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Tor)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樹下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匯處,是德國著名的標志建筑。
1788年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ね老铝钆d建。由當時著名的建筑學家卡爾·歌德哈爾·閬漢斯(Carl Gotthard Langhans)設計。他以雅典古希臘柱廊式城門為藍本,設計了這座仿希臘多立克式立柱的凱旋門,歷時三年于1791年竣工。巍峨壯麗的勃蘭登堡門充分顯示了當時處于鼎盛時期的普魯士王國國都的威嚴。 為使勃蘭登堡門更輝煌壯麗,門的頂端安放了一套青銅雕像的駟馬戰(zhàn)車(Quadriga)。戰(zhàn)車之上站立著一位雙翼“和平女神”,一只展翅欲飛的普魯士飛鷹佇于女神手執(zhí)的飾有月桂花環(huán)的權杖上。這組雕像出自雕塑家戈特弗里德·沙多(JohannGottfried Schadow)之手,他是那個時代德國最著名的雕塑家,他的杰作包括“公主雙雕像”現(xiàn)在在柏林的紀念品店里到處可見。 1806年10月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法國拿破侖率領法軍打敗了普魯士軍隊并占領了柏林。拿破侖下令拆下女神及駟馬戰(zhàn)車的銅像,作為戰(zhàn)利品裝箱運回巴黎,準備裝在正在興建的巴黎凱旋門之上。
到了1814年,普魯士的軍隊參加了滑鐵盧之戰(zhàn),打敗了拿破侖。領軍的普魯士將軍布呂歇重新將駟馬戰(zhàn)車拉了回來。柏林人將這座失而復得的雕像“歸來的馬車”(Retourkutsche),重新安放在了勃蘭登堡門的頂上。和平女神手上的月桂花環(huán)換成了十字架,女神的名字也變成了“勝利女神”。 德國著名建筑家申克爾Schinkel還特別設計了一枚象征普魯士勝利的鐵十字架,鑲在了女神的月桂花環(huán)中。從此鐵十字徽成了德國軍隊的軍徽。此門也逐漸成為德意志帝國的象征。
二戰(zhàn)末期1945年5月蘇聯(lián)紅軍穿過此門攻克了希特勒的地堡和國會大廈,宣告了第三帝國的滅亡。當蘇聯(lián)士兵正在勝利女神像上撐起紅色旗幟的時候,遭到德國兵的炮擊,勝利女神雕像被炸的僅剩下一只馬頭。原件如今保存在柏林市的一家博物館內。
二戰(zhàn)后,柏林被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勃蘭登堡門正好在柏林墻的旁邊屬于東柏林的管界。 1956年柏林市政府決定修復勃蘭登堡門。文物修復專家根據(jù)石膏模型和檔案照片重新鑄造了一套駟馬戰(zhàn)車及女神雕像。1957年重建完工,但新的雕像的鐵十字勛章和鷹鷲被撤下,東德政府認為它們代表了普魯士的軍國主義。
1990年東西德統(tǒng)一后,對勃蘭登堡門進行了重新整修,鐵十字徽和鷹鷲也回到了勝利女神雕像上。 |
|
來自: Cityreader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