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對于中國人來說不僅僅只是一個喝茶的器皿,從很多方面都反應(yīng)了中國人的文明和智慧。每個茶人都有自己心愛的茶器,在茶水澆灌中,在時光穿梭間,茶、人、器漸漸形成一體。 中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yōu)美,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shù)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為歷代茶愛好者青睞。 青瓷“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以瓷質(zhì)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而斑斕著稱于世,被稱為“瓷器之花”。 白瓷茶具 具有坯質(zhì)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無吸水性,音清而韻長等特點。因色澤潔白,能反映出茶湯色澤,傳熱、保溫性能適中,加之色彩繽紛,造型各異,堪稱飲茶器皿中之珍品。 黑瓷茶具是有黑色高溫釉的瓷器。黑瓷因釉中含鐵童較高,燒窯保溫時間長,又在還原焰中燒成,釉中析出大址氧化鐵結(jié)晶,成品顯示出流光溢彩的特殊花紋。每一件細細看去皆自成一派,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茶器。
彩色茶具的品種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xiàn)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fā)展到了鼎峰。明清時期,還創(chuàng)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紫砂茶具,由陶器發(fā)展而成,是一種新質(zhì)陶器。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傳至今。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鍾情,除了這種茶具風(fēng)格多樣,造型多變,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別具一格外,還與這種茶具的質(zhì)地適合泡茶有關(guān)。后人稱紫砂茶具有三大特點,就是“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
木魚石茶具是指用整塊木魚石石塊作出來的茶具,木魚石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空心的石頭,又叫“太一余糧”、“禹余糧”、“石中黃子”,俗稱“還魂石”、“鳳凰蛋”,象征著如意吉祥,可護佑眾生、辟邪消災(zāi),佛力無邊。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產(chǎn)于福建福州一帶。福州生產(chǎn)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寶砂閃光”、“金絲 瑪瑙”、‘釉變金絲”、“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 白銀”等品種,特別是創(chuàng)造了紅如寶石的“赤金砂”和 “暗花”等新工藝以后,更加鮮麗奪目,逗人喜愛。 陸羽在《茶經(jīng)·四之器》中開列的28種茶具,多數(shù)是用竹木制作的。這種茶具,來源廣,制作方便,對茶無污染,對人體又無害,但缺點是不能長時間使用,無法長久保存,失卻文物價值。
在現(xiàn)代,玻璃器皿有較大的發(fā)展。玻璃質(zhì)地透明,光澤奪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態(tài)各異,用途廣泛,玻璃杯泡茶,茶湯的鮮艷色澤,茶葉的細嫩柔軟,茶葉在整個沖泡過程中的上下穿動,葉片的逐漸舒展 等,可以一覽無余,可說是一種動態(tài)的藝術(shù)欣賞。
古代埃及是搪瓷的起源地,后來傳入歐洲?!√麓刹杈哕≠|(zhì)地堅固、耐于使用、圖案清晰、重量較輕且不易腐蝕而聞名。但搪瓷茶具傳熱快,易燙手,放在茶幾上,會燙壞桌面,加之“身價”較低,所以,使用時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不作居家待客之用。
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發(fā)明。最初是粗糙的土陶,然后逐步演變?yōu)楸容^堅實的硬陶,再發(fā)展為表面敷釉的釉陶。宜興古代制陶頗為發(fā)達,在商周時期,就出現(xiàn)了幾何印紋硬陶。秦漢時期,已有釉陶的燒制。
金屬用具是我國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金屬貯茶器具的密閉性要比紙、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較好的防潮、避光性能,這樣更有利於散茶的保藏。 至于金屬作為泡茶用具,一般行家評價并不高, 如明朝張謙德所著《茶經(jīng)》,就把瓷茶壺列為上等, 金、銀壺列為次等,銅、錫壺則屬下等,為斗茶行家所不屑采用。到了現(xiàn)代,金屬茶具已基本上銷聲匿跡。
石雕茶具的制作,是根據(jù)石頭的天然特性,設(shè)計加工精雕細琢而成。石雕茶具有硬度大,密度強,顏色天然,遇冷遇熱不變形,不開裂、不褪色,磨光后不會吸茶色等優(yōu)點。 石雕茶具的題材非常豐富,大多源于現(xiàn)實生活,有著濃厚的生活情趣,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皆可入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