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噬嗑卦》(離上震下)的注解
(帛書:《筮盍》)
卦符:
-----
-- --
-----
-- --
-- --
-----
前接《屯卦》。本卦為震生八卦中的第四階段。咬緊牙關(guān),為生產(chǎn)的過程,象受刑似的,表示事物初生過程的艱難。咬緊牙關(guān),像母親生孩子似的痛苦狀。作者借本卦闡述刑罰之法。
噬嗑亨利用獄。
(帛書:筮盍亨利用獄)
噬(shì)——咬,吞。
嗑(kè)——用上下門牙咬有殼的或硬的東西。合。
噬嗑——表示“刑罰時,咬緊牙關(guān)的痛苦狀態(tài)”。
亨——順利通達(dá)。
利——有利。
用——使用。
獄——監(jiān)獄,刑法。
噬嗑,使用刑罰對教育犯人是有利的,且順利通達(dá)的。
初九屨校滅趾無咎。
(帛書:初九句校滅止無咎)
屨(jù)——拘,拘足。
校(jiào)——木囚,一種刑具。
滅——毀掉。
趾(zhǐ)——腳。這里指“腳趾頭”。
無咎——沒有“災(zāi)禍,禍害”。
足戴腳鐐,毀掉了腳趾頭。這樣的施刑不算過重,不會有禍患。
六二噬膚滅鼻無咎。
(帛書:六二筮膚滅鼻無咎)
噬——咬。
膚——皮膚。
滅——毀掉。
鼻——鼻子。
無咎——沒有“災(zāi)禍,禍害”。
施刑傷及犯人的皮膚,甚至毀掉犯人的鼻子,也不是過重的刑罰,沒有什么禍患。
六三噬臘肉遇毒小吝無咎。
(帛書:六三筮臘肉愚毒少閵無咎)
噬——咬。
臘(là)——小塊干肉。這里為“小部分肉”。
肉——動物的肌肉。
遇——遭遇。
毒——痛苦。
小——大小的“小”。
吝——損失、損傷。
無咎——沒有“災(zāi)禍,禍害”。
施刑傷及小部分肉,會遭遇非常痛苦。這樣稍有損失(或損傷),但沒有禍害。
九四噬干子得金矢利艱貞吉。
(帛書:九四筮干■得金矢根貞吉)
噬——咬。
干——主干。這里為“骨頭”。
子——孩子。引申為“起始”。
干子——引申為“骨頭的表面”。
得——獲得,得到。
金——金屬。
矢——箭。
利——有利,利益。
艱——艱難。
貞——預(yù)計。
吉——利,善,福。吉利;吉祥。
施刑傷到骨頭的表面,像做手術(shù)似的,取出被射入到骨頭表面的金箭。艱難地對待是有利的,且預(yù)計是吉祥的。寓意采用適度重的刑法會使人變好。
六五噬干肉得黃金貞厲無咎。
(帛書:六五筮干肉愚毒貞厲無咎)
噬——咬。
干肉——為“骨頭里的肉,即骨髓中”。
得——得到,獲得。
黃——黃色。
金——金屬。
黃金——黃色的金屬箭頭。那時的箭頭,估計用黃銅做的。
貞——預(yù)計。
厲——危險。
無咎——沒有“災(zāi)禍,禍害”。
施刑傷到骨髓中,像做手術(shù)似的,取出被射入到骨髓中的黃色的金屬箭頭。這樣預(yù)計有危險,但沒有禍害。寓意采用一定重的刑罰會使人變好。
上九何校滅耳兇。
(帛書:尚九荷校滅耳兇)
何——負(fù)。負(fù)擔(dān)。
校(jiào)——木囚,一種刑具。
滅——毀掉。
耳——耳朵。遠(yuǎn)古人把割下的耳朵,作為打死敵人或打死動物的證物。
兇——害,惡,禍。兇惡;兇險。
肩膀負(fù)著重枷,又毀掉耳朵,這樣有兇險。闡明刑罰要適度,太重了反而不能改過自新。且會生出仇恨,埋下禍根。
通過刑罰教育后,犯人順從了。下接《隨卦》。
漢字簡解:
卦辭中:
噬——詳見本卦的漢字簡解。
嗑——詳見本卦的漢字簡解。
亨——詳見8.5《遯卦》的漢字簡解。
利——詳見1.1《乾卦》的漢字簡解。
用——詳見8.4《謙卦》的漢字簡解。
獄——詳見本卦的漢字簡解。
初九爻中:
屨——詳見本卦的漢字簡解。
校——詳見本卦的漢字簡解。
滅——詳見本卦的漢字簡解。
趾——詳見1.5《大壯卦》的漢字簡解。
無咎——詳見5.7《節(jié)卦》的漢字簡解。
六二爻中:
膚——詳見6.2《姤卦》的漢字簡解。
滅——詳見本卦的漢字簡解。
鼻——詳見本卦的漢字簡解。
無咎——詳見5.7《節(jié)卦》的漢字簡解。
六三爻中:
臘——詳見本卦的漢字簡解。
肉——詳見本卦的漢字簡解。
遇——詳見1.7《夬卦》的漢字簡解。
毒——詳見本卦的漢字簡解。
小——詳見8.5《遯卦》的漢字簡解。
吝——詳見8.8《咸卦》的漢字簡解。
無咎——詳見5.7《節(jié)卦》的漢字簡解。
九四爻中:
干——詳見6.6《蠱卦》的漢字簡解。
子——詳見8.5《遯卦》的漢字簡解。
得——詳見8.2《旅卦》的漢字簡解。
金——詳見本卦的漢字簡解。
矢——詳見本卦的漢字簡解。
利——詳見1.1《乾卦》的漢字簡解。
艱——詳見1.4《大畜卦》的漢字簡解。
貞——詳見1.1《乾卦》的漢字簡解。
吉——詳見8.8《咸卦》的漢字簡解。
六五爻中:
得——詳見8.2《旅卦》的漢字簡解。
黃——詳見8.5《遁卦》的漢字簡解。
金——詳見本卦的漢字簡解。
貞——詳見1.1《乾卦》的漢字簡解。
厲——詳見8.5《遯卦》的漢字簡解。
無咎——詳見5.7《節(jié)卦》的漢字簡解。
上九爻中:
何——詳見5.2《睽卦》的漢字簡解。
校——詳見本卦的漢字簡解。
滅——詳見本卦的漢字簡解。
耳——詳見本卦的漢字簡解。
兇——詳見8.8《咸卦》的漢字簡解。
卦辭中:噬(shì):
字源字形:

含義:
本義:咬。
噬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3.5《噬嗑卦》:噬(咬,吞)嗑(用上下門牙咬有殼的或硬的東西。合)亨利用獄。噬(咬)膚滅鼻無咎。噬(咬)臘肉遇毒小吝無咎。噬(咬)干子得金矢利艱貞吉。噬(咬)干肉得黃金貞厲無咎。
5.2《睽卦》:悔亡厥宗噬(咬)膚往何咎?
