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氏心意拳拳藝 戴氏心意拳,亦稱心意拳,心意六合拳。是漢族武術(shù)之中極為優(yōu)秀的內(nèi)家功法之一,幾百年來,此拳在山西祁縣戴氏家族中秘不外傳,其歷史悠久,內(nèi)容豐富,神妙莫測,將佛家,道家,儒家功法、理論熔于一爐,是一門科學的內(nèi)外兼修之武術(shù)。其功法順大自然客觀生化規(guī)律,以天地陰陽之平衡,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之理論為戴氏心意拳之精髓。戴氏心意拳是現(xiàn)存三大著名三大內(nèi)家拳(太極、八卦、形意)之一形意拳的鼻祖。內(nèi)講究心于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此為內(nèi)三合),外講究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此為外三合),故人又稱戴氏心意拳為心意六合拳。 起源 戴氏心意拳發(fā)源于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是心意拳三大主要流派之一,。雖然此拳在武林中威望極高,翹首者甚眾,亦極富特色與傳奇,然而由于傳遞太保守,要求太嚴格,至今傳播不廣,僅限祁縣一地,而正真練習此拳者也只有幾百人而已,有大成者更是寥若星辰。由于受戴氏家族“只傳戴姓,不傳外家”的“家訓”的影響和制約,保持了古樸的漢族拳術(shù)風貌。創(chuàng)始人名戴隆邦,系山西祁縣小韓村人氏,著名學者戴廷栻之曾孫,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于嘉慶十四年(1809),享年89歲,他自幼嗜武,聰穎過人,勤奮好學,一絲不茍,在武術(shù)世家的熏陶下,學文習武,全面繼承其祖師爺戴伯苗所傳的意拳,得意拳之奧妙,后承姬氏所創(chuàng)心意六合拳,并得曹繼武先生傳授古心意拳,傅山先生傳授內(nèi)功心法(小周天功),結(jié)合各種武術(shù)(螳螂,八卦等)創(chuàng)戴氏心意拳。武術(shù)界將他尊為戴氏心意拳的開山鼻祖。 風格 戴氏心意拳是“脫槍為拳”,意為從槍法中領(lǐng)悟出來的拳術(shù)。相傳為岳飛處習得。“槍挑一條線”。故習練此拳時也是走直線往復(fù)。戴氏心意拳主張后發(fā)先至,搶占中門。拳譜說:“視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練拳時無人似有人,交手時有人似無人”。在交手時,則要求“遇敵猶如火燒身,硬打硬進無遮攔”,“拳打三節(jié)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 戴氏心意拳從創(chuàng)始后只傳家人,極少傳外人。(偶有傳外戚,李洛能是唯一的例外),一因此功不出則已,一出手非死既殘,祁縣有俗語:“太極十年不出門,心意一年打死人”;二因戴家后人基本靠保鏢護院,習武吃飯。故即使有傳,亦是皮毛?,F(xiàn)河北形意拳傳人李洛能,當初求戴隆邦收為弟子,不允。李遂在戴家附近買塊菜地,日日往戴家免費送菜。終于感動戴母,遂傳功與李。