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教育網(wǎng)編者按]有人說,教室不應該僅僅是一間HOUSE,更應該成為HOME;有人說,教室是一段旅程、一縷記憶。當我們重新審視教室的時候,在思想深處會遇到N個未知的教室。那么,您心中理想的教室是什么樣的?鳳凰教育網(wǎng)與你共同持續(xù)關注——那個叫做教室的地方。 天命維新,唯變所適。當傳統(tǒng)變成一種阻力甚至成為桎梏時,唯有突破陳規(guī),才能煥發(fā)新生。
新教室該是什么樣 自從班級授課制誕生以來,教室的面孔就基本沒變過:長方形的空間里,擺放著一排排整齊的桌椅,桌椅的正前方是一個高出地面的講臺,講臺后面是黑板。在這樣的教室里,自然而然的,教師高高在上地講解,學生規(guī)規(guī)矩矩地聆聽,這哪里稱得上課堂?活脫脫就是布道的教堂?!罢n堂=教堂”的現(xiàn)實與國民教育的要求相去甚遠。而歷代教育人的所謂教改也幾乎從不涉及教室,好像教室與改革扯不上關系。 課改之初,我曾萌發(fā)消滅“光腚班級”、“打破教室格局”的想法,但如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并沒有成型的思路。前幾天,偶遇一位研究教育建筑的專家,我才豁然開朗。原來,我們從前一直使用的教室,叫第一代教室,第一代教室的教堂(會堂)屬性決定了它不能夠很好地承載現(xiàn)代教育的全部使命,當務之急,必須建立第二代教室。第二代教室,就是本文所說的新教室。 無論是教育即生活,還是生活即教育,教育脫離生活、脫離社會,就嚴重違背了教育規(guī)律。新教室這方空間,應該能承載“微社會”的功能。 先說說新教室的硬件。 新教室,面積要大,功能區(qū)劃分要體現(xiàn)多樣性。第一代教室只講究把人“裝下”,所以,面積普遍較小。目前,國家對教室面積要求的底線是67平方米,而地方政府在建所謂現(xiàn)代化學校時,出于政績的考量,往往為了追求人數(shù)規(guī)模目標,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踩著底線搞設計,建出的所謂現(xiàn)代學校卻是“現(xiàn)代校園+原始教室”,不倫不類。我希望,第一,教室面積應至少達到100平方米甚至更多,這樣才能有學習區(qū)、體驗區(qū)、展示區(qū)和閱讀區(qū)等。第二,展示載體要多,包括多黑板、多粘貼板、多投影等。第三,至少要能夠對光線、溫度、噪音實現(xiàn)人工干預和控制,當然,如果能夠干預濕度更好??刂乒饩€是熱載體——大量自發(fā)光載體大量進入教室的必然。傳統(tǒng)教學的載體是黑板這種冷載體,需要外來光源照射才能看清,所以,第一代教室特別強調(diào)采光,而熱載體的出現(xiàn),需要外部環(huán)境變暗才能看清。控溫是滿足教室學習環(huán)境舒適度的需要,減噪也是隨著社會進步,學生對學習環(huán)境要求越來越高的必然之舉。第四,全面網(wǎng)絡化。網(wǎng)絡進入第二代教室,不僅讓課堂與社會建立了熱線聯(lián)系,而且為教學內(nèi)容的拓展和鮮活提供了技術保障,在讓學生使用網(wǎng)絡學習學科內(nèi)容的同時,也學會了現(xiàn)代社會的學習方式。第二代教室一定要實現(xiàn)多臺終端進教室,至少滿足每小組有一臺。第五,水源和大型操作臺。新教室,應能滿足學生體驗教學內(nèi)容生活化的需要,水源和操作臺必不可少。第六,擁有圖書、圖書架及師生作品展示臺。 再說說新教室的軟件。 新教室既然能夠承載微社會功能,軟件上必然具備以下內(nèi)容: 微社會的價值追求:價值追求體現(xiàn)在班級文化中,班名、班徽、班旗、班歌是她的鮮明符號和標志。 微社會的組織結構:組織架構影響甚至決定了人與人的關系,而教育的全部奧妙,都在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里。微社會組織結構最主要的特征是民主管理。民主管理就是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也都是被管理者,沒有任何人凌駕于別人之上。民主管理的目標,是建立和諧的教育團隊。新教室里的團隊,師生和生生是管理共同體、學習共同體、發(fā)展共同體。各種性質(zhì)的班級團隊和小組團隊是其基本的管理組織。 微社會的小憲法:班級公約是班級的小憲法。小憲法的制定主體是全體成員,制定原則是在尊重每個個體權利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班級團隊的價值追求。不僅內(nèi)容的產(chǎn)生是民主的,制定過程和執(zhí)行也是民主的。 微社會的班本課程、組本課程:隨著政府規(guī)范辦學力度的加大,傳統(tǒng)課程的授課時間會大大減少,這為班級和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提供了可能,新教室的寬松和現(xiàn)代化環(huán)境,為班本課程和小組課程提供了可能。 當然,新教室里理所當然還應有新課堂、新學生、新教師。 新教室不設講臺,其實,砸掉講臺只是象征意義,就是從物質(zhì)條件上讓我們的老師走下“神壇”,由布道者變成現(xiàn)代的教育者。
新課堂的“新”是由新型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決定的。所謂新型師生關系,簡單地說就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但,這并不影響教師作為術業(yè)有專攻、生活有經(jīng)驗者對學習團隊施加最大影響和提供最有效的幫助。如果把陶行知先生要求“教師蹲下來與學生對話”當作一種教育智慧的話,今天,新課堂里要求老師轉變身份——平等面對自己和每一位學生則是一種教育理念的徹底轉變,是真道德。新型生生關系,簡單地說就是同“學”關系。同“學”不僅僅是學生之間關系的表達,更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教室是一個組織。只要是在一塊過同類生活的人群,就必然構成一個組織。只要是組織,就有愿景、文化、機構和評價,同時還有競爭和反社會行為。
