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與劉備的隆中對中就曾提到巴蜀地區(qū)是漢高祖劉邦起家的本錢,劉邦就是依靠這里一步步統(tǒng)一了天下。劉備后來確實也占據(jù)了巴蜀地區(qū),但是劉備的事業(yè)建立的太晚,剛剛坐上皇帝就死了。他的丞相諸葛亮秉承遺愿,一直全力北伐卻為什么沒有成功呢? 一、天下人的意識和蜀漢能力的不足 起初劉邦被封為了漢王,封地就在巴蜀、漢中等地,這和后來的蜀漢幾乎如出一轍。但是劉邦有后來蜀漢不具備的條件,那就是民心。不要忘了劉邦是第一個進入關中的,并且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很的關中地區(qū)百姓的擁戴。但是蜀漢就差得遠了,先主劉備雖然也已仁義出名,不過這更多的小說家言,況且劉備根本就沒用到過關中,就更不說民心了。在各種史料的記載中發(fā)現(xiàn),關中人一直把蜀漢當做敵人,對蜀漢的稱呼一直是“西蜀人”。至于百姓們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這完全是諸葛亮的一廂情愿。 由于《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普及率太高,有很多人甚至把它當做正史來看。其實它和正史的差別還是很大,首先就是對諸葛亮的嚴重神話。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但是絕對不是軍事家。從現(xiàn)在的史書中找不到任何諸葛亮大勝的記載,諸葛亮的類型類似與蕭何加半個張良。進行政治的策劃和軍事的推演還可以,實際指揮能力就差多了。蜀漢這個國家一直缺乏軍事統(tǒng)帥,魏延、馬岱等人只是將才,距離統(tǒng)帥還差得遠。而當年出漢中的劉邦,手下可是一大幫子文臣武將,蕭何、張良、韓信都是大神一樣的人物。而蜀漢只有諸葛亮自己,畢竟諸葛亮只是二把手,有很多事情他不能做。 從地理上也可以找到原因,當年劉邦奇襲關中的時候,巴蜀地區(qū)和關中地區(qū)有水路練接,利用這條水路很便于漢軍的后勤補給。但是這條水路在呂太后當政時期因為大地震而改道,而且改道的幅度相當大,以至于后來沒有利用的可能。諸葛亮出兵北伐時,沒有了什么水路,只能依靠陸路運輸。山路的運輸難度可想而知,當時又沒有鐵路,所以一切只能靠人力。這樣的運輸方式耗時時間長而運量卻不大,這就造成了蜀漢軍隊多次補給困難、必須撤軍。 二、對手力量的不同和時機的錯失 秦末時期,劉邦占據(jù)著巴蜀一帶。不過他起初的對手可不是項羽,而是關中地區(qū)的三個諸侯王。此時的項羽正忙著平定山東地區(qū)的齊國貴族,完全沒有精力搭理劉邦。而且劉邦隱藏的非常好,幾乎騙過了所有人,大家都認為他會老老實實的待在巴蜀。劉邦的進軍速度非???,迅速占領了關中地區(qū),守住了函谷關。此時與對手項羽的實力幾乎是對等的。而諸葛亮的情況則大大不同,諸葛亮的對手是一個強大的魏國,綜合實力是蜀漢的四倍以上。當時蜀漢的總兵力也不到10萬,它還要防御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和東邊的吳國,能夠動用北伐的兵力更少了。而魏國在關中地區(qū)的防御力量在15萬以上。 劉邦起兵的時候,天下還十分的混亂,這個諸侯王占據(jù)一方,這給了劉邦各個擊破的機會。在這一點上蜀漢政權先天不足,早在劉備還在四處奔波,中原廣大地區(qū)和江南已經(jīng)被曹操、孫權占領,劉備費勁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是占領了益州和荊州一些地區(qū)。等荊州失陷、關羽被殺以后,蜀漢就只有進攻關中這一條路。曹魏政權的歷代君主雖然能力上各有高低,但誰也不傻,關中一線是曹魏重點防御的地區(qū)。諸葛亮每次都是僅憑幾萬軍隊就想打敗兵力占據(jù)優(yōu)勢的魏軍,這個難度相當大。對付一群各懷鬼胎的“小孩”和對付兩個比自己強壯的“巨人”,這個難易程度可想而知。 |
|
來自: 宏圖藏經(jīng)閣 > 《三國/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