然戴家身法(蹲猴勢)、心法皆未傳受,手法也只傳授了每招每式的一半,戴氏的精華完全沒有泄露。這也是現(xiàn)在外傳的形意拳為何與戴氏招式名稱相同,但套路截然不同的緣故。因此拳威力甚大,故戴氏傳人很少與人比手。即使練功也在四下無人,或者深夜時獨練。祁縣有俗語:“只見戴家拳打人,不見戴家人練拳?!?/div> 套路名人(一)戴隆邦 戴隆邦,字興國,山西晉中市祁縣小韓村人氏,生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卒于嘉慶九年(1804),為明清兩代祁縣名族。據(jù)祁縣縣志記載 :戴隆邦的先祖“戴光啟為明朝進士,曾任巡邊大臣,人稱戴巡邊。戴氏家族在祁縣境內(nèi)“內(nèi)有半座城,外有半架山”,人號“戴半城”,是祁縣首屈一指的世族巨賈。在祁縣歷史上,戴氏一族曾以官商一體,文武兩道,代有顯宦,而聞名于當?shù)亍?a target="_blank">戴隆邦因秉戴門“精忠報國,耕讀傳家”之訓,曾立志報國,致力于反清復(fù)明。如在家門書寫藏頭對聯(lián)曰“掃清惡習輩輩鑄武魂,啟明新規(guī)代代鍛文采”,意為要通過精研文武反清復(fù)明,精忠報國。后戴隆邦在安徽池州經(jīng)商得遇恩師曹繼武,遂向曹氏學習心意拳,一學十年,技藝方成。后奉師命歸晉,途經(jīng)河南洛陽拜見師兄馬學禮時,應(yīng)邀寫成心意六合拳譜以傳世,時在乾隆十五年(1750)。戴隆邦傳藝于長子文良(乳名大驢)、次子文熊(乳名二驢)、妻侄郭維漢等。因戴隆邦對心意武學之突出貢獻,現(xiàn)其家鄉(xiāng)祁縣已建成“戴隆邦紀念館”。 (二)戴文熊 戴文熊,字葉夢,排行老二,乳名二驢,又名二閭,山西省晉中市祁縣小韓村人氏,系戴隆邦之次子,生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戴文熊自幼隨父習武,兼攻儒學。因家傳之故,少年時即以作風儒雅、武藝出眾而聞名于當?shù)?。后隨父在河南省社旗縣開館設(shè)開店,主營旅棧業(yè),兼營鏢業(yè)。嘉慶十一年(1806),文熊子承父業(yè)獨力支撐“十家店”局面,時年僅29 歲。戴文熊為人謙遜,勤勉好學,即使是在成名后,仍不放棄對武學的探求。相傳,凡是以一口之理相傳,或是以一手之藝相授者,戴文熊均能以師禮相待。戴家人習慣將之稱為是“一口之師”,或“一手之師”。戴文熊曾叮囑后人曰“:吾家所學原出滴點,匯自百家,今幸賴高人指點,歡喜尚且不及,焉能嫌少以棄微?孰不知‘涓涓細流以匯江河,塵塵積土以壘高山’。后凡有一口之理傳我者,抑或凡有一手之技傳我者,皆乃吾師也?!贝魑男茉炯覍W深厚,又兼勤勉好學,遂技藝日精,拳匯八方,技臻無為,人號“神拳二閭”。世稱戴文熊保鏢從未有失,行走大江南北,亦罕逢敵手,商界素有“二閭之鏢行天下”之口碑,民間亦有“戴文熊的拳蓋山西,左二把的腳天下走,安晉源出口不用吼”之諺語。史學界又習慣將戴文熊與山西文水左二把、山西平遙王正清并稱為“華北三杰”。道光十六年(1836),有河北李洛能者慕名來到山西祁縣小韓村向戴文熊求藝。李洛能一面在祁縣種菜務(wù)農(nóng),一面拜在戴文熊門下習藝。因其種菜務(wù)農(nóng)之技優(yōu)于當?shù)兀十數(shù)厝藢⒅鸱Q為“老農(nóng)”。李洛能在祁學藝歷時十載,藝成后亦隨其師戴文熊保鏢,后終成一代武學宗匠,人號“北方神拳”。李洛能主要傳人有車永宏、宋世榮、宋世德、賀永恒、郭云深、劉奇蘭、劉曉蘭等。