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耳垢怎么清理:很多人覺得耳垢是耳朵分泌出來的多余垃圾,應該要時時清理干凈,但事實上,耳垢不但不臟,而且會維持一定的量,具有抗菌、保護耳道的作用,經常清理反而不利于耳朵的保護。 很多人覺得耳垢是耳朵分泌出來的多余垃圾,應該要時時清理干凈,但事實上,耳垢不但不臟,而且會維持一定的量,具有抗菌、保護耳道的作用,經常清理反而不利于耳朵的保護。 耳垢是什么? 耳垢醫(yī)學學名稱耵聹,是我們耳朵的外耳道皮膚分泌物。這種分泌物有兩種形態(tài):一種油油狀,有朱古力般的顏色。另一種呈糠狀,是淡黃色的細屑。有些人的油狀分泌物更多,耳朵內油溜溜的稱為油耳。有些人淡黃色的糠狀耳屎碎片多,稱為干耳。 其實無論干耳垢也好油耳垢也好,平常都不用自行清理。因為不用你請,耳垢自己會進行一場長途旅行。原理是這樣的:外耳道內壁的皮膚向外生長,黏附在皮膚上的耳垢也會隨之被送到外耳道口。只不過,這是名副其實的“蝸行”。有研究者做過實驗,滴了一小滴墨水到外耳道,最終,那滴墨水大約花了6個月到達外耳道口。 棉簽掏耳朵不可取 自己拿棉簽、掏耳器掏耳垢的不良后果很多。比如,太用勁可能會造成外耳道皮膚破損。旁人不小心推下你的胳膊,你的手臂不受控制把小棒子用力推向里面,戳穿耳膜的個案也發(fā)生過。而且就算操作完全正確,可能會把在往外爬的耳垢又推回去了,事實上只會有少量耳垢被粘上棉簽、掏耳棒而帶出來。 平時游泳或是洗澡時耳朵進水,即使暫時聽不到也別用棉簽。建議把頭歪向一邊,跳幾下,讓水自動流出來,完成這個動作后,只要用拿點紙巾吸干外耳道口的水份就可以了。 正確掏耳朵的方法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1.最好用棉棍,輕輕在外耳道轉動,然后耳朵朝下,則耵聹可自行出來;盡量做到不用指甲、鐵簽等尖銳物掏耳。 2.不要形成挖耳習慣而頻繁挖耳,一般應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塵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適當短一點,可根據自己情況掌握。但是如果長期不掏耳朵,則可能形成耵聹栓塞,這時,自己就很難掏出來了,應到醫(yī)院用專門器械取出,取出后堅持用滴耳劑滴耳2--3天預防感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