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準備好了,需要帶在路上的物品也準備好了,千萬不要以為到這里就可以松一口氣了哦。如何合理裝包和背包都是大有技巧的,如果裝得好,不僅可以讓你的物品能全部容納,在你使用時方便取出,還可以減輕背包在你身上的壓力,背得舒服才能走得愉快。 一、背包的結構及功能 登山包結構可概括為三個部分——即背負系統(tǒng)、裝載系統(tǒng)和外掛系統(tǒng)。 (一)背負系統(tǒng) 背負系統(tǒng)之功能是保證承重及背負的舒適性,結構上包括五帶功能(雙肩背帶、受力調(diào)整帶、胸帶、腰帶、腰底調(diào)整帶)、支撐裝置、通風裝置和調(diào)節(jié)裝置。背負系統(tǒng)是背包科技含量的核心,一只背包性能優(yōu)劣最大差別也在于背負系統(tǒng),性能良好的登山包其背負系統(tǒng)在設計上不僅考慮通風,而且便于重力傳遞、承重力強及舒適。 1、 五帶功能 背負系統(tǒng)的五帶功能是保證背包與人體可靠結合,保證正確受力傳遞并輔助承重。其材料、工藝、設計方式直接影響著背負的舒適性。為了保證肩部舒適,制造商發(fā)明了“S”肩帶,使肩帶既能饒開頸部并且不卡肩窩,材料常選用高溫模壓形成多層泡膜加之富有彈性的萊卡布外層,使肩墊舒適至極;其肩部受力帶采用通體連接,不僅保證了背負重心調(diào)整,也滿足了承力的要求;胸帶是背負系統(tǒng)的小部件,但并非是無足輕重的部件,胸帶主要作用是調(diào)整雙肩帶開距,增強背包穩(wěn)定性并有利于呼吸;腰帶是背包承重部位,通常由腰墊和腰帶構成,采用活動設計,腰帶用尼龍貼固定在背包底部的腰墊內(nèi),打開腰墊可以微調(diào)上下,以求找出最佳結合點;背包腰底調(diào)整帶又分單帶、雙帶兩種,專業(yè)款的背包都是雙帶調(diào)節(jié)、交叉受力,保證了背包底部和腰撐與腰部的可靠結合。 2、支撐裝置 完美的背負設計來源于改進和革新,早期常見的有U型管、雙鋁條,改進型背包采用了“∏”字形鋁片加摸板支撐,雖加強了穩(wěn)定性卻又增加了背包自重。為了提高背負性能,二十世紀末,背包制造商發(fā)明了“TCS”背負系統(tǒng),這種合金管框架式支撐結構,選用高強度、高彈力鈦合金管預制成型,大大減輕了材料重量,并使其受力強度更高,分散重量更均衡,其大容積背包增設腰撐,使承重受力更加渾然一體。為解決行進中仰視,該系統(tǒng)設計了凹陷頭靠。人性化設計使“TCS”背負系統(tǒng),被譽為“智能背負系統(tǒng)”。 3、通風裝置 通風良好是背負舒適的重要指標,為解決背負系統(tǒng)的通風,制造商通常采用柔軟的通氣材料隆起,雙肩部設計成造型軟墊,腰支點處裝一個可調(diào)的透氣軟墊,使背負位形成一個鞍部,從而良好的解決了通風性。為了適應不同背負者體型個性,其腰支點軟墊可打開,內(nèi)加一個襯墊,可解決臀部消瘦者受力點與腰支點結合不牢的矛盾。 4、調(diào)節(jié)裝置 背負調(diào)整裝置是在固定裝置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固定裝置只能適應特定身高,使用起來很不方便,于是制造商開發(fā)了可調(diào)式背負。可調(diào)式背負又分為上調(diào)式和下調(diào)式:上調(diào)式一般在肩帶根部設階梯調(diào)整,下調(diào)式則是在腰帶中部安裝調(diào)節(jié)裝置,這兩類調(diào)節(jié)方式雖然都能根據(jù)背負者形體調(diào)整背部距離,但受到一定限制。為解決這一矛盾制造商開發(fā)了腰肩連接無極調(diào)整式,其完全克服了前兩種調(diào)整方式的限制,背者可根據(jù)個人的需求任意調(diào)整到合適位置,從而找出最佳感覺。 (二)裝載系統(tǒng) 背包裝載系統(tǒng)是指登山包裝載物品的部分,結構不太復雜,通常有主袋、頂包、側包、附袋等構成。主袋多采用上下分層式,即上端和中部各設一個開口,中間裝活動隔層,可連通亦可斷開,其優(yōu)越性在于使用者可依據(jù)需要分裝物品,上下都可以取出。背包頂包也叫頭包,設在背包頂部,有單包結構和雙包結構,裝一些小物品取拿十分方便。側包亦稱耳包,像兩只耳朵設在背包兩側,為了外掛方便,有的包不設側包,也有的采用活動側包設計,需用隨時裝上,使用外掛時可拆下來。