他們中多數(shù)人均系當世之武學名家。咸豐年間,戴文熊奉詔率弟子李洛能、賈大俊,溫老六等參與戰(zhàn)事,因?qū)医ㄆ婀?,朝廷曾賜以黃馬褂以示表彰。文熊傳藝于子戴五昌、同族戴良棟,河北李洛能,山西賈大俊、溫老六、朱熹、孫淑倫,山東鐵頭和尚馬培德等。 (三)戴良棟 戴良棟,祁縣城內(nèi)人,系戴文熊之族叔,亦為戴文熊之徒弟,生于清道光十年(1830),卒于宣統(tǒng)三年(1911),曾任縣衙捕快,人稱“鐵捕”,有很多奇聞流傳于世。傳藝于子戴奎、侄戴鴻雄等。 (四)戴魁 戴魁,字明禎,乳名祥云,祁縣城內(nèi)人,為戴良棟之獨子,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卒于1951 年。自幼即隨父習武,朝夕不輟,同時,亦接受嚴格的禮制教育,文武兼修。戴魁曾為教師,為人嚴謹,沉潛內(nèi)斂,端莊厚篤,功力深厚,德藝雙馨。約在上世紀20 年代左右,因膝下無子,始打破戴家“傳男不傳女,只傳戴姓不傳外家”之規(guī),向外姓旁人傳授戴門秘技。主要傳人有岳蘊忠、高升禎、史雄霸、郭云天、馬二牛、柳煥英、任大華、王步昌、王映海、段錫福、田九元(畹)等。 (五)高升楨 高升楨(1895—1972)山西祁縣魯村人,戴氏心意拳第五代傳人,著名武術(shù)家,武術(shù)大師。師從第四代掌門人戴奎先生,傳藝于關(guān)東,抗日期間傳授太行八路軍戰(zhàn)士拳法。1972年11月28日,與世長辭。 (六)王映海 王映海,乳名桃園,山西省晉中市祁縣北堡村人,生于民國十五年(1926),卒于2012年初。自幼拜在戴奎門下學藝,并日伴其師左右,數(shù)十年如一日,朝夕不輟,技藝精湛,為人忠厚,居家簡樸,遠近聞名,傳人頗多。 (七)田如文 田如文,1939年生,山西晉中市祁縣曉義村人,其父田九畹先生是戴氏心意拳嫡傳戴奎大師弟子,戴奎先生晚年在曉義村圣宗廟居住,后搬到田九畹家養(yǎng)老至去世。田如文自幼跟戴奎先生一起生活,得戴奎先生丹田功真?zhèn)鳌4骺ナ篮?,王步昌?岳蘊忠、高升禎等前后指點過田如文練拳,在眾多老前輩的指導下,田如文先生將戴氏心意拳技藝融會貫通,集于一身,至今已六十余載。田如文先生樸實忠厚、待人誠懇,功大藝高,近年來訪者絡(luò)繹不絕,均以誠相待,切磋交流,不保守,雖古稀之年,仍搭手發(fā)人,與之交手者無不心悅誠服。 (七)段錫福 戴家心意拳第五代傳人,山西省晉中市祁縣城趙鎮(zhèn)樸村人,后居住在城內(nèi)。生于1907年,卒于1982年,享年75歲。段先生一生酷愛武術(shù)。他胸襟開闊、行俠仗義、虛懷若谷、德高望重,在武林界堪稱一代名師,深受眾人愛戴。段先生少時常模擬戲劇中武打動作自行刻苦鍛煉,十六歲開始闖蕩江湖,到處尋訪師友學藝。 十九歲時,其父領(lǐng)他拜在了戴家心意拳一代名師戴魁大師門下。從此,一直隨戴魁大師學藝二十五個春秋,深得戴家拳真?zhèn)?,成為名聞三晉、包頭等地的武林名家。段先生一生剛直不阿,扶危濟困,行俠仗義。 現(xiàn)在,段先生的心血已結(jié)出了累累碩果,祁縣錫福拳社、榆次市正龍武館、陽泉市戴氏心意拳社都是他的門人創(chuàng)立的。段先生的門人像種子一樣已經(jīng)撒到祖國的四面八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