嗑(kè)
字源字形: 
含義:
1.本義:多話。2.用上下門牙咬有殼的或硬的東西。
嗑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3.5《噬嗑卦》:噬嗑(用上下門牙咬有殼的或硬的東西。合)亨利用獄。
卦辭中:獄(yù):
字源字形:

含義:
*[漢典]:[說文]獄,確也。從?(yín)從言。二犬,所以守也。[周禮.大司徒]而有獄訟者。注:“爭罪曰獄?!盵易.噬嗑]利用獄。[易.象上傳]毋敢折獄。[周禮.大司徒]以兩劑禁民獄。[詩.召南]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毛傳:“獄,訟也?!盵周禮]以兩劑禁民獄。鄭玄注:“獄,謂相告以罪名者?!庇秩纾邯z訴(告狀);獄訟(訴訟);獄犴(àn)(訴訟);獄司(管理訴訟、牢獄的機(jī)構(gòu))。
*[漢典]:訟案。[國語.周語]夫君臣無獄。[易.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又如:獄辭(決獄之詞);獄文(判決獄訟的文書);獄主(訟案的當(dāng)事人)。
*[漢典]:刑獄。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教,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又如:文字獄;動輒興獄;獄牒(刑獄的判決文書);獄牘(刑獄的案卷);獄事(有關(guān)刑獄之事);獄法(刑獄之法)。
*[漢典]:刑罰。清.昭連[嘯亭雜錄]廷議大辟,上終憐其才,故緩其獄。又如:獄深(刑罰嚴(yán)酷);獄刑(刑罰)。
*[漢典]:監(jiān)獄,牢房。[詩.小雅]哀我填寡,宜岸宜獄。朱熹集傳:“岸,亦獄也。[韓詩]作‘犴’。鄉(xiāng)亭之系曰犴,朝廷曰獄。”又如:獄家院子(獄卒);獄底(古代監(jiān)禁重犯的地下室);獄級(獄吏);獄牢(監(jiān)獄)。
*[漢典]:罪,罪案。如:獄具(罪案已定)。
*[康熙字典]:[說文]獄,確也。從?(yín)從言。二犬,所以守也。[釋名]獄,確也。確實人之情偽也。[玉篇]二王始有獄。殷曰羑(yǒu)里,周曰囹(ling)圄(yǔ)。又謂之牢,又謂之圜(huán)土。[廣韻]皋(gāo)陶所造。[易.賁卦]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書.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獄,庶慎。[詩.召南]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
*[康熙字典]:星名。[史記.天官書]獄漢星出正北,北方之野。星去地可六丈,大而赤,數(shù)動,察之中青。
三、獄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3.5《噬嗑卦》:噬嗑亨利用獄(監(jiān)獄,刑法)。
初九爻中:屨(jù):
一、屨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屨的含義:
*[漢典]:本義:用麻、葛等制成的單底鞋。后泛指鞋。形聲。從履(鞋子)省,婁聲。[說文]屨,履也又鞮(dī)也。[徐曰]鞮,革履也。段注:“今時所謂履者,自漢以前皆名屨。”[周禮.屨人]掌王及后之服屨。[左傳.僖公四年]共其資糧屝(fèi)屨。疏:“絲作之曰履,麻作之曰屝,粗者謂之屨。”[詩.魏風(fēng).葛屨]糾糾葛屨,可以履霜。又如:屨賤踴貴(因受刖刑而斷足的人多,鞋沒有了,售價低賤;然而購踴(假腳)的人多,踴價一時暴漲);屨人(周禮官名。天官之屬,掌管王與后的衣服鞋屨);屨及劍及(比喻行動堅決迅速,急起直追);屨縷(織屨緝馬)。
*[漢典]:踐踏。[史記.季布欒布傳]身屨典軍。揚雄[羽獵賦]屨般首,帶修蛇。(般首:指虎一類猛獸)。又如:屨企(踮腳而望);屨校(帶上腳鐐。校:銬足的刑具)。
*[新華字典]:古同“屢”,接連著。
*[康熙字典]:[說文]履也。從履(鞋子)省,婁聲。又鞮(dī)也。[徐曰]鞮,革履也。
*[康熙字典]:[釋名]屨,拘也,所以拘足也。
*[康熙字典]:[周禮.天官]屨人掌王及后之服屨。[注]復(fù)下曰舄(xì),禪下曰屨。[疏]復(fù)下謂重底,禪下謂禪底也。[儀禮.士喪禮]夏葛屨,冬白屨。[禮.曲禮]侍坐于長者,屨不上于堂。
*[康熙字典]:[增韻]同鞻(lóu)。[周禮]有鞮(dī)鞻氏。
三、屨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3.5《噬嗑卦》:屨(拘,拘足)校滅趾無咎。
初九爻中:校(jiào):
含義一:讀(jiào)。刑具。
含義二:讀(xiào)。學(xué)校。
一、校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校的含義:含義一:讀(jiào)。刑具。
*[漢典]:本義:古代拘囚犯人的刑具。形聲。從木,交(jiào)聲。
*[漢典]:古代刑具。枷械的統(tǒng)稱。[說文]校,木囚也。從木,交聲。[徐曰]校者,連木也。
*[漢典]:柵欄。[漢書.司馬相如傳]天子校獵。注:“以木相貫穿,總為欄校,遮止禽獸而獵取之。”又如:校獵(用木欄遮阻而獵取禽獸。校:木欄)。
*[漢典]:校樣。如:一校;二校。
*[漢典]:“校人”的省稱。養(yǎng)馬官。[周禮.校人]六廄成校。[左傳.成公十八年]校正屬焉。注:“主馬官。”又如:校人(周禮官名。馬官之長)。
*[漢典]:古代軍營的一種建制。亦指“軍營”。[漢書.衛(wèi)青傳]常護(hù)軍傅校獲王。注:“校者,營壘之稱?!盵戰(zhàn)國策.中山策]五校大夫。注:“軍營也?!庇秩纾盒j牐ü艜r軍隊的編制單位。亦指部隊,隊伍);校聯(lián)(謂營壘相聯(lián));校騎(騎兵隊伍);校壘(營壘)。
*[漢典]:訂正,改正[文字中的錯誤]。[廣雅]校,度也。[漢書.張安世傳]后購求得書,以相校,無所遺失。陳壽[三國志]年逾八十,猶乎自校書。又如:校稿子;校一本書;校書(校對勘正書中的訛誤;古代還指有文才的妓女);校理(校勘書籍而加以整理;唐宋官名。掌理校勘整理袐(bì)府藏書之事);校綴(將散佚的書籍加以校對整理,連綴在一起)。
*[漢典]:考核,考察。[國語.齊語]比校民之有道者。[資治通鑒]以實校之。又如:校度(考察衡量);校官(古代專司探察情事的官吏);校事(三國時魏、吳均設(shè)校事,為皇帝刺探臣民的言行);校比(調(diào)查戶口、財物;考核評定);校貫(核點經(jīng)費);校數(shù)(數(shù)計)。
*[漢典]:較量。揚雄[長楊賦]校武票禽。李延壽[北史]不與諸弟校競。又如:校兵(交戰(zhàn));校武(考較武藝);較勇(較量勇力);校埒(liè)(比武場);校射(比試射技和武藝);校能(比試才藝);校棋(切磋棋藝)。
*[漢典]:對抗;抗衡。[史記]韓魏之強(qiáng),足以校于秦。梁啟超[歐戰(zhàn)蠡(lí)測]而與奧同盟之德國,示威脅俄,俄不敢校,而塞卒吞聲。
*[漢典]:計較;考慮。[論語]犯而不校。宋.歐陽修[寄圣俞]其間得失何足校。又如:校怨(計較怨仇);校計(猶計較);校競(猶計較);校短推長(校短量長。謂衡量別人的長處和短處)。
*[漢典]:裝飾。如:校飾(裝飾);校具(裝飾的物品);校體(裝扮自己)。
*[漢典]:計算。如:校計(計算,核算)。
含義二:讀(xiào)。
*[漢典]:學(xué)堂,學(xué)校。[集韻]校,教學(xué)之宮。[孟子.滕文公上]設(shè)為庠(xiáng)序?qū)W校以教之。庠者,養(yǎng)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鄭人游于幺校。注:“鄭國謂學(xué)為校。”[漢書.平帝紀(jì)]郡國曰學(xué),縣、道、邑侯國曰校。[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xué)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又如:校序(古代稱學(xué)校);校室(古代鄉(xiāng)里的公共教育場所);校學(xué)(學(xué)校)。
