那個義理的本心。所以,在《孟子?告子章句上》這段文字里,“性”、“情”、“才”都是虛位字?!扒椤笔菍?,“才”是原初的質(zhì)地。這個原初的質(zhì)地是指“性”說。

“性”還是客觀的。最后,“情”、“才”、“性”這三個東西都指仁義之本心說,這才是實,這才真正落實了。所以,“是豈人之情也哉?”也可以說:“是豈人之性也哉?”這個“情”字相當(dāng)于英文的real case,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實質(zhì)情形”。這個“實質(zhì)情形”可以到處應(yīng)用,也可以說社會的狀況。這里說的是人的實質(zhì)狀況,人的實質(zhì)狀況就是性善。孟子這個地方說“情”就是這個意思。

孟子說:“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就表示說,人之實情是有義理的本心,有良心。就是說,人的性是善。但是,你不要斲喪它,不要旦旦而伐之,不要梏亡它。那么,這就涵著要做工夫。就好像牛山之木之美是要養(yǎng)的。你不培養(yǎng)它,你不給它時間生長,它生長一點,牛羊又把它吃掉。這樣牛山是不可以有茂盛的樹木的。所以,點出這一段是講工夫。故曰:

故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蔽┬闹^與?

任何東西假定得到它的滋養(yǎng)、培養(yǎng)、陶養(yǎng),沒有東西不生長的?!捌埖闷漯B(yǎng)”的主詞是任何東西(anything)。假定失其養(yǎng),沒有東西不消亡的?!跋迸c“長”相對而言?!跋庇邢陆档囊馑肌?/span>

孟子引孔子的話,“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這句話不見于《論語》,《論語》里沒有這句話??鬃佑性S多話是一代一代互相傳下來的?!安佟笔浅郑俪?。這句話指我們的本心講,就是說,你要操持你的良心、本心,不要把它放失,它就存在,它就在這。“舍”就是不操持。你不操持它,它就沒有了,跑走了。所以這個“操”就表示工夫。后來理學(xué)家就講操存、涵養(yǎng)。

理學(xué)家講“操存”就是根據(jù)孔子說的“操則存,舍則亡?!边@句話?!安佟边B著“存”,誰存呢?就是我們的良心、本心。你要操存它,這就表示我們的生活要正常。你做操存的工夫,你的生活正常了,那么,你的本心可以在這。你不操存它,這表示你的生活放縱,那么,你的本心消失了,沒有了。這是無聲無息的,所以說,“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薄俺觥笔桥艹鋈?,“入”是收進(jìn)來。這個“出”就暗示孟子所說的那個“放”。跑出去就是放失了。所以說“出入無時”它有時候跑出去,有時候收回來,沒有一定的時候。

“莫知其鄉(xiāng)”這個“鄉(xiāng)”可以解作“方向”;也可以解作“甚么地方”、“何處”,“鄉(xiāng)”就是鄉(xiāng)村的意思?!澳溧l(xiāng)”的意思可以說:不知道它的方向。也可以說:不知道它存在于甚么地方。這個地方當(dāng)該是后一種說法好。有存在的地方就有方向,所以,“方向”是引伸義,“鄉(xiāng)”字原初的意思是“甚么地方”、“何處”(where)。有人把“鄉(xiāng)”字解為“方向”的“向”,那不是很恰當(dāng)。所以,朱子批注為“出入無定時,亦無定處。”這是對的?!班l(xiāng)”,處所也。這是對的。

這個“心”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就像-條泥鰍,你抓不住牠。心是活動的,它可以隨時跑出去,也可以隨時收進(jìn)來。這個“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笔蔷椭拘脑诮?jīng)驗世界里面,在感性的生活中的呈現(xiàn)不呈現(xiàn)講。這句話的層次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那個呈現(xiàn)不呈現(xiàn),而照義理之心、良心、本心的存有問題,照它自身的存有講,它總是在那。這個地方一定要分清楚兩層的講法來了解。

孔子說,“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笔蔷椭诂F(xiàn)實生活中的呈現(xiàn)或不呈現(xiàn)講,不呈現(xiàn)就是它受感性的影響。但就它自身存有的問題講,我知道它有定時、有定處。那個定時就是它總是在這,“總是”(always)就是定時,那就不是出入無時了。所以,這是兩層。譬如,禪宗講菩提,“當(dāng)下即是”。假定你的菩提覺保持得住,不管你的生活感受怎么樣,它總是在這。那就是“當(dāng)下即是”,“當(dāng)下即是”是說它自己的存有問題。你的工夫達(dá)到某種程度,就跟那實質(zhì)存有的意義一樣,意思相合。假定你沒有工夫的時候,它就分成兩層:一個就現(xiàn)實生活講;一個就自身存有講。

