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被稱為“千古一帝”,實行“慎刑寬法”的清明政治。他在位期間,朝廷每處決一名重囚犯,他都要求“三覆五奏”,并把死刑的終審權收歸中央,以免出現(xiàn)冤假錯案。他還一再告誡大臣們說:“死者不可復生,用法務在寬簡。”
從貞觀六年(632年),他讓近400名死囚犯回家過年的創(chuàng)舉中,我們就可以領略到他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犯人的關懷。對犯人尚且如此,那么對開國功臣和社稷重臣更應當珍惜呵護,但李世民卻多次制造冤假錯案,讓一些有功之臣蒙受不白之冤,不少賢能之士遭受無妄之災。
盛彥師是一員武將,他剿滅李密、平定王世充,是難得的軍事奇才,但如果讓他當勸降的說客,那他可就是門外漢了。徐圓朗叛亂時,李世民有意選派盛彥師為安撫大使,目的是想借助他的威名讓徐圓朗束手就擒,達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效果。不料盛彥師話還沒說上兩句,就被徐圓朗活捉。
據《舊唐書·盛彥師傳》記載,盛彥師被俘后,面對徐圓朗的威逼利誘,始終大義凜然,表現(xiàn)出了對李世民的耿耿忠心。然而,“賊平,彥師竟以罪賜死”。盛彥師落入敵手,有辱使命,罪過不小,但李世民策略失準,用人不當,其罪更甚。李世民賜死盛彥師,與其說是為了發(fā)泄對盛彥師的不滿,倒不如說是為了推脫自身責任,掩蓋自身失誤。
如果說盛彥師被賜死,有其自身過錯的因素,那么李君羨的死就不可思議了。一句疑神疑鬼的讖語,一道無中生有的讒言,就輕松地讓久經沙場、戰(zhàn)功赫赫的李君羨斷送了性命。據《資治通鑒》記載,貞觀初年,一句“唐三世之后,則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讖語,引起了李世民的高度警惕和對大臣們的猜疑。
當他得知李君羨小名叫“五娘子”,其武連郡公、左武衛(wèi)將軍、玄武門守將等一系列封號官職中皆帶有“武”字,正好與“女主武王”暗合時,李君羨的霉運便接踵而至。他先是被皇帝“深惡之”,接著被調出京城,不久就被御史彈劾“與妖人交通謀不軌”,最后李世民連審都不審,就下詔“君羨坐誅,籍沒其家”。厄運來得如此迅速,如此連貫,恐怕李君羨至死也弄不清楚自己怎么得罪了李世民。
刑部尚書張亮被殺的罪名是“謀反”。因為其為官地相州被人傳言是“形勝之地,不出數(shù)年有王者起”,因為有人發(fā)現(xiàn)了“有弓長之君當別都”的圖讖,因為他私下里與幾個江湖術士談論了這些敏感話題,因為其老婆喜歡巫術進而干預政事對他產生了負面影響,所以這位農民出身的凌煙閣功臣成員,很快就被推上了“謀反”的風口浪尖?!爸\反”,是皇帝最不愿意聽到的字眼,不管是真是假,必欲除之而后快。
正當李世民為找不到過硬的證據而焦頭爛額的時候,他突然又聽到張亮私下里畜養(yǎng)500壯士為義子的事,總算是一個現(xiàn)成的把柄。于是,李世民就來了個主觀推斷,對侍臣曰:“亮有義兒五百,畜養(yǎng)此輩,將何為也?正欲反耳?!庇谑?,這位當年輔佐李世民爭奪帝位的死黨,這位剛剛從高麗戰(zhàn)場返回長安的滄海道行軍大總管,這位臨死前還在苦苦哀求寬大處理的刑部尚書,被“下詔處斬,籍沒其家”。
能夠得到李世民高度評價的人不多,除了“鏡子”魏征,就應該是“性最堅貞”的劉洎了。因為劉洎忠于職守,敢于直諫,有能力,有忠心,所以李世民在遠征高句麗時,才把輔佐太子監(jiān)國的重任放心地交給他。貞觀十九年,遠征高句麗歸來的唐太宗,聽信了褚遂良讒言,在沒有充分調查研究的情況上,草率地把劉洎給殺了。據《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出征高句麗時得了“癰疽”,劉洎聽到消息后,憂心忡忡,曾和同僚們說了八個字:“疾勢如此,圣躬可憂!”這本是一句憂國憂君的肺腑之言,但被進讒者傳到唐太宗的耳朵里,卻完全變了味:“(劉)洎言國家事不足憂,但當輔幼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異志者誅之,自定矣?!睂m廷中最敏感的字眼除了“謀反”,就是“傳位”了。
進讒者十分了解李世民的“心病”,在接班人問題上大肆進讒,皇帝因此才會失去理智,龍顏震怒。唐太宗二話不說,即刻下詔:“(劉)洎與人竊議,窺窬萬一,謀執(zhí)朝衡,自處伊、霍,猜忌大臣,皆欲夷戮,宜賜自盡?!?
