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張先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云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shù)楊花過無影。
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與賞月的詞。 上片通過一組春游嬉戲的鏡頭,生動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節(jié)的熱鬧場面。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边@里有吳地青年的龍舟競渡的場景,有游女成雙成對笑玩秋千的畫面。詞一開頭,不但寫出了人數(shù)之眾多,而且渲染了氣氛之熱烈。歡聲笑語,隱約可聞。著一“競”字既寫出了劃槳人的矯健和船行的輕疾,又可以想見夾岸助興的喧天鑼鼓和爭相觀看的男女老少?!胺贾奘按淠和鼩w,秀野踏青來不定?!边@里有芳洲采花、盡興忘歸的剪影,有秀野踏青,來往不絕的景象。以上四句,句句寫景,句句寫人,景中有人,人為景樂。這種濃墨重彩、翠曳紅搖的筆墨,平添了許多旖旎春光,洋溢著節(jié)日的歡樂氣息。 下片以工巧的畫筆,描繪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靜的景色。 “行云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庇闻⒑?,遠(yuǎn)山漸漸昏暗下來;音樂停止,花園顯得異常幽靜。前句中著一“暝”字,突出遠(yuǎn)山色彩的暗淡,襯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臨的情景。后句中著一“靜”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無人的氣氛。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shù)楊花過無影。”時已深夜,萬籟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時候,無數(shù)的柳絮飄浮空中,沒有留下一絲兒倩影。寫楊花在月下飄浮無影,既極言其小,更極言其輕。這里寫“無影”是虛,寫無聲是實。這種無影有靜的寫法,令人玩味。月色清明,兩句還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樂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暢。詞人雖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愛游春的熱鬧場面,又愛月夜的幽靜景色。他白晝,與鄉(xiāng)民同樂,是一種情趣;夜晚,獨(dú)坐中庭,欣賞春宵月色,又是一種情趣。 詞里表現(xiàn)作者喜愛白天游春的熱鬧場面,也欣賞夜深:人散后的幽靜景色。反映出作者生命的活力仍然很旺盛,生活興趣還是很高。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有生活情趣。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shù)楊花過無影”是傳誦的名句,后人認(rèn)為是在“三影”名句之上。 名家評論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說:“張子野吳興寒食詞‘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shù)楊花過無影’,余嘗嘆其工絕,世所傳‘三影’之上?!?/p> 張先(990一1078),字子野,湖州(今浙江湖州市)人。他登進(jìn)士第較柳永早四年,二人創(chuàng)作活動的時間大致相同。稍后的晁無咎說:“子野與耆卿齊名,而時以子野不及耆卿。然子野韻高,是耆卿所乏處。”前二句是從慢詞的角度談到張先的作品無論在組織結(jié)構(gòu)及語言運(yùn)用方面都遠(yuǎn)不及柳永,后面二句主要指張先小令以“韻高”受到文人的贊賞。晚年來往于杭州、吳興一帶,與蘇軾等人有交往。張先年齡雖長于晏殊、歐陽修,但仍然接受他們的影響,尤以晏歐一派的小令擅長。他善于鍛煉字句,喜歡寫一種朦朧的美,更以“影”字著名。蘇軾說:“子野詩筆老,歌詞妙乃其余事?!边@與柳永專攻慢詞又有不同。有《安陸集》一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