所以,孟子所引的孔子的這句話也不容易講的,我們現(xiàn)實的人生是如此呀?!安賱t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笨鬃舆@句話都是就著現(xiàn)實生活講的。那么,就這句話看,孔子承認(rèn)不承認(rèn)我們?nèi)巳硕加羞@個本心,那很難講。但是,孟子承認(rèn)呀。孟子說,仁義禮智之心人人皆有,它是先天的,這就是本心的存有問題,這是孟子的顯明主張。那么,孔子有沒有呢?在這個句子看不出來。那照《論語》孔子全部言語看有沒有?這是不是孟子進(jìn)一步,你可否說,這是孟子的意思,不是孔子的思想?孟子這種說法合不合乎孔子的意思呢?這可以找出根據(jù)來,孔子也承認(rèn)有呀。那么,從哪里找出根據(jù)來呢?

孔子不是用philosophical term,不是analytical(分解的)。他是從生活上說,他是圣人。圣人的話是智慧的話,智慧的話都是具體的。這個“本心”孔子也承認(rèn)的,就在他所講的“仁”??鬃又v仁的時候,有時候,仁就是理,就是道。朱夫子所把握的就是這個“仁”。這個“仁”的境界高得很,也可以是心,也可以是理,也可以是道。朱夫子只能說仁是理、是道,他不太喜歡講仁是心,假定落到人心,就變成氣。但是,只說仁是理、是道,而不說是心。這不通的。

仁是心。這是孔子本來有的意思,他從哪里表示這個意思呢?就從宰予問三年之喪處。宰予認(rèn)為“三年之喪,期已久矣?!笨鬃訂枺骸坝谌臧埠??”宰予答曰:“安?!笨鬃泳驼f,“汝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痹子璩鋈ブ?,孔子說:“予之不仁也?!边@從安與不安說仁,從安與不安就很容易說到心。那么說來,人人都有這個“心”,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良心,就是那個本心。

孟子所說“本心”是根據(jù)孔子這個說出來。首先是存有的問題。第二個是現(xiàn)實生活上的呈現(xiàn)的問題。就現(xiàn)實生活上的呈現(xiàn)而言,就是“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币退陨泶嬗卸?,它總是在這。我們做一切培養(yǎng)、陶養(yǎng)的工夫,就是如何把那個總是在這里的那個本心呈現(xiàn)出來。所以,孔孟之教是“隨機(jī)指點”。佛教講“當(dāng)下即是”,“當(dāng)下即是”就涵著“隨機(jī)指點”。

在現(xiàn)實上,這個安與不安隨時呈現(xiàn)。我們抓不住它,那就是不能操持,抓不住。抓不住就跑走了。隨時呈現(xiàn)就可以當(dāng)機(jī)指點,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說本心在哪里?當(dāng)機(jī)指點熟了以后,你就可以說:就在這。這就是“當(dāng)下即是”。這是在孔孟思想里面有的??鬃訌陌才c不安指點。孟子就從齊宣王不忍釁鐘之牛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那個地方指點。

下面的文章都是講工夫,講如何把你的本心呈現(xiàn)出來。這一段很重要,這個地方還有幾個觀念,我給你們提出來?!爱?dāng)機(jī)指點”這句話根據(jù)甚么才可能呢?這句話要預(yù)設(shè)“本心”可以隨時呈現(xiàn)。“本心”隨時呈現(xiàn)才可以當(dāng)機(jī)指點。隨時呈現(xiàn)不表示說總是呈現(xiàn),總是呈現(xiàn)是我們的目標(biāo)。本心隨時呈現(xiàn),它呈現(xiàn)一下子,就像牛山之木,它發(fā)一次芽,叫牛羊給吃掉了,沒有了。發(fā)一次芽,那就是隨時呈現(xiàn)。給牛羊吃掉,那就沒有了。像波浪一樣浮沉。但它還是可以呈現(xiàn)。

