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書中滋味
林語堂2016-01-05 15:26
(本文轉(zhuǎn)自:騰訊網(wǎng))
文/林語堂
讀書有兩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讀者。程子謂《論語》讀者有此等人與彼等人,有讀了全然無事者;亦有讀了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所以讀書必以氣質(zhì)相近,而凡人讀書必找一位同調(diào)的先賢,一位氣質(zhì)與你相近的作家,作為老師。這是所謂讀書必須得力一家。不可昏頭昏腦,聽人戲弄,莊子亦好,荀子亦好,蘇東坡亦好,程伊川亦好。一人同時愛莊荀,或同時愛蘇程是不可能的事。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學上之情人必胸中感覺萬分痛快,而靈魂上發(fā)生猛烈影響,如春雷一鳴,蠶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George Eliot(喬治 愛略特)自敘讀《盧梭自傳》,如觸電一般。尼采師叔本華,蕭伯納師易卜生,雖皆非及門弟子,而思想相承,影響極大。當二子讀叔本華、易卜生時,思想上起了大影響,是其思想萌芽學問生根之始。因為氣質(zhì)性靈相近,所以樂此不疲,流連忘返;流連忘返,始終可深入,深入后,然后如受春風化雨之賜,欣欣向榮,學業(yè)大進。誰是氣質(zhì)與你相近的先賢,只有你知道,也無需人家指導,更無人能勉強,你找到這樣一位作家,自會一見如故。蘇東坡初讀《莊子》,如有胸中久積的話,被他說出,袁中郎夜讀徐文長詩,叫喚起來,叫復讀,讀復叫,便是此理。這與“一見傾心”之性愛(love at firstsight)同一道理。你遇到這樣的作家,自會恨相見太晚。一人必有一人中意的作家,各人自己去找去。找到了文學上的愛人,他自會有魔力吸引你,而你也樂自為所吸,甚至聲音相貌,一顰一笑,亦漸與相似。這樣浸潤其中,自然獲益不少,將來年事漸長,厭此情人,再找別的情人,到了經(jīng)過兩三個情人,或是四五個情人,大概你自己也已受了熏陶不淺,思想已經(jīng)成熟,自己也就成了一位作家。若找不到情人,東覽西閱,所讀的未必能沁入魂靈深處,便是逢場作戲。逢場作戲,不會有心得,學問不會有成就。
讀書(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知道情人滋味便知道苦學二字是騙人的話。學者每為“苦學”或“困學”二字所誤。讀書成名的人,只有樂,沒有苦。據(jù)說古人讀書有追月法,刺股法,及丫頭監(jiān)讀法,其實都是很笨。讀書無興味,昏昏欲睡,始拿錐子在股上刺一下,這是愚不可當。一人書本排在面前,有中外賢人向你說極精彩的話,尚且想睡覺,便應當去睡覺,刺股亦無益。叫丫頭陪讀,等打盹時喚醒你,已是下流,亦應去睡覺,不應讀書。而且此法極不衛(wèi)生。不睡覺,只有讀壞身體,不會讀出書的精彩來。若已讀出書的精彩來,便不想睡覺,故無丫頭喚醒之必要。刻苦耐勞,淬礪奮勉是應該的,但不應視讀書為苦。視讀書為苦,第一著已走了錯路。天下讀書成名的人皆以讀書為樂;汝以為苦,彼卻沉湎以為至樂。必如一人打麻將,或如人挾妓冶游,流連忘返,寢食俱廢,始讀出書來。以我所知國文好的學生,都是偷看幾百萬言的《三國》、《水滸》而來,決不是一學年讀五六十頁文選,國文會讀好的。試問在偷讀《三國》、《水滸》的人,讀書有什么苦處?何嘗算頁數(shù)?好學的人,于書無所不窺,窺就是偷看。于書無所不偷看的人,大概學會成名。
林語堂故居(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有人讀書必裝腔作勢,或嫌板凳太硬,或嫌光線太弱,這就是讀書未入門,未覺興味所致。有人做不出文章,怪房間冷,怪蚊子多,怪稿紙發(fā)光,怪馬路上電車聲音太嘈雜,其實都是因為文思不來,寫一句,停一句。一人不好讀書,總有種種理由?!按禾觳皇亲x書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來冬又至,不如等待到來年?!逼鋵嵶x書是四季咸宜。古所謂“書淫”之人,無論何時何地可讀書皆手不釋卷,這樣才成讀書人樣子。顧千里裸體讀經(jīng),便是一例,即使暑氣炎熱,至非裸體不可,亦要讀經(jīng)。歐陽修在馬上廁上皆可做文章,因為文思一來,非做不可,非必正襟危坐明窗凈幾才可做文章。一人要讀書,則澡堂、馬路、洋車上、廁上、圖書館、理發(fā)室,皆可讀。
讀書須有膽識,有眼光,有毅力。膽識二字拆不開,要有識,必敢有自己意見,即使一時與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說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腳踏實地,不可舍己從人。詩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蘇,或好韓,各人要憑良知,讀其所好,然后所謂好,說得好的理由出來?;蚰趁宋募娙怂Q而你獨惡之,則或系汝自己學力見識未到,或果然汝是而人非。學力未到,等過幾年再讀若學力已到而汝是人非,則將來必發(fā)現(xiàn)與汝同情之人。劉知幾少時讀前后漢書,怪前書不應有《古今人表》,后書宜為更始立紀,當時聞者責以童子輕議前哲,乃“赧然自失,無辭以對”,后來偏偏發(fā)現(xiàn)張衡、范曄等,持見與之相同,此乃劉知幾之讀書膽識。因其讀書皆得之襟腑,非人云亦云,所以能著成《史通》一書。如此讀書,處處有我的真知灼見,得一分見解,是一分學問,除一種俗見,算一分進步,才不會落入圈套,滿口濫調(diào),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轉(zhuǎn)自丨“國學堂”公眾號(ID:genliz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