*[漢典]:在將之下尉之上的軍官。如:校官。
*[漢典]:校服。學(xué)校規(guī)定的統(tǒng)一樣。
*[新華字典]:軍銜的一級,在“將”之下,“尉”之上。
讀“(jiào)”和讀“(xiào)”的康熙字典解釋:
*[康熙字典]:[說文]木囚也。[徐曰]校者,連木也。[易.噬嗑]屨校滅趾。何校滅耳。注:“若今枷項也。”[疏]謂梏其行,即械也。
*[康熙字典]:角也,報也。[論語]犯而不校。[新唐書]大校重牢,五木被體。
*[康熙字典]:角也,報也。[論語]犯而不校。
*[康熙字典]:考校。[禮.學(xué)記]比年入學(xué),中年考校。
*[康熙字典]:比校。[周禮.天官]小宰比官府之具。[注]比校次之。[疏]使知善惡足否也。又檢校。[前漢.食貨志]貫朽而不可校。
*[康熙字典]:遮木以闌禽獸曰校。[漢成帝紀(jì)]大校獵。
*[康熙字典]:訂書曰校。[前漢.劉向傳]詔向校中五經(jīng)秘書。
*[康熙字典]:[小爾雅]戰(zhàn)交曰校。
*[康熙字典]:[唐韻]學(xué)宮名。夏曰校。校者,教也,鄉(xiāng)學(xué)為校。[左傳.襄三十一年]鄭人游于鄉(xiāng)校,以論執(zhí)政。[前漢.平帝紀(jì)]郡國曰學(xué),侯國曰校。
*[康熙字典]:支木為欄格以養(yǎng)馬曰校。[周禮.夏官.校人之職]六廏(jiù)成校,校有左右,為十二閑。
*[康熙字典]:軍部有闌格者亦曰校。[前漢.百官表]司隸校尉,城門校尉。[??法志]內(nèi)增七校。[釋名]校,號也。將帥號令之所在也。
*[康熙字典]:姓。[統(tǒng)譜]唐校杰,天寶中士曹。
*[康熙字典]:疾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引之則從,釋之則不校。
*[康熙字典]:枋(fāng)也。豆中央直者為校。[禮.祭統(tǒng)]夫人薦豆執(zhí)校。
*[康熙字典]:幾足也。俎(zǔ)幾之下橫木為足者。[禮.士昏禮]主人拂幾授校。
三、校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3.5《噬嗑卦》:屨校(木囚,一種刑具)滅趾無咎。何校(木囚,一種刑具)滅耳兇。
初九爻中:滅(miè):
一、滅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滅的含義:
*[漢典]:本義:消滅;滅亡。形聲。從水,威(xuè)聲。簡化字“滅”為會意,從“一”從“火”,“一”表示覆壓火上。[說文]滅,盡也。[爾雅.釋詁]滅,絕也。[禮記.樂記]國之滅亡無日矣。[谷梁傳.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國有既滅。[呂氏春秋.情勢]以小畜大滅。杜牧[阿房宮賦]誰得而族滅也?蘇洵[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敝在賂秦。[文心雕龍.明詩]秦皇滅典,亦造仙詩[戰(zhàn)國策.魏策]滅韓亡魏。又如:滅于絳;一朝而滅;滅親(斷絕親族間的關(guān)系);滅戶(全家皆死,宗嗣斷絕);消滅(使消滅;除掉;滅亡);毀滅(摧毀消滅);滅夷(消滅);滅劫(毀滅的災(zāi)難)。
*[漢典]:消失,隱沒。杜甫[戲為六絕句]何(荷)校(木枷)滅耳。[]爾曹身與名俱滅。又如:滅抹(埋沒);滅名(名譽盡失);滅身(喪身,毀滅自身);滅沒(湮沒;隱沒);滅景(隱沒形影,指隱居)。
*[漢典]:熄滅。唐.杜牧[阿房宮賦]火不滅。又如:滅卻(熄滅);滅息(熄滅)。
*[漢典]:涂抹改動。如:滅刺(讓名刺上的字跡消隱,指不愿投刺干謁);滅青(指古代用刀削改竹簡上的字句)。
*[康熙字典]:[說文]滅,盡也。[周禮.夏官]大司馬九代之,灋(fǎ)外內(nèi)亂,鳥獸行,則滅之。[注]毀其宗廟社稷曰滅。
*[康熙字典]:沒也。[易.大過]過涉滅頂。
*[康熙字典]:火熄也。[書.盤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ěr),其猶可撲滅。
*[康熙字典]:[曹植.夏啟贊]大戰(zhàn)于甘,有扈(hù)以滅。威振諸侯,元功克乂(yì)。
三、滅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3.5《噬嗑卦》:屨校滅(毀掉)趾無咎。噬膚滅(毀掉)鼻無咎。何校滅(毀掉)耳兇。
*6.3《大過卦》:過涉滅(水掩沒?。╉攦礋o咎。
六二爻中:鼻(bí):
一、鼻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鼻的含義:
*[漢典]:本義:鼻子。會意。從自,從畀(bì),“畀”又兼作聲符?!白浴笔恰氨恰钡谋咀郑鳌白约骸庇煤?,另造了“鼻”字?!邦笔墙o予、付與的意思。合起來表示一呼一吸,自相給予。
*[漢典]:呼吸兼嗅覺的器官。[說文]鼻,主臭者也。[老子]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白虎通]鼻出入氣高而有竅,又鼻者,肺之使。[易.噬]膚滅鼻。虞注:“艮為鼻?!盵荀子.榮辱]鼻辨芬芳腥臊。又如:鼻哂(shěn)(即嗤之以鼻。輕視、嘲笑的表情);鼻飲(用鼻飲水);鼻準(zhǔn)(鼻子的尖端)。又指某些器物上的隆起或孔狀部分。如:印鼻;針鼻兒;門鼻兒;鞍鼻。
*[漢典]:初始,發(fā)端。[方言十三]鼻,始也。獸之初生謂之鼻,梁益之間謂鼻為初,或謂之祖。[漢書.揚雄傳]有周氏之嬋(chán)嫣(yān)兮,或鼻祖于汾隅。
*[康熙字典]:[說文]鼻,引氣自畀(bì)也。[釋名]鼻,嘒(huì)也。出氣嘒嘒也。[管子.水地篇]??發(fā)為鼻。[白虎通]鼻者,肺之使。
*[康熙字典]:[揚子.方言]鼻,始也。獸初生謂之鼻,人初生謂之首。梁益間謂鼻為初,或謂之祖。祖,居也。又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謂始祖為鼻祖。[揚雄.反騷]或鼻祖于汾隅。
*[康熙字典]:獵人穿獸鼻曰鼻。猶持弓曰手弓。[張衡.西京賦]鼻赤象,圈巨狿(yán)。
*[康熙字典]:炊鼻,地名。[左傳.昭二十六年]師及齊師戰(zhàn)于炊鼻。[杜注]炊鼻,魯?shù)亍?/strong>
*[康熙字典]:有鼻,國名。在永州營道縣北。[前漢.昌邑哀王傳]舜封象于有鼻。[師古注]有鼻在零陵。[孟子]作有庳(bì)。又鼻息,西方國名。見[風(fēng)俗通]。又[后漢.杜篤傳]共川鼻飲之國。[注]相習(xí)以鼻飲也。
*[康熙字典]:反鼻,蝮蛇別名。
*[康熙字典]:類鼻,草名。生田中,葉如天名精。[李時珍曰]即豨(xī)薟(xiān)。
*[康熙字典]:[內(nèi)典]阿鼻,此曰無間。
三、鼻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3.5《噬嗑卦》:噬膚滅鼻(鼻子)無咎。
六三爻中:臘(là)(xī):
含義一:為“臘(xī)”的簡化字。
含義二:為“臘(là)”的本字。
一、臘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臘的含義:
*[漢典]:本義:年終祭祀。祭名。形聲。從肉,巤(liè)聲。古代陰歷十二月的一種祭祀。冬至后第三個戌日祭祀眾神。[說文]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字亦作臈(là)。蔡邕(yōng)[獨斷]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曰臘。[禮記.月令]臘先祖五祀。[左傳.僖公五年]虞不臘矣。又如:臘日(古時臘祭之日。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臘祭(古時歲終祭祀);臘會(古代臘祭時的集會);臘鼻(本為劣等鷂(yào)鷹,喻指無能之人)。
