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是繼孔子之后,系統(tǒng)傳授儒家經(jīng)典的第一人,對儒家文獻的流傳和學術(shù)思想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被后世譽為傳經(jīng)之鼻祖。子夏還在儒家思想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他晚年時,到魏國西河一帶教學,開創(chuàng)的“西河學派”培育出大批經(jīng)國治世的良材,并成為前期法家成長的搖籃。子夏在傳播儒家經(jīng)典、發(fā)揚儒家學說、繼承和發(fā)展孔子思想,以及培育具有法家特色的弟子等方面都貢獻卓著。
孔子曾經(jīng)告誡他: 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可見其思想中的實用主義,是比較多的一個。但即使子夏,也對“學”與“不學”的標準,給出了一個近乎純道德式的評判。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所謂“賢”就是指各種值得稱道的德行與才能;色,就是由人之容色,推而廣之為一切奪人耳目、炫人心神之外在表現(xiàn)、裝飾等等內(nèi)容。“賢賢”就是推崇認同德行與才能,“易色”就是輕視,不重視,不關(guān)注各種外在的名利等,在世俗眼中值得炫耀的事物。
具體的說,所謂的“賢”就是“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孝,“事君能致其身”的忠,“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信。“賢賢”就是以孝,忠,信為賢。完全是道德的問題,而看不到任何利益的影子。
可見,無論是哪一個流派的儒學,都是以道為學習的對象,以修養(yǎng)自己的德性,為學習的方法與目的。 對此孔子的一句話,堪稱經(jīng)典。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驥是指千里馬,在常人眼中一匹馬,之所以能夠被稱為千里馬,毫無疑問就是因為它有強健的腳力,能夠日行千里。 而德行這種非常人性化的概念,好像是跟馬這種動物不沾邊。 但是在孔子看來,一匹千里馬,真正值得稱道的恰恰是它的德行,從人的角度去看馬,看到的德行是什么? 無外乎兩點: 一是忠貞——能夠為主人竭盡全力; 二是馴良——能夠為人所用。
如果沒有這兩條,僅僅有強健的腳力,不馴良,則不能為人所用;不忠貞,則腳力不能完全地展現(xiàn)出來。 那么即使它是一匹千里馬,或者說具有千里馬的素質(zhì),又有什么用?沒有用,又怎么能稱得上千里馬呢?
用到人的身上,這就是能力與道德的問題: 能力是中性的,被有道德的人所擁有,就會做有利于社會的事情;被無道德的人所擁有,就會危害社會。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電影《星球大戰(zhàn)》中的黑武士的演變歷程,年輕的黑武士,就是著名的,具有超凡天賦的天行者阿納金,然而隨著他心靈的扭曲,最終成為了所有愛好和平的人的死敵,他那超凡的能力,成為了對人類最大的威脅。
所以,評價一個人,應當首重道德,再看能力;培養(yǎng)一個人,也應當首重道德,再教技能。
否則,就會像我們今天看到的這樣,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社會的道德水準,卻在一天比一天的下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