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我有幸參加了由高珊老師主講的《基于教學設計改進的課例研究》培訓班,培訓的形式多樣,有老師主講,學員基于實踐談感受,還有兩次實踐觀摩課探討。三個小分隊中,我選擇參加了進才外國語中學孫榮榮老師的英語觀摩課。下面來談談自己在課堂觀察中的心得體會。 (圖注:孫老師的第一次課)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重要目的就是使學生掌握語言的交際能力。小組合作是一種有利于學生全面開展語言實踐活動的教學模式。我自己在上英語課時也經常會采用小組合作這一模式。我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基本是以課桌前后四人一小組來劃分的,這種分法便于課堂操作,在課堂上易開展,但實踐中發(fā)現效果不理想,這種分組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智力發(fā)展水平的差別。那么孫老師課堂中“三人行”分組合作學習又是如何進行的呢?下面我來談談觀察孫老師課堂中“三人行”分組后的心得體會(學生姓名均為化名): 1.事先分類,合理搭配 聽課中孫老師的分組是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將學生分為ABC,高、中、低三個層次,每一組都有ABC三類學生,優(yōu)中差生搭配,這樣優(yōu)勢互補,取長補短,使每個小組的學習水平相對平衡,教師容易把握。比如:孫老師的第二節(jié)課,每一大組六個人(其實就是二大三人組),六個人按2A、2B、2C編排。在活動中,A類學生會指導C類學生,B類學生也經常問A類學生。但是由于學生個性不一,也有差異,如C類學生劉青在整個的三次大討論中基本屬于自我游離狀態(tài),沒有主動與他人交流,A、B類學生也沒有主動關心她。但是另一個C類學生騰英非常好學,在小組討論如何寫信時不會就主動問A類學生。A類學生也在其他互動環(huán)節(jié)與她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互幫互助的效果。像C類學生劉青這類學生也不會是僅此幾個,這類學生,我認為老師在平時教學中應充分關注,介入。經過一段時間的整體觀察,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月考測試情況等,對小組成員進行及時的分組調整,使每位學生都能更好地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進一步增強合作能力。 2.明確組長責任和組內成員分工 在每個合作小組內要設一名組長,負責本組學習活動的組織、分工、監(jiān)督等,讓小組學習有序開展。孫老師的第一節(jié)課是將學生分成ABC三類,但是沒有明確組長,讓學生自由發(fā)揮。結果當老師下達合作任務時,學生都自顧自,沒有統(tǒng)一性,雖然在操作時有困難學生也會詢問他人,但是任務的開展沒有系統(tǒng),不知如何下手,效率低下。孫老師的第二節(jié)課重視了這一問題,事先給每一組分配好組長,并進行組長培訓,讓每位組長意識到自身的責任。結果第二節(jié)課中當老師下達角色扮演任務時(采訪經理,了解食品生產運輸的過程)組長迅速給組員分配任務,每個人充當什么角色,負責哪塊資料的編寫,然后負責讓組員匯總,組長在聽的過程中對錯誤進行指導。交流的過程中BC類學生就不明白的知識點相互間也有詢問。由于組長能迅速領導組員進行任務的分工和合作,使孫老師第二節(jié)課中小組的合作有效性大大高于第一節(jié)課的小組合作。我認為為了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在日常教學中可根據活動主題的不同讓小組成員經常交換分工,包括推選新的組長,使學生有新鮮感,提高合作學習的興趣。 (圖注:孫老師的第二次課) 3. 精心設計,搭建合作平臺 教師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或復雜,都會影響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如孫老師的第一節(jié)課中有些問題不采取小組合作同樣可以解決,是為了合作而合作。到第二節(jié)課時孫老師就非常注意討論問題的設計了,把第一節(jié)課的六次小組合作精簡到第二節(jié)課的三次小組合作。教師要注重問題的設計,讓小組合作學習成為學生解決問題的一種內需,讓學生感到只有合作交流才能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在合作中感受成功體驗,更積極地參與到小組合作中去。 孫老師的前后二節(jié)課在小組合作學習分組方式上進行了較大改動,其教學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優(yōu)勢互補,增加語言實踐機會,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求語言,促進學生個性健全發(fā)展。因此如何使小組合作更合理更發(fā)揮其有效性,是我們在今后教學中仍需不斷實踐和探究的。 (作者單位:浦東新區(qū)綠晨小學) |
|
來自: 昵稱1352632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