*[漢典]:農(nóng)歷十二月。晏殊[蝶戀花]臘后花期知漸近,寒梅已作東風(fēng)信。又如:臘盡春初;臘八會(佛家于臘八開的誦經(jīng)法會);臘底(年底,農(nóng)歷十二月底)。泛指冬月,尚與“伏”相對。漢.楊惲[報孫會宗書]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又如:臘梨(亦作“刺梨”、“瘌痢”。禿子,生禿瘡的人)。
*[漢典]:佛教戒律規(guī)定比丘受戒后每年夏季(兩期)三個月安居一處,修習(xí)教義,完畢,稱一臘[la]。如:戒臘;夏臘;法臘。
*[漢典]:人出生后七天。[玉笑零音]人之初生,以七日為臘;人之初死,以七日為忌。
*[漢典]:冬季腌制、煙熏而成的食品。如:臘肉;臘雞。
*[康熙字典]:[說文]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也。[禮.月令]孟冬臘先祖五祀。[注]此周禮所謂蠟祭也。[前漢.武帝紀(jì)]祠門戶比臘。[注]臘者,冬至后臘祭百神也。又[陳勝傳]臘月,勝之汝陰。[注]張晏曰:秦之臘月,夏之九月。臣瓚(zàn)曰:建丑之月也。又[正字通]風(fēng)俗通:蔡邕(yōng)獨斷,皆言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蠟,漢曰臘。一說月令,孟冬臘先祖五祀,自昔有之,非自漢始也。又鄭??月令注:臘即周禮所謂蠟。不知臘祭先祖,蠟祭百神,二祭各別,鄭合為一,非。又晉博士張亮議曰:臘者,接也,祭宜在新故交接也。俗謂臘之明日為初歲,秦漢以來有賀,此皆古之遺俗也。又道書言,道家有五臘,正月一日為天臘,五月五日為地臘,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以十月十二日為民歲臘,十二月正臘日為王侯臘。
*[康熙字典]:[博雅]臘,索也。
*[康熙字典]:刃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桃氏為劍,臘廣二寸有半寸。[注]臘,謂兩刃。[疏]兩刃者,兩面各有刃也。
*[康熙字典]:[正字通]真臘,南蠻國名。
三、臘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四、臘的含義:
*[漢典]:本義;干肉。形聲。從肉,昔聲。
*[漢典]:[廣雅.釋器]臘,脯也。[曷.噬]噬臘肉。[穆天子傳]魚臘。注:“干魚?!盵儀禮.有司徹]無臘與膚。注:“臘為庶羞?!盵晉書.謝安傳]布千匹,臘五百斤。又如:臘肉(干肉);臘人(古官名。掌干肉)。
*[漢典]:曬干;制成干肉。唐.柳宗元[捕蛇者說]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又如:臘田(干枯的田)。
*[康熙字典]:[說文]乾肉也。從殘肉,日以晞(xī)之。[周禮.天官]臘人掌乾肉,凡田獸之脯臘。[注]大物解肆乾之,謂之乾肉。薄析曰脯,捶(chuí)之而施姜桂曰鍛修。臘,小物全乾者。[易.噬嗑]六三噬臘肉。[疏]臘,是堅剛之肉也。
*[康熙字典]:久也。[禮.郊特牲.猶明清與醆(zhǎn)酒于舊澤之酒也注]為其味厚臘毒也。[釋文]臘,音昔。隱義云:臘,久也。久酒有毒。[前漢.五行志]味厚者臘毒。[注]臘,久也。味厚者為毒久也。
*[康熙字典]:極也。[鄭語]毒之酋臘者,其沙也滋速。[注]臘,極也。
*[康熙字典]:亟也。[周語]厚味實臘毒。[注]臘,亟也。
*[康熙字典]:措也。[釋名]齊人云搏臘,搏臘猶把作,麤(cū)貌也。荊州人曰麤麻,韋草,皆同名也。麤,措也,言所以安措之也。
*[康熙字典]:官名。[周禮.天官.獸人]凡獸入于臘人。又體皴(cūn)也。[山海經(jīng)]錢來之山,有獸焉,名曰羬(xián)羊,其脂可以已臘。[注]治體皴。
五、臘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3.5《噬嗑卦》:噬臘(小塊干肉。這里為:小部分肉)肉遇毒小吝無咎。
六三爻中:肉(ròu):
一、肉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肉的含義:
*[漢典]:本義:動物的肌肉。象形。甲骨文字形,小篆(zhuàn),象動物肉形?!叭狻笔菨h字的一個部首。
*[漢典]:指供食用的動物肉。[說文]肉,胾(zì)肉。段注:“胾,大臠(luán)也,謂鳥獸之肉?!嗽患。B獸曰肉?!盵左傳.隱公元年]公賜之食,食舍肉。[孟子.梁惠王上]七十者可食肉矣。[禮記.曾子問]不歸肉。[周禮.內(nèi)餉]辨體名肉物。又如:吃肉;蟹肉;家禽的黑肉;肉醢(hǎi)(肉醬);肉山脯林(積肉如山,列脯如林);肉林(食用之肉極多,懸掛于林,形容窮奢極欲);肉腥(魚肉等類葷腥食物);肉糜(肉粥);肉羹(用肉作成的濃湯)。
*[漢典]:指人體的皮膚、肌肉和脂肪層。[荀子.正論]治古無肉刑。[墨子.節(jié)葬]其親戚死,朽其肉而棄之,然后埋其骨。[戰(zhàn)國策.趙策]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韓非子.忠孝]朽肉爛肉。[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肉袒負(fù)荊。又如:肉里錢(喻辛勤勞動得來的錢);肉骨肉髓(〈方〉:刺骨鉆肉);肉分腸斷(骨肉分離);肉面對肉面(臉對臉);肉山(戲稱人軀體肥大);肉?。∪猓蝗馔矗ㄘ啵╳ān)肉般疼痛);肉贅(即疣。一種皮膚?。?/strong>
*[漢典]:蔬果除去皮核外的可食部分。[齊民要術(shù).種竹]取筍肉五六寸者。又如:肉果(又稱多汁果,果實的一類。果實成熟時,果皮肥厚而多汁);肉杏(杏之一種)。
*[漢典]:指從口中發(fā)出的歌聲,對樂器之聲而言。[禮記.樂記]廉肉節(jié)奏。又如:肉竹(泛指音樂。肉,聲樂;竹,管樂);肉聲(沒有樂器伴奏的清唱)。
*[漢典]:中間有孔的環(huán)狀物的體部。[爾雅.釋器]肉倍好謂之璧。注:“邊也?!盵漢書.食貨志]肉好皆有周郭。注:“體為肉,孔為好?!庇秩纾喝夂茫ㄖ醒胗锌椎膱A形物體。孔稱為好,孔周圍的實體稱為肉);肉頭厚(方言。謂廣有錢財)。
*[漢典]:指泥土。如:肉山(平凡多土的山)。
*[漢典]:外層;外表。宋.陸九淵[語錄]久旱時,田肉深,獨得不旱。
*[漢典]:凡俗。如:肉人(血肉凡俗之人)。
*[漢典]:比喻淺薄鄙陋。如:肉眼愚眉(淺薄愚劣的俗人)。
*[漢典]:〈方〉:形容柔軟。如:肉瓤(ráng)兒的西瓜。
*[漢典]:慢動。如:肉得慌;肉脾氣;做事真肉。
*[漢典]:表示痛愛的稱呼。多用于對孩子。如:肉肉(表示疼愛的昵稱)。
*[漢典]:吃肉。蘇軾[答蘇伯固三首]始見中原氣象,泰然不肉而肥矣。
*[漢典]:使長出肉。馬中錫[中山狼傳]生死而肉骨。又如:肉芽(指剛長出的新肉);肉骨(使白骨再生肌肉)。
*[漢典]:吞噬,欺凌。如:肉薄骨并(肉與肉相迫,骨與骨相并,比喻慘烈的肉搏戰(zhàn))。
*[新華字典]:古代稱圓形物中有孔的邊。
*[新華字典]:肉票(被盜匪擄去的人,盜匪借以向他的家屬勒索錢財)。肉身(佛教指肉體)。
*[康熙字典]:[說文]胾(zì)肉,象形。[易.噬嗑]噬乾肉。[禮.孔子閑居]觴(shāng)酒豆肉。[左傳.莊十年]肉食者鄙。[管子.水地篇]五藏已具,而后生肉。[又]心生肉。五肉已具,而后發(fā)為九竅。
*[康熙字典]:[正字通]禽鳥謂之飛肉。[揚子.太 經(jīng)]明珠彈于飛肉,其得不復(fù)。
*[康熙字典]:肉 。[史記.孝文帝紀(jì)]法有肉??三。[注]黥(qíng)劓(yì)二,左右趾合一,凡三。
*[康熙字典]:芝草名。[抱樸子.僊(xiān)藥卷]五芝者,有石芝,有木芝,有草芝,有肉芝。
*[康熙字典]:視肉,獸名。見[山海經(jīng).郭璞(pú)注]視肉,形如牛肝,有兩目,食之無盡,尋復(fù)更生如故。
