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思維的本質(zhì)不在于思考的內(nèi)容, 而在于它如何展開思考。 ——克里斯托弗??菜埂吨聭嵡唷?/span>
欲言又止、隔靴搔癢、言不由衷、或者來回搖擺附和,在人際關系中太常見,甚至在剛張口的時候,你可能就把自己真正想說的話吞進了肚子。雖然這是一個自媒體發(fā)達、人人都可以暢所欲言的時代,但實際上想要克服他人的影響,獨立思考和判斷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社會心理學里有一個著名的從眾實驗。
這項測試中志愿者們的最終正確率為63%,而沒有助手干擾的對照組正確率為99%,并且75%的人至少有一次從眾行為(跟著助手一起選了錯誤答案),5%的人從頭到尾跟著大部隊一錯到底,只有25%的人可以一直堅持自己的——同時也是正確的——觀點。 網(wǎng)絡信息泛濫、碎片式閱讀充斥了幾乎所有可利用的閱讀時間,知識變得唾手可得,好像你啥都知道。但事實是,你聽一個人評述某社會現(xiàn)象,很有可能TA引用了8個或10個歪果仁的名字或者名言,卻連與這個事件相關的最基本概念都沒搞清。太容易知道了,就會讓人不太容易去思考了。
——「你的思考真的獨立嗎?」—— 如果你有下面的現(xiàn)象,就說明還不夠獨立,來測試一下吧:
——「獨立思考其實更受歡迎」——
獨立思考不僅能讓你在朋友間或工作團隊中更像一個主心骨,也能改進人際關系。與人辯論并不會影響到你的寬容和謹慎,批評一個觀點和批評一個人,二者之間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心理學家建議:放棄那些沒有必要的掂量與搖擺,直抒胸臆,反而能促進伴侶間的溝通,增進親密關系。 如果你還掙扎在害羞與被動的第一線,建議你去做一些練習,例如在工作中想表達不同意見時,把自己想象成你那位富有進取心的上司。這樣做可以提高自信和安全感,最終你會發(fā)現(xiàn),你想象中的世界末日并不會到來。 在剛開始練習時,可以試著用“我有點兒不一樣的想法……”或者“你們有沒有考慮到……”這樣的句式,這樣會降低攻擊性,減少你在表達時的顧慮。討論結束時,也可以加上一句:“謝謝你,這次討論很棒,讓我受益匪淺”。如果對方心智成熟,就一定能夠理解,必要的爭論是可以被容忍的。
——「停止揣測別人的意見和評價」——
它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是責任分散和來自社會規(guī)范的壓力。在群體決策的過程中,每個人在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時,都難免要去揣測和評估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偏離群體、與大多數(shù)人不一致,是我們常常會害怕面對的局面,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傾向于迫于這種壓力而不去提出反對意見,與群體保持一致。 可是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真的是正確的嗎?精神病學家威廉·阿蘭森·懷特(William Alanson White)曾告誡我們:“人們知道太多錯誤信息所產(chǎn)生的麻煩,遠比無知帶來得多。” 停止把時間浪費在揣測別人的想法上,多關注自己手中掌握的信息究竟是否可靠,自己的思考過程是否邏輯嚴密,這才是一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應該去做的事情。
——「如何發(fā)現(xiàn)對方的漏洞」—— 人們在日常對話中經(jīng)常犯以下6種錯誤,每一種都打著非獨立思考的標記。請謹記,請遠離。 提到“理所應當”、“當然的”、“眾所周知”
講一些奇聞軼事
假設兩個事件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低估人與人之間的差別
忽視偶然和巧合的發(fā)生
依賴個人的記憶
——「如何形成獨立觀點?」—— 1、找點時間獨處和放松
2、找機會吸收不同背景人們的觀點
3、假裝自己是持反對意見的那個人
4、遇到“專家”信息
5、了解一些不熟悉的學科知識
6、聽聽內(nèi)心的聲音
7、提出最“幼稚”的問題
如需轉(zhuǎn)載此文,請聯(lián)系我們并取得授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