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女子纏足興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國女子是 不纏足的 .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專門做《菩薩蠻》一詞,詠嘆纏 足.“涂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回 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wěn),并立雙跌困;纖妙說 應難,須從掌上看.”這也可稱之為中國詩詞史上專 詠纏足的第一首詞.應該看到,纏足詩的寫作是以纏 足習俗的出現(xiàn)為依存條件的,這說明,宋代確已出現(xiàn) 纏足習俗.到南宋時,婦女纏足已比較多見,甚至南 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但在南宋時 代,婦女纏足還并不普及,纏足者主要限于上層社會 ,在社會觀念上纏足尚未達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時 ,纏足的風俗是由北方傳到南方的,大約是在宋室南 遷之時.宋代的纏足與后世的三寸金蓮有所區(qū)別.據(jù)史籍 記載,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當 時稱為“快上馬”.所用鞋子被稱為“錯到底”,其 鞋底尖銳,由二色合成.目前這種纏足鞋的實物已在 考古中有所發(fā)現(xiàn).從考古發(fā)現(xiàn)的實物推測,穿這種鞋 所纏裹出來的小腳要比后來的大.蒙古貴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后,他們本來不纏足, 但并不反對漢人的纏足習慣,相反還持贊賞的態(tài)度. 這樣,使得元代的纏足之風繼續(xù)發(fā)展,元代末年甚至 出現(xiàn)了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元代婦女纏足繼續(xù)向纖 小的方向發(fā)展,但這時不纏足者仍很多,特別是南方 江浙、嶺南地區(qū).明代,婦女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 ,并在各地迅速發(fā)展.明末張獻忠進占四川時,大刖 婦女小腳,及至堆積成山,名曰金蓮峰,可見四川地 區(qū)婦女纏足之盛.這時期,對裹足的形狀也有了一定 的要求,女子小腳不但要小,要縮至三寸,而且還要 弓,要裹成角黍形狀等種種講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