*[康熙字典]:土肉,生海中。色黑,長五寸,大如小兒臂,有腹,無口耳,多足,可炙食。[本草]李時珍曰:此蟲魚之屬,與土精名封同類。[郭璞.江賦]土肉石華。
*[康熙字典]:[本草]人頂生瘡,五色,如櫻桃,破則自頂分裂,連皮剝脫至足,名曰肉人。夏子益奇疾方,常飲牛乳,即消。
*[康熙字典]:[釋名]肉,柔也。
*[康熙字典]:錢璧之體。[爾雅.釋器]肉倍好謂之璧。[注]肉,邊也。好,孔也。
*[康熙字典]:錘(chuí)體為肉。[前漢.律歷志]圜(yuán)而環(huán)之,令之肉倍好者。[注]錘之形如環(huán),體為肉,孔為好。
*[康熙字典]:肥滿也。[禮.樂記]使其曲直繁瘠(jí),廉肉節(jié)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疏]肉謂肥滿。[又]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注]肥也。
*[康熙字典]:[史記.樂書]寬裕肉好。[注]肉好,言音之洪美。
*[康熙字典]:肌肉也。
*[康熙字典]:邊也。
*[康熙字典]:[周禮.地官.大司徒]其民豐肉而庳(bì)。
三、肉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3.5《噬嗑卦》:噬臘肉(動物的肌肉)遇毒小吝無咎。
六三爻中:毒(dú):
一、毒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毒的含義:
*[漢典]:本義:毒草滋生。會意。從屮(象草木初生),毒聲。
*[漢典]:毒物;毒純潔。[說文]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周禮.醫(yī)師]聚毒藥,以共醫(yī)事。又如:服毒;下毒;毒汁,毒矢(毒箭);毒盡癍(bān)回(出天花后身上的癍痕消退);毒女(染有病毒的女子);毒熨(用藥物熨貼毒病患處以治療);毒弩(發(fā)射毒箭的弩弓);毒虺(毒蛇,毒蟲);毒惡(指有毒的生物。如:毒蛇、蝎子等);毒蝮(指蝮蛇);毒螫(shì)(指毒汁、毒素)。
*[漢典]:禍患,禍害。如:毒患(禍患);毒亂(禍亂);毒浪(惡浪。比喻動亂,災(zāi)難)。
*[漢典]:苦;苦痛。[書.湯誥]爾萬方百姓罹其兇害,弗忍荼毒。孔傳:“荼毒,苦也,不能堪忍虐之甚。”
*[漢典]:罪惡。如:毒亂(為惡作亂;破壞擾亂)。
*[漢典]:毒害。[易.師]以此毒天下。清.方苞[獄中雜記]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輕者、無罪者罹其毒。又如:毒老鼠;毒人(毒害別人);毒化(利用毒品殘害人們。亦指用落后反動思想腐蝕人們);毒癮(吸毒的癖好。因吸毒而失業(yè),貧窮潦倒);毒鉤(指某些動物[如蝎子]尾部能注射毒液的鉤針刺)。
*[漢典]:傷害;危害。如:毒禍(危害;傷害);毒螫(毒害;危害);毒賊(殘害,傷害)。
*[漢典]:怨恨,憎恨。唐.柳宗元[捕蛇者說]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又如:毒情(怨仇);毒恨(痛恨;憎恨);毒苦(怨恨);毒孽(猶痛恨);毒情(猶冤仇)。
*[漢典]:有毒的;惡性的。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如:毒卉(毒草);毒蟲(使人害病的蟲);毒蝤(qiú)(有毒的梭子蟹);毒魚口(也稱便毒、橫痃(xuán),指各種性病的腹股溝淋巴結(jié)腫大);毒蛇螫手,壯士解腕(喻為全局忍痛割讓局部);毒孽(niè)(深重的罪孽);毒?。◥盒圆“Y);毒癥(毒?。欢灸[(毒性腫塊);毒瘡(惡性瘡瘍);毒利(惡疾)。
*[漢典]:厚;多。如:毒賦(繁重的賦稅);毒熾(毒氣盛熾)。
*[漢典]:暴烈;猛烈。如:毒毒(酷烈);毒燎(烈火)。
*[漢典]:指極盛的熱氣。如:毒暑(酷熱的夏天)。
*[漢典]:厲害;甚于。[水經(jīng)注.河水]有九折坂,夏則凝冰,冬則毒寒。又如:毒嚴(yán)(嚴(yán)寒)。
*[漢典]:狠;狠毒。如:毒著兒(毒手;毒辣的法子);毒切(狠毒嚴(yán)酷);毒惡(狠毒兇惡);毒口(惡毒的語言)。
*[漢典]:通“督”。治理。
*[漢典]:姓。
*[康熙字典]:[博雅]惡也。一曰害也。[書.盤庚]惟汝自生毒。[禮.緇(zī)衣]惟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又深害曰漸毒。[莊子.胠(qū)篋(qiè)篇]漸毒頡(jié)滑。
*[康熙字典]:痛也,苦也。[詩.大雅]民之貪亂,寧為荼(tú)毒。[后漢.蘇章傳]分?。╤ái)斷首,以毒生者。[注]毒,苦也。
*[康熙字典]:恨也。[馮衍.顯志賦]惡業(yè)巧之亂世兮,毒縱橫之?dāng)∷住注]毒,恨也。[后漢.袁紹傳]令人憤毒。
*[康熙字典]:藥名。[周禮.天官.醫(yī)師]掌醫(y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yī)事。[鄭注]毒藥,藥之辛苦者。藥之物恒多毒。又[瘍醫(yī)]凡療瘍,以五毒攻之。[注]今醫(yī)方有五毒之藥,作之合黃堥(máo),置石膽、丹砂、雄黃、礜(yù)石、慈石其中,燒之三日三夜,取以注創(chuàng),惡肉破骨則盡出。
*[康熙字典]:魚毒,木名。見[爾雅.釋木]。[急就篇]注云:芫(yuán)華,一名魚毒。漁者投之水中,魚即死而浮出,故以為名。芫,或作杬(yuán)。
*[康熙字典]:雞毒,烏頭別名。[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天下之物,莫兇於雞毒,然良醫(yī)索而藏之,有所用也。
*[康熙字典]:狗毒、繩毒,俱草名,見[爾雅.釋草]疏。
*[康熙字典]:置毒于物曰毒。[左傳.襄十四年]秦人毒涇(jīng)上流。
*[康熙字典]:治也。[易.師卦]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注]王云:毒,役也。馬云:治也。[莊子.人間世]無門無毒。[注]毒,亦訓(xùn)治。
*[康熙字典]:同育,亭育化育之意。[老子.德經(jīng)]亭之毒之。[注]亭以品其形,毒以成其質(zhì)。[唐代宗詔書]中孚及物,亭育為心。[張說.撰姚崇??]亭育之功成。皆以亭毒為亭育。古毒育者義通。
*[康熙字典]:身毒,西域國名。在大夏東南。一名捐毒,又名天篤。師古曰:今之天竺。蓋身毒聲轉(zhuǎn)為天篤,篤省文作竺,又轉(zhuǎn)為竺音。[山海經(jīng)]東海之內(nèi)。北海之隅,有國名天毒,其人水居。[郭璞(pú)注]天毒,即天竺國。
*[康熙字典]同瑇(dài)?,x瑁(mào)也。亦作毒冒。[前漢.地理志]多犀象毒冒。[注]師古曰:毒,音代。通作玳(dài)瑇。
*[康熙字典]:[曹植.思?xì)w賦]何曾云之沈結(jié)兮,悼(dào)太陽之潛匿。雨淋涔(cén)而絫(lěi)注兮,心憤悁(juàn)以悽毒。
*[康熙字典]:[說文]??,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從屮從毐。
三、毒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3.5《噬嗑卦》:噬臘肉遇毒(痛苦)小吝無咎。
九四爻中:金(jīn):
一、金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金的含義:
*[漢典]:本義:金屬。會意。金文字形。從人(表示覆蓋),從土,從二。從“土”,表示藏在地下;從“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礦物。