從“隨時呈現(xiàn)”再往前進(jìn),就說“當(dāng)下即是”?!爱?dāng)機(jī)指點”就涵著“當(dāng)下即是”?!爱?dāng)機(jī)指點”就是說;這個就是你的本心。假定光有一個“本心”在這里,它永遠(yuǎn)不呈現(xiàn),那么,你沒有辦法指點??档戮褪侨绱?,他光假定有一個free will 、pure willgood will,但他沒有說這個free will、good will、pure Will隨時呈現(xiàn)。它不能呈現(xiàn),那是我們設(shè)定的一個狀態(tài)。我們現(xiàn)實上的意念(volition)并不是pure will、good will

呈現(xiàn)不呈現(xiàn)靠甚么東西呢?靠直覺。它隨時呈現(xiàn),就是我可以看見它。因為“直覺”在康德原文(德文)的意思就是能看見,我親眼看見??鬃?、孟子承認(rèn)我們的本心隨時呈現(xiàn),就是我親眼看見,就是直覺??档戮褪前阎庇X看作“呈現(xiàn)原則”,沒有直覺的地方就不能呈現(xiàn),沒有直覺的地方就是我看不到。我看不到,但我假定它。

直覺是一個呈現(xiàn)原則,但在這里〔本心呈現(xiàn)〕不能用sensible intuition(感觸直覺),sensible intuition看不到這個本心的。那么,只有intellectual intuition可以,但我們?nèi)藳]有intellectual intuition。所以,good will、pure willfree will,那就是孟子所說的義理的本心,依康德我們看不到。看不到是甚么意思呢?那就是說它不能呈現(xiàn),結(jié)果它是個postulate(設(shè)準(zhǔn)),說是postulate意思就是不能呈現(xiàn)。不能呈現(xiàn)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智的直覺。

但是,照孔子、孟子講,我們這個義理的本心,我們可以看見,就是說它可以呈現(xiàn)。它可以呈現(xiàn),假定用康德的詞語“看見”,這個“看見”是怎么樣看呢?就是用智的直覺看。所以,在這個地方,儒家一定要肯定人有智的直覺。這是很重要的關(guān)鍵。本心可以呈現(xiàn),盡管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它不能總是呈現(xiàn),因為我們受感性影響。它可以呈現(xiàn),你不能說它只是一個postulate,postulate就不能呈現(xiàn)。這是關(guān)鍵,影響很大的。影響在哪里呢?影響我們的實踐理性的動力。它必須活動,它隨時呈現(xiàn),就是本心隨時跳躍。它跳躍,它就突出來,那么,你這個實踐理性才有力量。我把本心保持住了,我才能做依照無條件命令而行的道德實踐。假定本心永遠(yuǎn)不能呈現(xiàn),那么,動力不夠了。

依照康德所講,道德就是依照無條件命令而行。假定我的本心不能呈現(xiàn),我怎么樣能依照無條件的命令而行呢?完全沒有把握嘛。你說尊敬法則,但是,假定這個人不尊敬,那怎么辦呢?你還是沒有辦法嘛。所以,康德講實踐理性的動力的問題講得不夠。所以,這是一個重要的關(guān)鍵。

孔孟講“當(dāng)機(jī)指點”、“當(dāng)下即是”,孔孟原初就承認(rèn)有這個東西,本心自己會跳躍呀。所有的工夫就是把它隨時可以跳躍的東西叫它總是跳躍。這個就是操存、涵養(yǎng)的工夫。這個工夫也與康德講工夫不一樣。東方儒釋道三教最后的想法都這樣講工夫:承認(rèn)我們有一個本心,工夫就是如何把你的本心呈現(xiàn)出來。而本心是心,它活動的。要是像朱夫子講的光只是理,它不能活動,要靠后天的活動去把它呈現(xiàn)出來。這樣力量就不夠了。這個問題的微妙就在這個地方。所以,后來王學(xué),王陽明的大弟子王龍溪都喜歡根據(jù)“隨機(jī)指點”、“當(dāng)下即是”講“現(xiàn)成良知”,它就在眼前呈現(xiàn)。在我們的感性生活中,它只露一點就是了,沒有大露。它總是呈現(xiàn),露一點是良知,大露也是良知。

王龍溪說,以一孔窺之之青天與不通過一孔所見的青天,其為青天則一。一錢金子也是金子,一兩金子也是金子,都是純金呀。這就叫做“現(xiàn)成良知”,“現(xiàn)成良知”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意思是可以講的,但是,后來的人忘掉孔子的教訓(xùn),忘掉孔、孟的這個意思,他們就說王龍溪這個講法是禪。這個與禪沒有關(guān)系嘛。