唐太宗李世民一面倡導“寬大安撫”,實行開明統(tǒng)治,體現(xiàn)人文關懷;一面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猜忌心理,對大臣動輒問罪,輕則貶黜,重則殺戮。李世民是一位賢明的皇帝,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看來,沒有什么能比政局穩(wěn)定更為重要。平庸之人犯了錯誤,他可以不予追究,一笑而過,但位高權重的臣屬尤其是功臣,哪怕有一點點捕風捉影的風吹草動,只要有可能威脅到自身利益和皇家利益,他都會興師動眾,殺氣騰騰。
尤其是到了貞觀中后期,隨著“隋亡為戒”歷史教訓的逐漸淡忘,隨著驕傲自滿情緒的不斷滋長,封建帝王的專制本能越來越多地在李世民身上體現(xiàn)出來。難怪岑文本被唐太宗任命為中書令后,不僅高興不起來,反而面露憂色。母親問他為什么,他說:“非勛非舊,濫荷寵榮,位高責重,所以憂懼?!庇H朋好友前來道賀,他正色道:“今受吊,不受賀也?!绷攘葦?shù)語道出了他對“伴君如伴虎”這句至理名言的深刻認識。
將突厥帝國毀滅的人竟是李世民的岳父!
受氣候和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中國北方一直是游牧民族的活躍地。540年突厥第一次出現(xiàn)在中國史官的記載中,它僅僅用了20年的時間,就占領了整個漠北地區(qū),控制著從大興安嶺到咸海之間廣闊的土地,北周、北齊等政權紛紛向其納貢、和親。
581年隋朝建立后,被迫在北部邊疆修筑長城,布置重兵,以防止突厥入侵。然而在583年突厥帝國如日中天時,龐大的帝國卻轟然倒塌,分崩離析,突厥正式分裂為東、西突厥,并引發(fā)內戰(zhàn)。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將突厥帝國毀滅的人竟然是后來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岳父。
相比之下人們更為熟悉的是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他的妻兄長孫無忌,對于他的這位岳父大人似乎沒什么印象。其實這是因為他的這位岳父早在隋朝滅亡前就故去了,但這個人確是一位非常值得一提的人物它不僅搞垮了突厥,成語“一箭雙雕”也源自于他。
李世民的岳父名叫長孫晟,字季晟,551年出生,河南洛陽人。長孫家族來源于北魏的拓拔鮮卑,一直是南北朝時期的名門望族,父子兄弟均擔任顯官要職。長孫晟“性通敏,略涉書記,善彈工射,矯捷過人”。當時北周的尚武,閑來無事的貴族子弟們經常在一起比試騎射,當時的那些人都不是長孫晟的對手。
568年18歲的長孫晟擔任司衛(wèi)上士。起初長孫晟在朝野中沒什么名氣,別人也不了解他的才能,唯有楊堅第一次見到他后,就深贊其異才,拉著長孫晟的手,對旁人說:“長孫郎武藝逸群,適與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將,非此子邪?”
580年突厥可汗攝圖(沙缽略可汗)向北周求婚,北周宣帝將宗室之女嫁給他。當時北周與突厥為彰顯自身國力,便挑選一些驍勇之士充當使者。因此這次長孫晟作任命為副使,護送送千金公主至突厥可汗牙帳。北周曾先后派數(shù)十名使者前往,但突厥可汗攝圖多輕視不禮,卻唯獨喜愛長孫晟,并經常與他游獵,以至于長孫晟留住其處長達一年之久。
一次兩人出獵,見到兩只雕爭奪一塊肉,攝圖給了長孫晟兩支箭,并說:“請射取之?!遍L孫晟彎弓搭箭,馳馬而奔,見雙雕相攫,于是瞄準目標,發(fā)一箭而貫射雙雕。因此后世有了“一箭雙雕”的成語。攝圖因此更是對長孫晟刮目相看,讓突厥的貴族子弟和他親近結交,向他學習射箭。游牧民族子弟要向一個中原人學射箭,這真的不多見!