*[漢典]:金屬的通稱或金屬總名。[說文]金,五色金也。黃為之長。久埋不生衣,百煉不輕,從革不違,西方之行,生于土,從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爾雅.釋地]西南之美者,有華山之金石焉。[易.妒]系于金柅。[書.禹貢]惟金三品。注:“銅三色也?!碧?李朝威[柳毅傳]項掣金鎖。又如:五金(指金、銀、銅、鐵、錫,泛指金屬);白金(鉑的通稱;古代指銀子);金背(鏡子);金鑰(門銷或金屬門環(huán)、門閂(shuān));金荷(金屬制成的荷葉狀獨臺);金鋪(本指門上銜接門環(huán)部分的帶有虎頭等花紋的裝飾物,亦指門環(huán));金鐘(金屬酒杯)。
*[漢典]:中國古代樂器八音之一。
*[漢典]:金屬的制品,可省稱為金。
*[漢典]:刀、劍、箭等兵器。[荀子.勸學(xué)]金就礪則利。又如:金吾(手執(zhí)的銅制儀仗棒);金革;金翅(兵艦名);金猊(ní)(用金屬鑄成?。╯uān)猊狀的香爐);金鉤(刀名);金創(chuàng),金傷(為兵器所創(chuàng)的傷痕)。
*[漢典]:刑具。如:金?。ㄔ诹鞣欧溉四樕洗痰淖郑?。
*[漢典]:??;虎符。如:金紫(秦.漢時丞相所用金印紫綬的簡稱);金爵(指金印紫綬的爵位);金虎符(古時發(fā)兵符信);金窠(kē)(金印。窠,指其空白處)。
*[漢典]:犁鏵頭。[周禮]耜(sì)廣五寸,二耜為耦。
*[漢典]:釧、鐲一類妝飾品。宋.司馬光[訓(xùn)儉示康]金銀華美之服。又如:金步搖(女子的首飾名);金粉(婦女妝飾用的花鈿和鉛粉);金雀(婦女裝飾用的頭釵)。
*[漢典]:化學(xué)元素名。金子一種延性展性非常好的黃色三價和一價金屬元素,產(chǎn)狀主要為獨立存在的自然金,但也存在于如針碲(dì)金銀礦或葉碲礦等少數(shù)礦物中;大多數(shù)化學(xué)品對它不起作用,但遇到氯氣和王水會受浸蝕;為增加硬度或改變顏色供商業(yè)上應(yīng)用(如金幣、首飾、金牙)而加入銅、銀、鋅、鎘及其它金屬熔成合金。[后漢書.列女傳]得遺金。[]指金于野。明.劉基[賣柑者言]玉質(zhì)而金色。[]金玉其外。又如:赤金(純金);金篦(bì)兒(一種篦子狀的金首飾);金釵客(妓女的諱稱);金繩(古代封禪儀式中用的金線);金貲(金銀財寶)。
*[漢典]:錢財;貨幣。[戰(zhàn)國策.齊策四]金五百斤。漢.劉向[列女傳]所賜金帛。清.張廷玉[明史]橐(tuó)金數(shù)千。清.邵長蘅(héng)[青門剩稿]輸不必金。又如:金粟(錢與米);金罰(以金錢贖罪的處罰法);金選(古代用來贖罪的罰金。也稱“金銖”);金財(金錢財貨)。
*[漢典]:古代軍隊中用以指揮停止或撤退的鑼或其他金屬制品。如:鳴金收兵;金聲(鉦(zhēng)聲。代表止兵之意);金鼓(金鉦和鼓);金鉦(樂器名。鐲(zhuó)鐃(náo)之類)。
*[漢典]:銅。如:金鐸(古代軍中所用的銅鈴);金莖(銅柱。為擎承露盤之用);金壺(古時的計時器。即銅壺);金翟(銅鑄的人像。同金狄,銅狄)。
*[漢典]:月。如:金蟾(月的別名);金兔(月光);金波(形容月光浮動。也指月光)。
*[漢典]:太陽。如:金鑼(比喻太陽);金燧(suì)(古代利用日光取火的一種器具);金鴉(金烏。太陽)。
*[漢典]:水銀。如:金泥(古代封禪之禮。以水銀和金粉為泥,用來封玉牒);金丹(道士用金石煉制而成的藥)。
*[漢典]:星名。金星的簡稱。[隋書.天文志]金、水二星,行速而不經(jīng)天。
*[漢典]:朝代名。公元1115年—1234年,共歷九帝,統(tǒng)治中國北部120年。由女真族完顏部領(lǐng)袖阿骨打創(chuàng)建,建都會寧(今黑龍江省阿城南),先后遷都中都(今北京)、開封等地,后在蒙古和宋的聯(lián)合進(jìn)攻下滅亡。
*[漢典]:古州名。治所在今陜西省安康縣。
*[漢典]:古代貨幣單位。[墨子.公輸]請獻(xiàn)十金。晉.干寶[搜神記]購子頭千金。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易之以寫金。
*[漢典]:金黃色,亞麻色,尤用指頭發(fā)。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浮光躍金。[聊齋志異.促織]青項金翅。又如:金象(金色本相);金縷(金色絲線);金獸(門環(huán)上的金色銜環(huán));金蠶(金色的蠶);金蛇(金色的小蛇);金蛾(金色的蛾形圖案);金鳳(金色的鳳凰)。
*[漢典]:比喻尊重、貴重。如:烏金墨玉;金榜留名;金諾(對他人守信不渝的美稱);金言(珍貴、寶重的言辭;佛陀的教言為金言);金交(比喻友誼深厚)。
*[漢典]:比喻堅固;攻不破的或無懈可擊的。如:金陣(堅固的兵陣);金城;金湯;金堤(形容堤防的鞏固)。
*[漢典]:比喻聲音美妙。
*[漢典]:富貴。如:金宮(華美的宮室);金穴(極富貴的人家)。
*[漢典]:皇帝的,天子的。如:金貂(漢以后皇帝侍臣的冠飾);金箓(lù)(天帝的詔書)。
*[漢典]:姓。
*[說文解字,‘線裝經(jīng)典’編委會,云南教育出版社]:“金”字的本義為“銅”。“金”是個會意詞,最早的“金”字,見于周代早期的金文中。
*[康熙字典]:[易.系辭注]天地之?dāng)?shù),五五相配以成金木水火土。[疏]地四與天九相得,合為金。[書.洪范]五行,四曰金,金曰從革。[傳]金可以改更。[疏]可銷鑄以為器也。[又]從革作辛。[傳]金之氣味。[疏]金之在火,別有腥氣,非苦非酸,其味近辛,故云金之氣味。
*[康熙字典]:金有五色。[說文]五色金也。黃為之長。久薶(mái)不生衣,百煉不輕,從革不違。西方之行。[爾雅.釋器]黃金謂之璗(dàng),其美者謂之鏐(liú),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書.禹貢]厥貢惟金三品。[傳]金銀銅也。[前漢.食貨志]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注]白金,銀也。赤金,丹陽銅也。師古曰:金者五色,黃金、白銀、赤銅、青鉛、黑鐵。
*[康熙字典]:[公羊傳.隱五年]百金之魚。[注]百金,猶百萬也。古者以金重一斤,若今萬錢矣。[莊子.逍遙遊]不過數(shù)金。[注]百金,金方寸,重一斤為一金。百金,百斤也。[史記.平準(zhǔn)書]黃金一斤。[注]索隱曰:如淳云:時以錢為貨,黃金一斤直萬錢,非也。又臣瓚云:秦以一鎰(yì)為一金,漢以一斤為一金,是其義也。董彥遠(yuǎn)曰:漢一斤金四兩,直二千五百文。[正字通]或曰古十兩為一斤。兵法:興師一萬,日費千金。燕昭王以千金養(yǎng)士,皆此數(shù)也。非若今人以二十四銖為一金也。
*[康熙字典]:樂有八音,一曰金。[左傳.成十二年]金奏作于下。[疏]金奏,擊鐘以為奏樂之節(jié)。金,謂鐘及镈(bó)也。[周禮.春官.鐘師]掌金奏。
*[康熙字典]:兵也。[禮.中庸]衽(rèn)金革。[朱注]金戈兵之屬。
*[康熙字典]:[韻會]軍行鉦(zhēng)鐸(duó)曰金。[釋名]金鼓。金,禁也,為進(jìn)退之禁也。[前漢.李陵傳]聞金聲而止。[注]金,鉦也。一名鐲(zhuó)。
*[康熙字典]:黃色也。[前漢.宣帝紀(jì)]金芝九莖,產(chǎn)于函德殿銅池中。[注]金芝,色像金也。[李白.宮中行樂詞]柳色黃金嫩。
*[康熙字典]:堅也。[前漢.司馬相如傳]上金堤。[注]金隄,言水之堤塘,堅如金也。[賈誼.過秦論]金城千里。
*[康熙字典]:官名。[周禮.秋官]職金掌凡金、玉、錫、石、丹青之戒令。[魏志.王修傳]行司金中郎將。[唐書.百官志]更金部曰司金。[遼史.國語解]陰山采金置冶採煉,名山金司。[元史.世祖紀(jì)]置淮南淘金司。又[前漢.百官公卿表]更名執(zhí)金吾。[注]金吾,鳥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職主先導(dǎo),以御非常,故執(zhí)此鳥之象,因以名官。[古今注]金吾,棒也。以銅為之,黃金涂兩末,謂為金吾御史大夫。司隸校尉,亦得執(zhí)焉。
*[康熙字典]:[論語.摘輔象]風(fēng)后受金法。[注]金法,言能決理是非也。
*[康熙字典]:地名。[五音集韻]金州,周為附庸國,魏于安康縣置東梁州,后周改為金州。又[前漢.地理志]金城郡。[注]昭帝始元六年置。應(yīng)劭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臣瓚曰:稱金,取其堅也。[方與勝覽]楚威王置金陵邑,因其地有王氣,埋金鎮(zhèn)之,故名。