重新定位教室功能 今天,我們把教室描述為:一個很大的房間,前面為講臺,靠講臺的墻上有黑板,這里是教師上課、布置作業(yè)的地方。后面是學生的座位。其優(yōu)勢是: 1. 教室可以容納更多的學生,大規(guī)模地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 2. 固定的班級人數(shù)和統(tǒng)一的時間單位,有利于合理安排各科教學的內(nèi)容和進度,并加強教學管理,從而贏得教學的高速度。 3. 使用編好的教材,由教師設計、組織并上“課”,以“課”為教學活動單元,保證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保證學習活動循序漸進。 4. 在班集體中學習,學生彼此之間可以互相觀摩、啟發(fā)、切磋、砥礪;學生可與教師及同學進行多向交流,能保證對學生經(jīng)常的思想影響,啟發(fā)學生思維、想象能力及學習熱情等。 今天的教室真正成了“教學的和教師的房間”,孩子們在長年累月的聽課、作業(yè)和考試中,逐步厭倦了教室里的生活。其實,教室不是這樣子的,在英文中,與中文“教室”對應的單詞是“a classroom”,其中的“class”含義是班、等級、階級、種類?!癮 classroom”應是“一個有組織的空間”,其主體是學生。而我們的祖宗翻譯成“教室”,則主體成為教師——教書的空間,中文的“教室”,并不能表達其定位與功能。 1. 教師完全控制了教室和學生,教學活動由教師做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自由受到制約。 2. 教室的課程、時間、空間和進程都被固定化、形式化、格式化,不能容納和適應更多的學習的內(nèi)容、形式和方法。 3. 統(tǒng)一的課程使學生接受現(xiàn)成的知識成果,動手機會少,教學實踐性不強,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其探索性、創(chuàng)造性受到抑制。 4. 人為地分割教學的統(tǒng)一性。以“課”為活動單元,而“課”又受到時間限制,因而某些完整的教學內(nèi)容和學習活動人為地分割,以適應“課”的要求。 5.實行集中和強制教學,強調(diào)的是共性、整齊劃一和齊步走,難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忽視個性化發(fā)展,導致創(chuàng)新能力弱化。 學校教育從孔子帶著學生周游列國,到變成讓學生學習一系列既定的有規(guī)則和程序化的、標準化的、方法化的系統(tǒng),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教育的異化與倒退。 教室不僅僅是教師在其中按照“課程標準”和教科書進行教書育人的空間,更是孩子們生活、成長和預備社會生活的地方。 1. 教室是一個社會。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學校即社會”。構成學校的細胞是教室,所以教室即社會,孩子們在其間習得和預演社會生活,為成人作準備。 2. 教室是一個組織。只要是在一塊過同類生活的人群,就必然構成一個組織。只要是組織,就有愿景、文化、機構和評價,同時還有競爭和反社會行為。 3. 教室是一個環(huán)境。教室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場所,還是學生成長的平臺和舞臺,它需要資源和支持條件。 4. 教室是一個生命生態(tài)。教室是一個“自組織”,社會、學校、家庭、老師、學生、家長和心靈等構成一個完整的生命系統(tǒng),它擁有固有的生命形態(tài),不能破壞。 教室必須具備的特質(zhì): 1. 教室必須是一個目的明確的場所,它負有明確而重要的使命; 2. 教室必須是一個相互交流的場所,人與人之間能相互尊重和信任地傾訴與傾聽; 3. 教室必須是一個公正無私的場所,每一個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對待; 4. 教室必須是一個紀律嚴明的場所,建立了明確的規(guī)章制度和行為規(guī)范; 5. 教室必須是一個相互關心的場所,教師和學生有一種安全感; 6. 教室必須是一個歡慶聚會的地方,通過活動把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區(qū)玉泉小學校長) 教室新說 教室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是師生思想交流的平臺,我認為理想的教室應該讓師生擁有一種獨特的、充滿心靈感悟的真情體驗。這樣的氛圍,才能使師生對教室充滿向往而不是望之卻步,這樣的教室才是教書育人、增德長智的好地方。凈——教室的第一“味”是干凈整潔的衛(wèi)生環(huán)境。進——教室的第二“味”是催人奮進的班級人文環(huán)境。競——教室的第三“味”是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和——教室的第四“味”是和諧的師生人際環(huán)境。
教室的歷史
春秋時期有孔子講學的杏壇,到后來出現(xiàn)了官方的太學、民間書院和私塾,那時教學沒有固定的場所,并沒有今天“教室”這樣的地方。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發(fā)現(xiàn),歷史上這些非常個性化的教學固然很好,但只能有一少部分有錢人的孩子才能享受教育。如果設計和建造一個教室,將更多的孩子集中起來教學,就可以讓全國的兒童受益,為國家培養(yǎng)高素質(zhì)的公民。于是,他寫作并出版了《大教學論》,提出了班級授課制的系統(tǒng)化理論。可以說,世界上第一間現(xiàn)代意義上的教室,起源于16世紀的歐洲,興起于17世紀烏克蘭的兄弟會學校。
1862年,清政府參照西式學校創(chuàng)辦了北京京師同文館,第一間現(xiàn)代意義上的教室在中國出現(xiàn)。爾后,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后,班級授課制在全國廣泛推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