我們說良知是現(xiàn)成的,這跟說我們是現(xiàn)成的圣人完全不同。說“現(xiàn)成良知”只是說良知本身的存有問題是個現(xiàn)成的,你有工夫或沒有工夫,這對它的本質(zhì)沒有影響。工夫?qū)λ挠绊懯撬拇嫱鰡栴},對它的本性并沒有改變。存是這個良知,亡還是這個良知。所以,一切工夫?qū)τ诹贾挠绊懼皇谴媾c亡的不同,不是其本質(zhì)的問題。這個要弄清楚呀,要不然就是大胡涂。那些反陽明的人就是這個問題沒有弄清楚,他們說,良知哪有現(xiàn)成的呢?良知現(xiàn)成,做圣人不是很容易嗎?成圣人哪有這么容易呢?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問題嘛,他們攪混在一起了。我們現(xiàn)在分別講清楚,就把以前的那個攪混的說法駁回去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所以,你現(xiàn)在再仔細(xì)看王學(xué),受朱子影響而說陸王是禪的那些講法完全不對。陸王倒是孔孟的正宗。

就切于道德實踐而言,陸象山能切。盡管朱夫子的道德意識很強(qiáng),那個道德意識是后天的道德意識。朱夫子一絲不茍,不敢越軌,那是教養(yǎng)的問題。那個地方,朱夫子是正宗。他很嚴(yán)肅,一絲不茍。所以,結(jié)果他是圣人之徒。其實那種講法是現(xiàn)實生活的一些方式,不一定是圣人之道,孔子也不一定是那樣。

陸象山、王陽明切于孔孟之道德意識。朱夫子一方面生活很拘謹(jǐn),另方面就他的思辨的情形說,他講《太極圖》,他的形而上學(xué)的趣味重。他那個形而上學(xué)的意味重,不切于孔孟之道德意識。陸王的形而上學(xué)的趣味都不重,就是講天道也是直接從良知講,良知就是正心誠意。道德意識在這個地方很真切。而朱子講陰陽五行、太極那一大套東西,變成speculative。所以,朱夫子這一套東西很怪的。他一方面很能滿足人的形而上學(xué)的趣味,那些喜歡講太極、陰陽五行,講形而上學(xué)的人很契合朱夫子。陸象山不太講這些東西?,F(xiàn)在的人沒有道德意識,不能欣賞陸象山,倒是欣賞朱夫子,因為朱夫子這方面哲學(xué)意味重?,F(xiàn)代人看來,周濂溪、張橫渠這些人都是哲學(xué)意味重。

但是,從另一方面看,朱夫子講生活,講居敬,講涵養(yǎng),把人拘束住,令人討厭。在這個地方,那些人也就覺得陸王好。陸王也不是使你放縱,陸王也講敬呀,他們是positive的講法。講道德有negative講法,有positive講法。照博格森(Bergson)講道德,有是open morality,有是close morality。

朱夫子是“拘束的道德”(close morality)。陸王切于道德,不走朱夫子那個拘束的路。所以,假定你偏向陸王,是因為誤解陸王讓你放縱,那也不對。陸王并不使你放縱,其關(guān)鍵在承認(rèn)本心,這個義理之心當(dāng)下即是,它自己本身有力量。本心有力量做出來,不要那么天天拘束。

但是,朱夫子也有可以令人欣賞的地方,那就是他的哲學(xué)的趣味。從這方面講,可以滿足現(xiàn)在的人的玄思的趣味。到實際的生活講,現(xiàn)代人都討厭朱夫子。那么,這樣更糟糕了。把朱夫子變成一種希臘式的那種natural philosophy。這就好像有人把張橫渠講成是唯物論。張橫渠講氣、重氣,重氣不一定是唯物論呀。把張橫渠說成是唯物論的宇宙論,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論,那就壞了。所以,在他們看來,陸王是絕對唯心論,而張橫渠、朱夫子還有一點唯物論的傾向,還保留一點革命性,唯物論是革命的。這完全成個大顛倒。這些問題你把它疏導(dǎo)一下,那就是philosophical argument。這就是哲學(xué)問題。你們要訓(xùn)練這種思考,要不然它里面的那些迷惑你永遠(yuǎn)解除不了。

陸象山讓人誤解他是禪,他為甚么令人生這種誤解呢?朱夫子就是這樣,總是說陸象山是禪。這些誤解需要解開,這就需要思考。固然要做實踐的工夫,另一方面,這個當(dāng)一個問題思考,當(dāng)一個問題講,那也很有價值的。