*[康熙字典]:山名。[廣輿記]在鎮(zhèn)江府城西北江中,唐裴頭陀于此開山得金,故名。又[述異記]黃金山,生交讓數(shù)。[又]南金山有師子獸。
*[康熙字典]:臺名。[白帖]燕昭王置千金于臺上,以延天下之士,故謂黃金臺。
*[康熙字典]:花名。[五代史.附錄]湯城淀池多異花。一曰旱金,大如掌。
*[康熙字典]:樹名。[洞冥記]影蛾池北有生金樹。破之皮間屑,如金而色青,亦名青金樹。
*[康熙字典]:草名。[周禮.春官.郁人註]郁金香草,宜以和鬯(chàng)。又[拾遺記]祖梁國獻(xiàn)蔓金苔。[正字通]百兩金,藥名。又[唐本草]牡丹,亦名百兩金。
*[康熙字典]:古天子號。[帝王世紀(jì)]少昊氏以金德王,故號金天氏。又國號。[金史.太祖紀(jì)]國有金水,源產(chǎn)金,故號大金。
*[康熙字典]:姓。[五音集韻]古天子,金天氏之后。又漢復(fù)姓。金留氏,出[姓苑]。
*[康熙字典]:書名。[前漢.蕭望之傳]金布令甲。[注]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庫金錢布帛之事,因以名篇令甲者其篇甲乙之次。[唐書.藝文志]海蟾子元英還金篇一卷。[宋史.藝文志]叢金訣一卷。
*[康熙字典]:神名。[前漢.郊祀志]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注]金形似馬,碧形似雞。
*[康熙字典]:闕門名。[前漢.公孫弘傳]待詔金馬門。[注]武帝時更名魯班門為金馬門。
*[康熙字典]:金精,珠名。見[博雅釋珠]。
*[康熙字典]:鐘名。[拾遺記]帝顓(zhuān)頊(xū)有浮金之鐘。
*[康熙字典]:星名。[酉陽雜俎(zǔ)]北斗第三星曰視金。[清異錄]高麗謂星曰屑金。
*[康熙字典]:金丹。[抱樸子.金丹卷]神人授之金丹仙經(jīng)。
*[康熙字典]:石名。[淮南子.地形訓(xùn)]黃澒(hòng)五百歲生黃金。[注]澒,水銀也。黃金,石名。
*[康熙字典]:[荀子.解蔽篇]金口閉舌。
*[康熙字典]:[易林]剛?cè)嵯鄠?,火爛銷金。
三、金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3.5《噬嗑卦》:噬干子得金(金屬)矢利艱貞吉。噬干肉得黃金(金屬)貞厲無咎。
*6.2《姤卦》:系于金(金屬)柅貞吉有攸往見兇贏豕孚蹢躅。
*6.4《鼎卦》:鼎黃耳金(金屬)鉉利貞。
*7.4《困卦》:來徐徐困于金(金屬)車吝有終。
*7.5《蒙卦》:勿用取女見金(富貴)夫不有躬無攸利。
九四爻中:矢(shǐ):
一、矢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矢的含義:
*[漢典]:本義:箭。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鏑(dí)括羽之形。
*[漢典]:以竹為箭,以木為矢。[釋名]矢又謂之箭。[說文]矢,弓弩(nǔ)矢也。[周禮.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法。[廣雅]矢,箭也。[易.系辭]剡(shàn)木為矢。[書.顧命]垂之竹矢。[戰(zhàn)國策.齊策]疾如錐矢。[禮記.少儀]侍投則擁矢。[詩.小雅.吉日]既挾我矢。[大戴禮記.投壺]矢以柘若棘。漢.賈誼[過秦論]秦?zé)o亡矢遺鏃(zú)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入于太畝,還矢先王。又如:飛矢;矢石(箭和礧(léi)石。古代守城的武器);矢人(造箭的工匠);矢如雨下(箭像雨一樣射來。極言其多);矢房(箭袋);矢書(戰(zhàn)爭中用箭射至敵方的文字);矢干(箭桿);矢鋒(箭的尖端);矢鏑(dí);矢鏃(zú)(箭頭);矢刃(箭和刀。泛指兵器)。
*[漢典]:古代投壺用的籌碼。[禮記.投壺]主人奉矢。又如:矢躍(謂投壺時籌從壺中跳了出來。亦泛指投壺活動)。
*[漢典]:幾何學(xué)名詞?;∠抑霃健G?戴震[句股割圜(yuán)記上]值弧與弦之半曰矢。
*[漢典]:通“屎”。人或動物排出的糞便。[左傳.文公十八年]殺而埋之馬矢之中。[莊子.人間世]以筐盛矢。[荀子.榮辱]是人也,所謂以孤父之戈钃(zhú)牛矢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頃之,三遺矢矣。毛澤東[送瘟神]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
*[漢典]:通“誓”。發(fā)誓。[爾雅.釋言]誓也。[書.盤庚]出矢言。[詩.衛(wèi)風(fēng)]永矢勿諼(xuān)。[詩.衛(wèi)風(fēng).考槃]永矢弗諼。[論語.雍也]夫子矢之曰……[漢.平輿令薛君碑]遺風(fēng)令歌,永矢不愃(xuān)。又如:矢孤介(誓守清高不隨世俗的品格);矢素志(立誓實現(xiàn)自己的夙愿);矢慎矢勤(立誓謹(jǐn)慎和勤勉);矢棋(棋藝高明的人);矢日(指著太陽發(fā)誓);矢心不二(立誓無二心);矢死(誓死);矢志不渝(立誓決不改變自己的志向);矢盟(立誓);矢誓(立誓;盟誓);矢忠。
*[漢典]:通“施”。施行。[詩.大雅.江漢]矢其文德,洽此四國。[左傳.隱公五年]書曰:公矢魚于棠。又如:矢謀(施行計謀)。
*[漢典]:陳述。[爾雅.釋詁]陳也。[書.大禹謨]皋陶矢厥(què)謨。[詩.大雅]無矢我陵。[傳]矢,陳也。[箋]猶當(dāng)也。[正義]矢實陳義,欲言威武之盛,敵不敢當(dāng),以其當(dāng)侵而陳,故言矢猶當(dāng)也。又如:矢心(陳示衷心)。
*[漢典]:陳列。[春秋.隱公五年]公矢魚于棠(táng)。
*[漢典]:直;正直,端正。[廣雅]矢,直也。[易.解卦]得黃矢貞吉。[詩.小雅.小東]其直如矢。潘岳[西征賦]捍矢言而不納。又如:矢節(jié)(正直守節(jié));矢夫(正直之臣);矢言(正直之言;直言,直說)。
*[康熙字典]:[說文]矢,弓弩(nǔ)矢也。從入,象鏑(dí)括羽之形。古者夷牟初作矢。[宋衷云]黃帝臣也。[荀子.解蔽篇]浮游作矢。[山海經(jīng)]少皡(hào)生般,始為弓矢。[爾雅.釋詁]矢,弛也。[疏]以弓釋弦曰弛。[釋名]指也,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揚子.方言]箭,自關(guān)而東謂之矢。[易.系辭]剡(shàn)木為矢。[書.顧命]垂之竹矢。[周禮.夏官]司弓矢,掌八矢之灋(fǎ)。枉矢,絜(jié)矢,利火射,用諸守城車戰(zhàn)。殺矢,鍭(hóu)矢,用諸近射田獵。矰(zēng)矢,茀(fú)矢,用諸弋(yì)射。恒矢,??矢,用諸散射。[史記.孔子世家]肅慎貢楛(hù)矢石砮(nǔ),長尺有咫(zhǐ)。
*[康熙字典]:嚆(hāo)矢,響箭也。[莊子.在宥(yòu)篇]焉知曾史之不為桀紂嚆史也。一作嗃矢。黃庭堅曰:安能為人作嗃矢。[注]射者必先以嗃矢定其遠(yuǎn)近也。
*[康熙字典]:[爾雅.釋詁]陳也。[虞書序]皋陶矢闕(què)謨。[春秋.隱五年]公矢魚于棠(táng)。[詩.大雅]無矢我陵。[傳]矢,陳也。[箋]猶當(dāng)也。[正義]矢實陳義,欲言威武之盛,敵不敢當(dāng),以其當(dāng)侵而陳,故言矢猶當(dāng)也。
*[康熙字典]:[爾雅.釋言]誓也。[書.盤庚]出矢言。[詩.衛(wèi)風(fēng)]永矢勿諼(xuān)。
*[康熙字典]:[博雅]正也。直也。[易.解卦]得黃矢貞吉。[詩.小雅]其直如矢。
*[康熙字典]:施也。[詩.大雅]矢其文德。
*[康熙字典]:投壷(hú)之籌曰矢。[禮.投壷]主人奉矢。
*[康熙字典]:星名。[史記.天官書]枉矢,類大流星,虵(shé)行而蒼黑,望之如有毛羽然。
*[康熙字典]:[釋名]齊魯謂光景為枉矢,言其光行若射矢之所至也。
*[康熙字典]:鉗矢,蓬矢,諸羌(qiāng)州名。見[唐書.地理志]。