附袋指附設在主袋外的小包,依附在背包正面或側面,目的便于分裝物品,有的附包可取下來作為小背包單獨使用。 裝載系統(tǒng)功能是裝載物品,然而設計是否科學也直接影響到舒適性和受力傳遞。如背包的雙“V”字形設計理念,吸取尼泊爾背簍和葡萄牙背酒桶受力原理,將自己背負支架設計成上大下小的“V”字形,把背包主袋的形狀也設計成上大下小的錐形,顯然這種設計的承載方式是科學的。大家熟悉的南方山區(qū)用的背簍不也是上大下小半截空嗎?其實這正是人類背負重物的智慧結晶。隱藏式側包、內(nèi)頂包和外頂包、化妝包、附包的設計,極大地方便了使用者。 (三)外掛系統(tǒng) 背包外掛系統(tǒng)功用是為增加攜帶物品的數(shù)量,方便綴掛不規(guī)則物品。一款專業(yè)的登山包,外掛系統(tǒng)是必不可少的。背包外掛系統(tǒng)具體可分為頂掛、側掛、背掛、底掛等,通常采用點固定或條固定方式。點掛式一般設一組或兩組對應掛點,使用時采用四點捆綁固定。條掛式通常是在背包正面裝兩排外掛條,每條設若干個固定點,其固定物品更具有隨意性,較少受形態(tài)影響。專業(yè)背包設計都有其獨到之處,高低錯落的長、短冰鎬掛點;便于托起側掛物品的插兜;方便存放水瓶的小掛袋;堅固的冰爪固定結構及高強度防刺破的合成皮革墊;使外掛系統(tǒng)在使用中既方便又耐用。這種來自實踐的理性化設計,保證了背包在負重上的完美性。合理的使用外掛系統(tǒng),可使你的背包容量增大一倍。 二、背包的使用方法 1、正確的裝填方法 在處于有利地形時,應將背包的重心移到上部,而處于較為不利地形時,應將背包重心移到中部。一般裝載物品的順序自上而下為:給養(yǎng)、飲料、較重設備、較輕設備、睡袋及衣物,背行者在使用中盡可體味。 2、背負系統(tǒng)的調(diào)節(jié) 在運動中我們的身體姿勢是經(jīng)常變化的,當我們在運動中身體發(fā)生變化時,背包在背上的位置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動(比如我們上山和下山時身體的肢勢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應當根據(jù)這種變化隨時來調(diào)整背負系統(tǒng)。SA背負系統(tǒng)(運動中可以調(diào)節(jié)的背負系統(tǒng))具有在運動中可以調(diào)節(jié)的特點,所以我們可以在長時間背負時經(jīng)常調(diào)整背負系統(tǒng),從而調(diào)整肌肉的不同受力點,緩解肌肉疲勞,使背部經(jīng)常處在最舒適的狀態(tài)。 背包內(nèi)所裝物品是經(jīng)常變化的,當背包內(nèi)所裝物品的重量和重心發(fā)生變動時,背包在背上所處位置也應該相應的變動,否則背包沒有放在最舒適的位置上,使用者就感到難受,因此我們要用身體去感受這種變化并隨時去調(diào)整背包在背上的位置。 春,夏,秋,冬四季及運動中我們穿的衣服的厚度是變化的,當厚度發(fā)生變化時,背包在背上的位置也應發(fā)生變動。如果不調(diào)整包的背負系統(tǒng),那么包就不會處在最舒適的位置上。因此,我們應用身體去感受這種變化并隨時調(diào)整背負系統(tǒng)。 3、背負系統(tǒng)的使用步驟 1)放松所有背負系統(tǒng)收緊帶(包括肩部,腰部,肋部及調(diào)整帶等)并將背負系統(tǒng)放置最大尺寸。 2)將背包背于肩上 。 3)將背包的腰帶放置于最舒適的位置,并收緊腰帶。 4)調(diào)整肩部紅色點,并將紅點置于肩部最高點。 5)將SA背負系統(tǒng)收緊,并注意保持肩帶紅點處于肩部最高點,這時,背負系統(tǒng)將處于背部最佳位置。 6)調(diào)整肩部重心收緊帶及腰部重心收緊帶。 7)轉身并活動身體,感覺背包的舒適性,如果感覺不舒適再重復3-6步驟進行調(diào)整。 下面重點介紹如何裝填自己的背包: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裝備和背包的特點。動動腦筋,仔細想想就能發(fā)現(xiàn),其實裝好一個既好用又漂亮的背包并不困難,怎么才能在有的空間內(nèi),以最佳方式儲存下你所攜帶的全部裝備,才是裝包過程中最大的樂趣。 重心:一般重的物品置于頂部,讓背包的重心高些,如此背負者于行進過程的腰才能挺直,如果要爬中級難度的山,背包的重心須置低些,讓身體能彎曲穿行于林木間。一般的步行,背包裝填重心可高些,在貼緊背部的位置。