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何靜雅 | 壹心理翻譯專欄 因為要面對未知,我們都天生的抵觸轉變。對于那些處于舒適區(qū)域安然自得的人來說,轉變很可怕,或者說危機四伏。 為什么轉變令人不快? 原因是:我們都是習慣的產(chǎn)物。一旦脫離我們?nèi)粘5氖聞?,就會感到不舒服、很奇怪。好比一個右利手的人用左手寫字,什么都不對勁,怎么都不舒服,只想著改回到原來的習慣。 你的生活變化不斷嗎? 不管你愿不愿意,你的生活一直在轉變。因為你必須適應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 查爾斯達爾文對此做出完美的詮釋。 “生存者并非最強大,也并非最機敏,而是最適應轉變者,即適者生存?!?/p> 我們得做些什么來應對變化? 即便要改變自己,也得先接納真實的自己,以此作為轉變的起點。這就像用GPS或谷歌地圖給自己定位一樣。首先,我們得找出我在哪(我是誰),然后找到我要去哪(我想成為怎樣的)。 這第一步永遠是認清你自己在哪(認識真實的自己),確認自己的位置(接納自己)。一旦你確認了真實的自己并且接納自己,你就做好轉變的準備了。 卡爾榮格曾說過:“吊詭的是,一旦我接納了自己,轉變自然就發(fā)生了?!?/p> 卡爾榮格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學派的開山鼻祖之一,憑借開拓性的研究榮獲美國精神分析學會頒布的杰出科學貢獻獎。 基本上,卡爾榮格知道自己所指的含義是什么 現(xiàn)在,為了更好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首先試著大概描述一下你覺得自己是怎樣的。像一個科學家在觀察標本一樣的看自己,這個科學家只是直接觀察真相。 沒有人評價你,所以請務必誠實對待自己。描述完自己,再看看過去發(fā)生了哪些事件,以證實你的描述。舉個例子,史蒂夫很害羞。他知道自己害羞,并且從過去的經(jīng)歷中證明了這一點。他記得在8年級的時候,沒好意思向心儀的薇姬提出約會。即使到了高中的高年級,他也懼怕在小組中做報告。 這么做并非要讓你難受,只是想讓你找找看,你給自己下的定義,來自于過去的哪些經(jīng)歷。 接納自己之后,做些什么 現(xiàn)在你已認識并接納了真實的自己,你還得認識的自己想成為怎樣的。想象一下理想中的自己,想象你可以完成所有的生活目標。如果你覺得僅僅是想象理想的自我這件事對你沒什么用,那你就錯了。別低估你的大腦。 關于想象如何影響大腦,曾有學者做過的研究。他們給三組籃球隊員做了測試。 第一組什么都不做。 第二組要想象自己成功的投進三分球。 第三組要練習投三分球。 第一組沒有任何進步。(顯然) 即使第二組僅僅是想象投中三分球,也取得了和第三組差不多的進步。而且想象帶來的正面效果不僅限于籃球,已有研究證明對于其他活動同樣有效,比如說彈鋼琴。所以想象有助于真正了解和接近“理想自我”。 你越按照“理想自我”行事,就越接近“理想自我”。基本上,這就是你用新習慣(新行為)取代舊習慣(舊行為)。擯棄舊習慣(比如吸煙)最好的辦法就是培養(yǎng)更有趣更有利的新習慣。 最后一條 當你正在做正確的事,并且開始改變,你身邊的人會注意到這些改變。別在意他們說什么,因為你一旦開始改變,他們就再無法給你貼標簽。 譯者介紹: 何靜雅 正在接受精神分析個人體驗 立志做個合格的心理咨詢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