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帶來的虛擬經濟場景下,商業(yè)形態(tài)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地段于商業(yè)而言或許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這個時代,優(yōu)質 IP 即 “流量入口”,IP 產生的力量終將打破 “市中心” 與 “郊區(qū)” 的界限。 在過去的一年,IP 突然像當年的房地產一樣,受到資本的爆炒,各種 IP 的價格扶搖直上。 但我認為,未來十年,IP 就會像當年的房地產一樣繼續(xù)快速升值,IP 現在就好像北京的房價是 2 萬一個平米,已經漲了很多,大家覺得很貴,但是未來會漲到 5 萬 10 萬,所有有 IP 打造能力的企業(yè),就是 NB 的地產開發(fā)商,能在這一波浪潮中賺大錢。 王思聰的父親,萬達集團的創(chuàng)始人王健林,是過去 10年 中國最成功的地產商,萬達的成功,是實體產業(yè)的標桿案例,它的成功其實對虛擬世界的 IP 生意,具有頗多的借鑒價值。 我記得在我的老家,湖北一座 3 線城市,幾年前的時候王健林想到我們當地投資,我們當地的市長親自到機場去迎接。和我老家類似,許多地方都不愿意放過萬達這樣一個財神爺。在過去幾年中國的城市升級浪潮之中,所有的地方都需要一個萬達這樣經驗豐富的新城建設者,提升城市的檔次,也借此炒高地價,拉動地方經濟。 幾年之后,萬達在我的老家一個本來很偏僻的地方建立起了一片氣派的建筑,那里有高檔商場,里面引入了一些原來在我老家從來沒有見過的牌子,它的頂樓有一座我老家最高檔的寫字樓,一到了周末或者節(jié)假日,方圓多少里外的年輕情侶們紛紛開著車來到這里,排著隊看上一場《捉妖記》,或者《尋龍訣》,然后他們會興高采烈地到旁邊的游戲機房里面玩樂一番,再在商場里面新開的咖啡廳或者高檔餐廳和朋友吃喝一頓。 萬達的標語很有代表性 “萬達廣場,就是城市中心?!?是啊,這就是萬達的核心競爭力,把郊區(qū)一個原本冷清的地方,憑借著自己的商場、電影院、游樂場一夜之間把它拉動成為一個城市新的市中心,旁邊配套著萬達的寫字樓或者小區(qū),萬達再靠著這些地產項目賺大錢。憑借著自己的品牌效應,萬達又能夠成為各地的座上賓,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拿到便宜的地。 我們再回到互聯網的虛擬經濟市場,這個邏輯何其類似,互聯網上有著數不清的商店、游戲廳、電影院,現在吃飯、按摩、美甲、洗衣這些服務類項目,也把店開到了互聯網上,騰訊、百度、阿里巴巴這些流量巨頭們牢牢把控者互聯網流量的市中心,他們就好像互聯網上的國貿或者人民廣場,不管你在互聯網上從事什么生意,最后都多多少少會被他們雁過拔毛。前一陣金沙江創(chuàng)投的朱嘯虎曾經有一個統計,BAT 及其投資企業(yè)目前已經占據了中國互聯網公司市值的 90%以上,這個集中度遠超過美國,大家紛紛找 BAT 的大腿抱。 實際上,所有在互聯網上從業(yè)的公司,都應該學習萬達,如何憑借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變郊區(qū)為市中心。 O2O 們靠的是兇猛的補貼,我在郊區(qū)開一個店,你來一次我給你 10 塊錢,旁邊一家更有錢店店說,你來一次我給你 15 塊錢,最后大家眼看拼不下去了,只好紛紛合并。 視頻網站們則好像是在郊區(qū)建一個大型劇場,花大價錢買獨家的熱門劇或者演出,吸引大家來看,你花 1 個億買中國好聲音,我就花 2 個億,結果劇場越開越多,優(yōu)酷、騰訊視頻、愛奇藝、搜狐視頻、樂視們發(fā)現,誰也干不掉誰,最后那些做劇的人,賺了大錢。 總之,完全依靠資本的力量,靠著燒錢的方式去獲取流量,在目前這個時點的風險正越來越高。 這個時候,IP 的價值就開始凸現出來。大的 IP 就好像實體經濟里面的迪斯尼樂園,我在上海的郊區(qū)開一個迪斯尼樂園,這里馬上就是人潮涌動的地方,方圓多少公里內的房價都開始暴漲,我在迪斯尼邊上隨便開個什么店,都有人來。 