重量較重的器材置于背包上端且靠背部,器材如:爐具、炊具、重的食物、雨具、水瓶等。重心點太低或遠離背會使身軀彎身行走,這樣走起來就很累了。帳篷可綁在背包頂端,燃料油與水須分開放,避免污染食物與衣物。 次重物品置于背包中心和下方側帶,如備用衣物(必須用塑膠袋密封且用不同的顏色標識帶子如此易辨認)、個人器具、頭燈、地圖、指北針、相機。輕的物品放在下方,如睡袋(必須用防水袋密封),氣墊。三腳架、水瓶等可放在側袋。 男女有別:男女背包在裝包時也有一點區(qū)別,因為男生的軀干上半身較長而女生的上半身軀干較短但腿較長,裝填時男生的重物置高些,因為男生的重心位置接近胸腔,女生的重心側低些,位置接近腹部,重的物品盡量貼緊背部,讓重量高于腰。 實際操作:有很多小細節(jié)值得大家注意,在裝包前一定要放松背包上的外掛帶和收縮帶,讓背包內(nèi)的空間充分施展開。裝滿物品后一定要收緊收縮帶,以加固包中物品;如果背包面料較薄或外掛用品較多的話,盡量使用背包罩來保護裝備和包體,相對于昂貴的背包,損失幾個廉價的背包罩還是可以接受的。 稱重:一般人在剛開始接觸登山時喜歡稱量每一種裝備的重量,并根據(jù)它們的體積來安排裝包的位置,漸漸的培養(yǎng)出一種感覺。裝包的關鍵在于對裝備的了解(體積、形狀、重量),合理的布局以及最小的個體體積。實現(xiàn)最小的個體體積可以在購買裝備時有所選擇,也可以在收疊裝備時加以控制。比如有人可以用外觀只是一個12厘米直徑、高13厘米的圓柱體的炊具,在里面卻裝下了一個氣罐和一個爐頭,還有百潔布和打火機。這都是在購買裝備有所考慮才實現(xiàn)的。下面是老驢友的背包--按從上到下的順序具體談一談如何裝包。 我們建議的方式是將帳面象疊被子一樣疊成長方體,其長寬與背包相同或稍大一點,并用一根扁繩收緊,地釘也夾在帳面中(因為地釘帶防護套,所以不會扎壞帳面)。疊好的帳面建議放在背包的最上層,也就是說一打開背包,第一個就是帳篷。這樣做的比較符合露營的順序,我們在營地經(jīng)常是先搭帳篷再做其它事情,而撤營時也是先收拾好帳篷里面的東西再疊帳篷。 帳篷:我經(jīng)常見到(包括過去我自己)把東西撒的滿地都是再搭(收)帳篷的人,不僅使人感覺凌亂,在下雨下雪的時候也會淋濕很多物資。你也許會問:帳篷放在最上面會不會影響取拿其他物品呢?多少會有所防礙,但因為帳面被收成一個整體,取拿時并不費力,熟練以后就會習慣。帳桿沿著背包側面靠近背部的位置放置(這時背包的隔層要放松,以使帳桿能插到背包底部)。帳桿也可以外掛在背包兩側,但在走叢林時最好還是收在背包里面,這主要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帳桿。零散物品的裝法零散的物品體積不均,重量質地各不相同,因而裝填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軟硬有別:對于軟質地的物品(如帽子、手套等)我們建議用來填充大、硬、有形物品(如套鍋、水瓶等)的間隙,對于硬質地,外形又不規(guī)則的小物品(如頭燈、爐頭等),我們建議將其裝在套鍋、飯盒等容器里,方便裝填,又可以有效的保護這些小物品,當然,你的頭燈能否裝進飯盒,爐頭能否裝進套鍋全在你購買時有所選擇。隨時取拿的小物品應放在第二層--也就是帳篷的下面,往往和食品在同一個層面上。水和食品的裝法食品的裝法與零散物品很象,位置也在同一層面上,這里就不在多說。 水:至于水,它往往是所有物品中比重較大的一個,它的放置直接關系到背包的重心,進而影響到整個旅程。但每個人的負重能力不同,舒適感也不同,就象有的民族將重物頂在頭頂、有的卻用一根布條勒在腦門上...但就我們的喜好,愿意將水(一般是三升)放在背包中部,也就是第三層,這使得整個背包的重心在中部偏上,這樣會有最佳的舒適性(個人體會)。對于裝水的容器,我們建議使用截面是方形的,這樣可以減少容器所占的體積,也會減少間隙。 衣物:衣物和睡袋的放置衣物尤其是冬天出行的衣物幾乎與睡袋占有同樣的體積,象抓毛絨、羽絨服等都具有很好的壓縮性,但我們不建議使用壓縮袋,這樣會給取拿單件衣物造成很大的困難。我們提倡的方式是將衣物放在背包下層,睡袋的上邊(第四層)。這樣既可以用一、二、三層物品的重量盡量壓縮衣物所占空間,又可以在需要時方便的從底倉取拿。睡袋就是第五層,建議使用壓縮袋,這樣不但可以減少體積,方便取拿,甚至可以將換洗的衣物一同壓縮進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