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95年在高陽縣縣醫(yī)院實習時,從韓榮響老醫(yī)師那里學到一個方子:吳茱萸、黃連研細末貼敷涌泉穴,治療口腔潰瘍、咽喉腫痛,效果很好。這個方子在患者中口碑不錯,我從中受到啟發(fā),遂格外留心搜集貼敷的方子。 畢業(yè)后,我在清代外治圣手吳師機著作《理論駢文》中看到一句話:“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所異者法而?!币馑际钦f:“吃什么藥,就貼什么藥?!边@讓我茅塞頓開,我于是放心大膽的嘗試著把一些內服的方藥用貼敷的形式給患者治療一些疾病。用藥對象主要是不愿口服中藥的成人,和根本吃不下中藥的小兒。多年的實踐下來,我總結出貼敷療法用于兒科的療效優(yōu)于內科。這可能是小兒用藥量小,皮膚嬌嫩,易于滲透的原因。
現(xiàn)在我介紹幾個療效比較好的方子: 1、麻杏石甘液。麻杏石甘湯原方的酒精浸出液。敷于大椎、天突。主治外感風寒咳嗽。 2、附子吳萸散。附子,吳茱萸,百胡椒,研細末醋調敷臍,主治虛寒腹瀉、腹痛、痢疾。 3、吳萸黃連散。吳茱萸,黃連,膽星,冰片,研末醋調貼雙側涌泉,主治口腔潰瘍、皰疹性咽峽炎、扁桃腺炎。 4、斑蝥酒。斑蝥20個,醫(yī)用酒精浸泡7天,取上清液。把敷料剪成1厘米見方的小塊,沾取上清夜,貼于大椎,雙側內關。鋪貼覆蓋,2小時取除。主治過敏性鼻炎。 臨床使用時,若病輕淺,可單獨使用貼敷,若病情較重,須配合湯藥或西藥內服,或者肌肉注射、直腸給藥。 說一個病例,王某,男,三歲,2014.4.23日初診,發(fā)熱38度。口腔上腭,雙頰有十余處潰瘍,咽部紅腫。發(fā)熱已三天,哭鬧,飲食不進兩天,在衛(wèi)生院輸液兩天,效果不明顯而來我處。即刻雙側涌泉貼吳萸黃連散,配合苦木注射液2毫升、安痛定2毫升,直腸給藥,每天兩次。第二天,復診,已退熱,開始吃東西了。連用5天,痊愈。 體會:貼敷用藥,簡,便,廉,驗。這種療法可以成為基層醫(yī)生的好幫手,造福一方老百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