再舉一個例子,前年我去慕尼黑的安聯球場看拜仁的比賽,一個在慕尼黑郊區(qū),那么偏的地方,人潮涌動,每天無數從世界各地趕來的球迷,到這里來朝圣,在這里購物,這也是 IP 的價值。 而一些小一點的 IP,他們可以開在一個很偏,很不起眼的地方,但是一樣有很多人大老遠跑過來。有機會建議大家去北京中關村鐵血的軍品店看看,那家店開在一座不起眼的寫字樓的 17 樓,樓下沒有任何招牌,也并不好找,但是我每次去總是人潮涌動,經常有從外地趕來的軍迷特地趕到這里購物,這就是 IP 的力量。 在如今的互聯網上,有能力依靠優(yōu)質的內容聚集一批有共同價值觀的固定人群的公司,就好比實體經濟行業(yè)的萬達或者迪斯尼,你有能力把郊區(qū)某個不起眼的地方變動人潮涌動,這就是你賺錢的本事。 這種經濟形態(tài)和之前的商業(yè)形態(tài)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傳統的經濟模式是,我在上海南京路上險要路段開一家服裝店,每天有 10 萬人從門口經過,其中有 1000 人進店購物,我不管賣什么都生意不錯,然而門店租金以每年20%對價格上漲,導致服裝店的凈利潤越來越低。 新的帶有 IP 性質的商業(yè)模式是,一個叫做陳冠希的過氣明星,在郊區(qū)開了一家叫做 CLOT 的潮牌服裝店,陳冠希會時不時出現在這家店里面,每天和 10 個熱情的粉絲合影,然后把成本 10 美元一件的衣服,以 50 美元的價格賣給你,每天有許多粉絲開著車到這里來排隊購物。 互聯網上的 IP 生意,本質上就是陳冠希的商業(yè)模式,在任何一個細分領域,都有無數的陳冠希。一個叫做羅永浩的英語老師,他的微博有 1300 萬粉絲,有一天他說自己要賣手機,于是就有很多人愿意買他的手機。一個叫做羅振宇的前電視臺主持人,他的微信有 560 萬粉絲,他在上面每天給大家說書,有一天他說這本書很不錯,你們看了就會明白某個人生道理,于是你馬上去他開的網上書店下單去買了(其實買回來也不一定看) 總之在一些非剛需、沖動消費的領域,比如智能硬件、自行車、書籍、無人機、游戲,IP 的消費轉化價值開始劇烈爆發(fā),人們不再相信南京路險要位置的一家服裝店賣的東西是好東西,而更愿意跑到旁邊一個偏僻小巷子里面,去一個名人開的時尚小店里面購物,因為這里不僅滿足了他們的物質需求,還滿足了他們裝逼的精神消費,你到了這里第一件事情并不是購物,而是先拿出手機發(fā)一條朋友圈表示我來過了,使得他們獲得了和別人聊天的談資。過年的時候送一箱普通的橙子給朋友,然后就沒有然后了,送一箱褚橙給朋友,可以順便再吹一吹這個橙子背后有多少曲折的故事,你的臉上也更有面子。 這代表了商業(yè)的未來,一個做實體產品的公司會擁有一個知名媒體,一個做媒體的公司又會有自己的產品(就好像陳冠希那樣)。任何有能力打造 IP 的公司,就會像當年的房地產一樣被爆炒一番。 所以,王健林的兒子王思聰的商業(yè)模式和萬達并沒有本質區(qū)別,他的微博有著 1800 萬粉絲,這就是在互聯網上把郊區(qū)變成市中心的能力,他出現的地方,馬上就能變成新聞,他想要入股的公司,會爭相以打折價格吸引他入股。 我們來看看創(chuàng)新工場對 IP 的定義:“IP 是一個人群,是被某一類有特殊形態(tài)、內容調性的內容維持住的一個人群。這個人群由于對于此類內容的高認同感,在后續(xù)的行為轉化、消費轉化上表現出轉化率高的特性?!?/p>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成為萬達或者王思聰,在這個時代,你只要能夠抓住屬于你的那一小部分擁有相同調性、價值觀的人群,就能夠在互聯網上擺脫流量入口(市中心)的盤剝,成為一家不需要仰人鼻息的公司,所以,現在就是內容創(chuàng)業(yè)者最好的時代。 |
|
來自: 昵稱15592316 > 《zhua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