*[康熙字典]:[廣韻]屎本作矢。[左傳.文十八年]埋之馬矢之中。[史記.廉頗傳]一飯三遺矢。
*[康熙字典]:復(fù)姓。[前漢.馬宮傳]本姓馬矢,宮仕學(xué),稱馬氏云。
三、矢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3.5《噬嗑卦》:噬干子得金矢(箭)利艱貞吉。
*7.7《解卦》:田獲三狐得黃矢(箭)貞吉。
*8.2《旅卦》:射雉一矢(箭)亡終以譽命。
上九爻中: 耳(ěr):
一、耳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耳的含義:
*[漢典]:本義:耳朵。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漢字部首之一。[說文]耳,主聽也。[管子.水地篇]腎發(fā)為耳。[淮南子.精神訓(xùn)]肝主耳。[白虎通.情性]耳者,腎之候。[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鬼谷子.權(quán)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易.說卦]坎為耳。明.劉基[苦齋記]忠言逆耳利于行。宋.蘇軾[石鐘山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又如:耳目官(指耳、目兩種器官);耳斡(wò)兒(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頭有尖頭);耳朵垂子(借指耳窩);耳根廂(耳邊);耳順(六十歲)。
*[漢典]:聽覺,聽力。如:耳識,耳性(記性);耳重(重聽。耳朵聽覺不靈敏)。
*[漢典]:耳狀的東西。如:索耳;吊耳;木耳;銀耳;虎耳草;耳杯(兩側(cè)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漢典]: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杜甫[秋雨嘆三首]禾頭生耳黍穗黑,農(nóng)夫田父無消息。
*[漢典]:位置在兩旁的如:耳門;耳房。
*[漢典]:聽到,聽說。如:耳食之學(xué)(傳聞中得到的浮淺知識);耳頑(聽不進(jìn)去);耳生(聽來生疏);耳決(猶耳聞)。
*[漢典]:附耳而語。如:耳言(猶耳語);耳報(暗中報告,私下傳言);耳提面命(當(dāng)面講,甚至揪著耳朵講。比喻教導(dǎo)得殷勤懇切)。
*[漢典]:通“佴(èr)”。退后,居次。[莊子.天運]人自為種而天下耳。
*[漢典]:表示限制,相當(dāng)于“而已”、“罷了”。唐.柳宗元[三戒]技止此耳。[聊齋志異.狼三則]止增笑耳。[論語.陽貨]子曰:“二三子!偃(yǎn)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盵史記]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三十里耳。
*[漢典]:表示肯定或語句的停頓與結(jié)束,如同“矣”,相當(dāng)于“了”、“啊”、“也”。[資治通鑒]田橫,齊之壯士耳。[史記]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漢典]: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而”。賈誼[治安策]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而忘家,公耳忘私。
*[康熙字典]:[說文]耳,主聽也。[易.說卦]坎為耳。[管子.水地篇]腎發(fā)為耳。[淮南子.精神訓(xùn)]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腎之 也。
*[康熙字典]:俗以涂巷語為信曰耳食。[史記.六國表]此與以耳食何異。[注]耳食,不能知味也。
*[康熙字典]: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記.封禪書]有雉(zhì)登鼎耳。[后漢.五行志]延熹(xī)中,京都幘(zé)顏短耳長。
*[康熙字典]:[韻會]助語辭。[論語]女得人焉耳乎。[禮.祭統(tǒng)]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康熙字典]:[正韻]語決辭。[史記.高祖紀(jì)]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康熙字典]:[詩.魯頌]六轡(pèi)耳耳。[傳]耳耳然至盛也。[朱注]耳耳,柔從也。
*[康熙字典]:爵名。[左傳.昭七年]燕人歸燕姬,賂以瑤(yáo)甕玉櫝(dú)斝(jiǎ)耳。[注]斝耳,玉爵。[疏]斝,爵名,以玉為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
*[康熙字典]:姓。[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康熙字典]:人名。老子名李耳。
*[康熙字典]:地名。[前漢.武帝紀(jì)]罷儋(dān)耳真番郡。[注]師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真番,本朝鮮地,皆武帝所置也。[后漢.明帝紀(jì)]西南哀牢,儋耳,僬(jiāo)僥(jiǎo)諸種,前后貢獻(xiàn)。[注]楊浮異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則鏤其頰皮,連耳匡分為數(shù)枝,狀如雞腸,累累下垂至肩。
*[康熙字典]:山名。[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疏]熊耳山,在弘農(nóng)盧氏縣東,伊水所出。[荊州記]順陽益陽二縣,東北有熊耳山,東西各一峰,如熊耳狀,因以為名。[齊語]踰(yú)大行與辟耳之溪。[注]辟耳,山名。[史記.封禪書]束馬懸車,上??耳之山。[注]??耳,山名在河南太陽。
*[康熙字典]:草名。[詩.周南]采采卷耳。[傳]卷耳,苓耳也。廣雅云:枲(xǐ)耳也。[疏]生子如婦人耳中珰(dāng),或謂之耳珰,幽州人謂之爵耳。[博雅]??耳,馬莧也。
*[康熙字典]:獸名。[博雅]李耳,虎也。又綠耳,周穆王駿馬名,俗作騄(lù)駬(ěr)。魏時西??獻(xiàn)千里馬,色白,兩耳黃,名黃耳。[山海經(jīng)]丹熏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háo)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注]即鼯(wú)鼠,飛生鳥也。[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黃耳。
*[康熙字典]:蟲名。[爾雅.釋蟲]螾(yǐn)??入耳。[疏]今蚰(yóu)蜒(yán),喜入耳者。[揚子.方言]蚰??,自關(guān)而東謂之螾??,或謂之入耳。
*[康熙字典]:曾孫之孫曰耳孫。[前漢.惠帝紀(jì)]內(nèi)外公孫耳孫。[注]應(yīng)劭曰:耳孫者,??孫之孫也。去曾高遠(yuǎn),但耳聞之。
*[康熙字典]:[前漢.惠帝紀(jì)]耳孫。[注]晉灼曰:耳孫,??孫曾孫也。師古曰:爾雅,仍孫從己而數(shù),是為八葉。與晉說相同。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又[諸侯王表]??孫之子耳孫。[注]耳音仍。
三、耳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3.5《噬嗑卦》:何校滅耳(耳朵)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