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的走為上計,常常被理解成“回避、逃跑是最好的策略”,甚至理解成“逃跑是三十六計中最高明的計策”。 這是一個誤會。誤會的原因與這個詞的結(jié)構(gòu)不明確有關(guān)。從詞組結(jié)構(gòu)的角度講,“走為上計”可以有兩種結(jié)構(gòu):“走/為/上計”與“走為上/計”?!白?為/上計”,是個陳述式的詞組,意義是“逃跑是最好的策略”; “走為上/計”是一個偏正式的詞組,“走為上”是這一個計策的名稱。毫無疑問,講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明顯是取后一種解釋的。三十六計的名字大都是四字格,只有最后六計是三字格,因此人們習慣性地在“走為上”之后加了一個“計”字。這就給誤會的產(chǎn)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 從情理上講,也是這樣的?!白邽樯稀笔侨嬛凶詈笠挥嫞傅哪耸牵涸谧钇炔坏靡训那闆r,在沒有其它辦法的情況下,離開戰(zhàn)場保存實力是最好的選擇。三十六計不可能把逃跑當成最高明的計策,沒有這么窩囊的“上計”。這是不言而喻的。 成語詞典中講“走為上計”,往往引用《南齊書·王敬則傳》的這段話作書證:“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边@段話中“走是上計”的結(jié)構(gòu),與上面說的“走/為/上計”是相同的,解釋為“遇到強敵或陷于困境時,以離開回避為最好的策略”是沒有問題的。三十六計的“走為上計”,語境與它不同,不能混為一談。成語詞典對這兩種意義,自然應該分別解釋。 不過,詞匯的意義,最重要的,還在于約定俗成的用法。既然人們普遍地把“走為上計”理解為“逃跑是最高明的計策”,那就說明,這個詞已經(jīng)有了這樣一個含義。平常講話論事,這樣用是沒有問題的。唯獨在兩種情況下需要分別:講三十六計的時候,不能歪曲它的本意;編成語詞典的時候,需要把這兩種意義區(qū)別開來。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犯不著這么大費唇舌。只是最近看李零先生的《兵以詐立》,好像他也有一點類似的誤會。他說“走為上計”是“兵法中的第一計”,又批評這是“以上策為下策”(p172)。這樣理解,似乎是有些誤會。想必有此誤會的人不少,才啰嗦這么幾句。 順便說一句,李零教授的《兵以詐立》寫得非常好,這是我見過的講《孫子》的書里講得最清楚最明白的一本,提供了很多準確的、清晰的知識,難懂的詞句都有深入淺出的解釋;而且,是最好讀的一本,比用語簡略而語意模棱的古注讀起來要舒服得多。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指戰(zhàn)爭中看到形勢對自己極為不利時就逃走?,F(xiàn)多用于做事時如果形勢不利沒有成功的希望時就選擇退卻、逃避的態(tài)度。
計名由來 走為上,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币鉃閿【忠讯?,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后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著《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薄<懊髂┣宄?,引用此語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按語 古人按語說:“敵勢全勝,我不能戰(zhàn),則:必降;必和;必走。降則全敗,和則半敗,走則未敗。未敗者,勝之轉(zhuǎn)機也。如宋畢再遇與金人對壘,度金兵至者日眾,難與爭鋒?!Π螤I去,留旗幟于營,豫縛生羊懸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懸,則足擊鼓有聲。金人不覺為空營,相持數(shù)日,乃覺,欲追之,則已遠矣(《戰(zhàn)略考》·南宋 )??芍^善走者矣!” 敵軍處于全面優(yōu)勢的態(tài)勢,一方軍對無法戰(zhàn)勝敵人,只有投降、講和或退卻三條出路。投降就是徹底失敗,求和屬于半敗,退卻則未必失敗。未必失敗就有可能找到勝利的轉(zhuǎn)機。 如南宋將領(lǐng)畢再遇與金兵對壘,有一天晚上,他拔營撤退,旗幟照常留在營內(nèi),并預先把一些活羊吊起來,把它們的兩只蹄子放在鼓面上。羊受不了倒懸的痛苦,掙扎中兩只前蹄便頻頻擊打在鼓面上發(fā)出響聲-----懸羊擊鼓。金兵沒有察覺宋軍撤走了,幾天后才發(fā)現(xiàn)宋軍的營地空了,這時宋軍早已遠去了。這可以稱得上是善于退卻的了。
賞析 走為上,指敵我力量的不利形勢下,采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尋找戰(zhàn)機,以退為進。這在謀略中也應是上策。 三十六計里面“走”為上計,可見中國人對走的偏愛。古人早就知道走是保存實力、逃避危險的最好的辦法,不然也就不會有溜之大吉、一走了之的說法了。
走為上計 古今中外“走”的辦法可以說是千奇百怪,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保全自己。有的人因出走而得勢,有的人因出走而罹難,可見“走”這中間的學問是相當大的。 在我方與敵方的較量中,如果我方處于劣勢,硬拼,是以雞蛋碰石頭,沒有生路;屈服,永遠受制于他人,更不可能有生路。惹不起,躲著走,方是求生求存求復興的上策。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這叫“走著瞧”。 曹操也可以說是跑得有聲有色。自從刺殺了董卓之后,一直是東跑西顛,濮陽敗給了呂布,宛城又輸給了張繡,赤壁被周郎火燒,華容道又差點死在關(guān)公刀下,到了潼關(guān)胡子也割了,袍子也丟了,在那些地方不跑命早就沒有了,可曹操卻坐了天下。 關(guān)羽是大起大落,過五關(guān)斬六將,要多威風有多威風,走出了水平,也走出了本事。可是到了走麥城,這一小步?jīng)]走好,卻把大英雄的命丟了。 還有一種走計,稱為“棄權(quán)”,常用于國際國內(nèi)各種政治場合。在評比、選舉或決策制定等事件中,各路諸候爭權(quán)奪利,都試圖以自己的意志左右局勢;或者弱小,哪一方都得罪不起,或者雖然強大,但哪一路神仙也不敢得罪,便宣稱放棄參與表態(tài)的權(quán)利,在保留意見的同時,保留了其它許多東西,說不定還能坐收漁翁之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戴高樂將軍如果不走,一直留在法國,可能命早就沒了,可是他走了,等到回來的時候便成了法國總統(tǒng)。 唐明皇出走四川,把楊貴妃的命也搭上了,徹底暴露了他所謂愛情至上的嘴臉,可是皇上的江山保住了。 |
|
來自: gudian386 > 《經(jīng)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