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濤)令張大千樂不思蜀的敦煌壁畫,如今集結進京了。昨天,“文明的回響(第一部):穿越敦煌”大型藝術展,在勞動人民文化宮內的太廟藝術館開幕。 展覽匯聚了來自敦煌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所藏的現(xiàn)當代美術名家臨摹敦煌壁畫,數量接近200件,以“鑿空”“飛天”“司樂”“供養(yǎng)”四個主題篇章,串聯(lián)起從魏晉南北朝到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敦煌壁畫藝術。 在“飛天”篇章,敦煌研究院的經典飛天壁畫臨本,展現(xiàn)了飛天形象傳入中國后,在形象、姿態(tài)、意境、情趣、形式風格上的融通與演變。其中,不僅有戴澤、陸鴻年、鄧白等老一輩藝術家對飛天的直觀臨摹,還有徐冰、陳鴻志、李天元等當代藝術家以“飛天”為題的藝術創(chuàng)造。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認為,自從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fā)現(xiàn)后,敦煌藝術就與中國現(xiàn)當代美術有了莫大關聯(lián),“‘走向西部,朝圣敦煌’,成為一代又一代藝術家的心聲?!彼榻B,展覽的第一個篇章“鑿空”,既有敦煌研究院提供的古代壁畫臨本,也有董希文、葉淺予、詹建俊、吳作人等現(xiàn)代藝術大師的臨摹和寫生作品,再現(xiàn)了古代絲綢之路上經貿與文化交流的場景。 “鑿空”一詞,最早見于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里有關張騫的內容:“于是西北國始通于漢矣。然張騫鑿空?!逼渲?,“鑿”為“開”之意;“空”乃“通”也。 莫高窟還有眾多樂舞伎形象,堪稱世界上保留音樂資料最豐富的博物館。據統(tǒng)計,僅莫高窟繪有樂舞伎形象的洞窟就達200多個、樂舞伎3400多身,展示的樂器達40多種、4300余件。此次展覽的“司樂”篇章,也展現(xiàn)了這處音樂寶庫。 最有意思的莫過于“供養(yǎng)”篇章。供養(yǎng)人就是古時信仰佛教、出資建造石窟的人。從展出作品里,不僅能見到帝王將相、僧官寺主,更有黎民大眾。而那些惟妙惟肖的女供養(yǎng)人形象,更能證實唐朝“以胖為美”的審美取向。 本次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市總工會和敦煌研究院聯(lián)合主辦,將展至3月16日。 小貼士 展覽為本市持有“工會會員互助服務卡(京卡)”的工會會員,免費提供54000個觀展名額。申請方式可登錄12351職工服務網查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