此時可汗的弟弟處羅侯,與兄長關系不好,于是暗中派人與長孫晟結盟。而長孫晟也趁著在突厥游獵之機,察看突厥山川形勢及部眾強弱。當長孫晟結束突厥之行時,對他有知遇之恩的楊堅即將坐上皇位,于是他便將突厥的情況詳細地告訴了楊堅,楊堅聞后大喜,將他升為奉車都尉。
581年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后,突厥可汗攝圖非常不滿,“我周家親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復何面目見可賀敦(突厥人對妻子稱呼)乎?”遂借口為其妻北周千金公主的宗室復仇,進兵攻陷臨渝鎮(zhèn),并約同各部落準備大舉攻隋。隋文帝聞之大驚,急忙下令在北方修筑長城,派遣重兵防守。
“突厥通”長孫晟深知突厥各部首領各統(tǒng)強兵、分居四面,內懷猜忌、外示和同,他認為對付突厥難以力征,易可離間,便向隋文帝上書獻策,“今宜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通使玷厥,說合阿波,則攝圖回兵,自防右地。又引處羅,遣連奚,則攝圖分眾,還備左方。首尾猜嫌,腹心離阻,十數(shù)年后,承釁討之,必可一舉而空其國矣。”
隋文帝覽奏大喜,召見長孫晟商議。長孫晟“口陳形勢,手畫山川,寫其虛實”,隋文帝深為贊嘆,全部采納,派遣使者拉攏玷厥(達頭可汗)。玷厥使者到隋后,令居于攝圖使者之上,果然攝圖與玷厥開始相互猜忌。同時授予長孫晟車騎將軍,命他帶著金錢,結好契丹、奚等部族,并在處羅侯處,廣布心腹,誘其內附。
582年突厥可汗攝圖率領各部40萬騎兵自蘭州攻入,一路上打敗隋軍,進至周盤(今甘肅慶陽境內)。攝圖意欲南下,玷厥不從,率領所部撤退。長孫晟又讓攝圖的侄子染干告訴沙缽略:“鐵勒等反,欲襲其牙?!睌z圖恐老營有失,于是撤兵出塞。此戰(zhàn)若無長孫晟的謀劃,立國尚淺的隋朝很可能會損失慘重。
583年隋文帝派竇榮定為帥,統(tǒng)帥3萬人與突厥阿波部在涼州一帶交戰(zhàn),阿波軍屢戰(zhàn)屢敗。在軍中任偏將的長孫晟趁機建議利用阿波與攝圖的矛盾,再用反間計。于是當阿波使者到來時,長孫晟對他說:“今達頭與隋連和,而攝圖不能制。可汗何不依附天子,連結達頭,相合為強,此萬全之計。豈若喪兵負罪,歸就攝圖,受其戮辱邪?” 阿波可汗接受長孫晟的建議,留在塞上,派人隨長孫晟入朝。
攝圖得知阿波使者入朝后,非常憤怒,率軍一舉攻破阿波的老營,“盡獲其眾而殺其母”。走投無路的阿波投靠西邊的玷厥,“乞師十余萬,東擊攝圖”,至此突厥正式分裂為東突厥(攝圖)、西突厥(玷厥)兩部。雙方不斷交戰(zhàn),攝圖屢敗,于是被迫向隋朝入貢。他的妻子北周公主也申請改姓楊,認楊堅為父。
584年隋文帝派遣虞慶則、長孫晟出使攝圖,“賜公主姓為楊氏,改封大義公主”。攝圖奉詔時不肯下拜,長孫晟上前說道:“可賀敦為帝女,則可汗是大隋女婿,奈何無禮,不敬婦公乎?”聽了這話,攝圖笑著對手下說:“須拜婦公,我從之耳?!狈娇舷掳?。從此北部邊患基本消除,隋朝可以南下滅陳。
585年攝圖病死,其子雍閭繼任為可汗。592年流民楊欽逃到突厥,煽動雍閭以及大義公主反隋,于是突厥不再入貢。此后長孫晟出使突厥,公主言辭不遜,便發(fā)覺此事?;鼐┖螅L孫晟將此事俱奏。隋文帝再次派他出使突厥,向索要雍閭楊欽。雍閭謊稱無有此人,長孫晟收買可汗手下,趁夜將其抓獲,并帶到雍閭面前質問。最終雍閭理屈,將公主殺死,遣使入貢。