朱子這邊有一個兩難:他一方面使人有哲學(xué)的興趣、形而上學(xué)的興趣,另一方面使人討厭。這不是兩難嗎?陸王這一邊也有一個兩難:他一方面切于道德,沒有那個形而上學(xué)的興趣,他是開放的道德(open morality),這是好處。開放的道德之所以為開放的有其根據(jù),就是那個本心的問題。朱子沒有那個本心的問題,依朱子的講法,心就是氣,是后天的。他只能講“性即理”,不能講“心即理”。陸象山講道德所以是開放的,有力量,就是“心即理”那一句話。這是不能反對的。這點陸象山是對的,但是如果你了解得不對,照朱夫子講,那是放縱、放蕩,不做敬的工夫。這是對陸象山誤解。在open morality這個地方有誤解,這是陸象山的好處,也是他容易引起誤解的地方。這個地方要給他疏導(dǎo)。

陸象山言“心即理”,切于道德,道德意識很強(qiáng)。但他缺乏形而上學(xué)的興趣,這不又是一個兩難嗎?那么,在陸王這個系統(tǒng)里面,你怎么樣安排這個形而上學(xué)的興趣呢?他沒有朱夫子那樣的形而上學(xué)的趣味,但是,陸王都有那個形而上學(xué)的理境,他可以吸收進(jìn)來,這個就是我所說的那個moral metaphysics

太極、宇宙論、本體論不是不可以講。就好像西方的上帝,那不是不可以講呀。神學(xué)不是不可以講呀。但康德講神學(xué)一定是道德的神學(xué)。而朱夫子講形而上學(xué)不是道德的形上學(xué),與道德這方面脫離了,放出去了。所以,順著陸王這一條線,可以把朱夫子那套形而上學(xué)的趣味收攝進(jìn)來。這種吸收就是通過活動看存有。形而上學(xué)的趣味是存有論的問題。這個存有問題通過活動看,活動是心,活動指心講。如果完全是speculative,那就成希臘那種、柏拉圖那種講法,那是離開心的活動講客觀的存有,那就不是通過活動來看存有。朱夫子就是這樣,他先講一個太極、陰陽五行。那個太極不是在心的收攝之中,它沒有那個心來籠罩,成了一個寡頭的客觀。

這樣一來,在陸王這個地方的兩難就解決了。在“心即理”那個地方,在實踐動力方面,他positive,而且成功創(chuàng)造了道德,開放的道德。在存有論方面,通過心的活動講存有。

在開放的道德這里,有人誤解是放蕩,那是不對的。有人認(rèn)為朱夫子講居敬,使人很嚴(yán)格地遵守這個涵養(yǎng)察識,工夫很細(xì)密,而陸象山那里沒有工夫。這是誤解。這里頭有很多問題需要你疏通,要不然永遠(yuǎn)是一個糾結(jié),永遠(yuǎn)糾纏不清。程朱、陸王兩方面都有兩難呀。有些人想調(diào)和朱子與陸象山,這邊取一點,那邊取一點。那是不對的,那個你調(diào)和不起來的,你沒有了解這個里面的問題。你假定遵循后來那個“尊德性”與“道問學(xué)”的爭議去講,那是“雞生蛋”與“蛋生雞”的問題,那永遠(yuǎn)不能解決的。

你說朱夫子光講“道問學(xué)”嗎?朱夫子也很“尊德性”呀,他那個“尊德性”更嚴(yán)肅。你能說他不“尊德性”嗎?你說陸象山光“尊德性”,不“道問學(xué)”嗎?陸象山讀書讀得很仔細(xì)。半夜三更,旁人都睡覺了,陸象山還在正襟危坐地在那里讀書。你能說他不“道問學(xué)”嗎?他也“道問學(xué)”。道法不一樣嘛。你說朱夫子居敬,陸象山放蕩。陸象山一點也不放蕩,夏天在象山講課,盡管天氣那么熱,他整其衣冠。你說他不敬嗎?遠(yuǎn)遠(yuǎn)望去,他儼然若神。陸象山有這氣象。所以,平常很多說法都是誤解。這個誤解最討厭。

用現(xiàn)代人的思考,這叫做philosophical thinking。你仔細(xì)思考,把糾結(jié)解開,這就是一篇論文。做這樣的論文才有價值。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