蒔蘿(Anethum graveolens)是今年餐桌物種日歷上第一種歐洲傳統(tǒng)香料植物,如果你熱愛西式菜肴,它對你來說也許不會太陌生。這種植物頻繁出現(xiàn)在湯汁和醬料中,通常與奶油、奶酪作伴,為菜品添加了一抹不蓋過原味又能提升香氣的味道。蒔蘿原產(chǎn)于西亞(日歷翻過更多頁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香料和作物都原產(chǎn)此處),后傳入地中海地區(qū)乃至整個歐洲以及印度,現(xiàn)在是歐洲和印度傳統(tǒng)菜肴中不可缺的一種重要香料。
蒔蘿在國內(nèi)栽培不多,我們平日里只能見到蒔蘿羽狀葉的干制品也就是其葉碎。那么它長成什么樣子呢?傘形科是香料大科,很多種我們非常熟悉的香料都來自這個家族。相比蒔蘿,我們更熟悉它同科不同屬但親緣關(guān)系很近(同屬于傘形科西風芹亞族Subtrib. Seselinae)的兄弟——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茴香和蒔蘿非常近似,相像到從葉至花基本上沒有一個地方能把它們區(qū)別開的。想要從外觀上區(qū)分這兩種就只能等種子完全成熟干燥,這時我們能看出,茴香的分生果只有五個突起不明顯的主棱,而蒔蘿的瘦果除了主棱外還有兩個翅狀的側(cè)棱,比茴香多了一條邊兒。
其實讓人頭疼的傘形科有個辨識的好辦法——聞氣味。 茴香和蒔蘿的味道略有不同。茴香想必大家都聞過,而茴香種子味道比植株更加強烈,類似前兩天日歷中出現(xiàn)過的八角(Illicium verum)。因此八角也被稱作“八角茴香”、 “大茴香”,為了與“大茴香”區(qū)分開,茴香的種子一般被稱作“小茴香”。 而蒔蘿的味道則不同,在介紹中通常說:
但是我個人感覺蒔蘿的氣味確實香甜但比茴香更溫和,有點類似奶油和蕓香(Ruta graveolens)的味道,它的香型并不刺激,相反聞起來似乎能舒緩情緒,而它的英文名稱也正是這么來的——dill來自斯堪的納維亞語的dilla,有平靜、鎮(zhèn)定、安慰之意。據(jù)中國植物志記載,蒔蘿的果實中可以提取芳香油,其中主要成分是香芹酮,為調(diào)和香精的原料。
因為蒔蘿栽培十分廣泛,在各地也有不同的做法吃法,比較常見和受歡迎的是和魚一起烹飪,雖然初衷似乎是去除魚肉的腥味,但其實不是很腥的魚也可以用蒔蘿搭配,比如三文魚。用蒔蘿來腌漬煙熏三文魚是非常常見的吃法,新鮮的三文魚也可以搭配蒔蘿奶油醬,或是直接和蒔蘿一同煎食。當然,蒔蘿三文魚意面也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蒔蘿也常出現(xiàn)在湯和醬料中,比如青瓜酸乳酪醬/希臘酸奶醬(土耳其語Cac?k或希臘語Tzatziki)。土耳其的吃法是加水而成類似于奶油湯的主菜配菜,類似于優(yōu)酪乳湯(Tarator);而在希臘這種醬則常被當做前菜。在中歐和東歐,新鮮的蒔蘿則主要用于做湯。
另據(jù)維基百科記載:
在同一個詞條里也提到蒔蘿和茴香的名稱?;煊?,不過這里顯然還是把這兩者搞錯了,誰家的茴香包子是蒔蘿餡的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