此后在長孫晟的建議下,隋文帝拒絕了雍閭的請婚,而是與處羅侯之子染干和親。并將在突厥內戰(zhàn)中失敗的染干封為啟民可汗,予以妥善安置,成為隋朝的屏障。599年雍閭被殺,部眾大亂,長孫晟建議讓啟民可汗派人招撫,引起了西突厥可汗的不滿,雙方爆發(fā)戰(zhàn)爭,長孫晟擔任行軍總管跟隨楊廣出兵。
兩軍對持,長孫晟建議“突厥飲泉,易可行毒?!庇谑敲嗽谒邢露?,結果西突厥人畜傷亡慘重,并認為“天雨惡水,其亡我乎?”,紛紛逃竄,長孫晟率軍追擊,“斬首千馀級,俘百馀口,六畜數(shù)千頭”楊廣大喜,設宴慶祝,席間有一個突厥降將在列,他說突厥人非常害怕長孫晟,“聞其弓聲,謂為霹靂,見其走馬,稱為閃電”。
601年長孫晟上疏“臣夜登城樓,望見磧北有赤氣,長百余里,皆如雨足,下垂被地。謹驗兵書,此名灑血,其下之國必且破亡。欲滅突厥,宜在今日?!庇谑撬逦牡叟汕矖钏?、長孫晟率兵,護送啟民可汗北歸。經過幾場戰(zhàn)爭,突厥部眾紛紛向啟民可汗歸降,身受重傷的玷厥率殘部逃亡吐谷渾。順便說一下,同年長孫晟的小女兒出生,她就是后來的長孫皇后
604年當長孫晟回到京城時,正趕上隋文帝病死。楊廣秘不發(fā)喪,并任命長孫晟為內衙宿衛(wèi),知門禁事、左領軍將軍等職。此后長孫晟又奉命領兵參與平定漢王楊諒的叛亂,因功被封為武衛(wèi)將軍。
607年隋煬帝準備北巡塞外,陳兵耀武,怕啟民可汗誤會,就派遣長孫晟前去宣喻。啟民可汗染干了解后,率領契丹、奚等十幾個部族的酋長齊來迎接隋煬帝。長孫晟見到招待隋煬帝的牙帳內雜草叢生,想讓啟民可汗親自剪除,借此向各部族宣示天子的威嚴。便指著帳內的草,言道:“此根大香”。啟民可汗聞后說:“殊不香也?!?
長孫晟說:“天子行幸所在,諸侯躬親灑掃,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蕪穢,謂是留香草耳!”啟民可汗這才明白,趕緊說:“奴罪過。奴之骨肉,皆天子賜也,得效筋力,豈敢有辭?”。于是拔出佩刀,親自除草,其余各部族長見后,爭相剪草。此外啟民可汗還舉國開御道,西起榆林,東達于薊,長3000里,寬百步。隋煬帝聽聞后,對長孫晟的大加贊賞,加封其為右驍衛(wèi)將軍。
609年這位讓突厥視如雷霆的長孫晟病死,時年58歲。同年誠心歸順隋朝的啟民可汗也離世,隋朝與突厥的關系開始變得非常微妙。615年8月,隋煬帝出塞北巡,于雁門為突厥始畢可汗所圍,隋煬帝慨嘆道:“向使長孫晟在,不令突厥至此”
長孫晟一生共有五子一女,分別為長孫無乃、長孫無傲、長孫無憲、長孫無忌、長孫無逸以及長孫皇后。特別是長孫無忌、長孫皇后,他們在隋末唐初的歷史上影響頗深。而他們的父親,曾經一箭射雙雕、用計謀搞垮突厥的長孫晟,卻淹沒在隋朝短暫的歷史塵埃當中。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長孫晟雖然一生從未指揮過大規(guī)模作戰(zhàn),但他憑借自己的出眾的謀略,將偌大的突厥帝國為分化瓦解,這不正是戰(zhàn)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