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硯 周有光 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中,發(fā)現(xiàn)石硯和研石各一件,為戰(zhàn)國晚期之物,硯臺和研石均有使用痕跡。這是今天能見到的最古的硯臺。同年在湖北江陵鳳凰山漢墓中出土石硯和研石,是西漢前期文帝時的陪葬物,從磨光程度可知曾長期使用,并留有墨跡。 西漢中期,制硯成為石雕工藝。洛陽博物館的一方西漢石硯,邊緣刻有鳥獸圖案。安徽博物館的一方東漢石硯,蓋上還有鏤空的雙螭紋。這些漢硯都是圓形,且有三足。唐代以前,只有矮桌子,寫字時候,席地跪坐,硯臺放在地上,有腳避免貼地,三足最穩(wěn)。唐末五代出現(xiàn)高腳桌子,人坐在椅子上,伏案寫字,硯臺放在桌子上,有腳的太高,改用扁平硯臺。 唐人發(fā)現(xiàn)端石、歙石、洮河石等制硯材料。唐李賀《青花紫硯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宋代硯工利用石上星眼紋色設(shè)計巧妙造型,硯雕工藝大為提高。 元代硯臺,有一方出土于北京(元大都),稱為「石暖硯」。硯臺上面有兩個墨堂,下面鑿成空膛,膛內(nèi)燃火加熱,冬天防止墨水凍結(jié)。清代用金屬或瓷料制成暖硯,內(nèi)中可以燃燒炭火。乾隆時內(nèi)廷設(shè)立作坊,精心制造。安徽、廣東、江蘇、浙江等省也發(fā)展制硯中心。 「端硯、歙硯、洮硯、魯硯」,稱為四大名硯。 (一)「端硯」 出于廣東肇慶(高要),隋唐屬于端州。宋無名氏《端溪硯譜》云:「肇慶府東三十三里,有山曰斧柯,在大江之南,蓋羚羊峽之對山也;斧柯山峻峙壁立,下際潮水,至江之湄,登山行三四里即為硯巖?!苟耸撬蓭r中的輝綠凝炭巖,地質(zhì)年代屬于泥盆紀(jì),距今有六億年,柔潤細(xì)膩,以紫色者為最佳,發(fā)墨快、不損毫、不易干、不易凍,石中含有硫磷成分,蟲蟻不蛀書寫的墨跡。 唐代采石在「龍巖」,晚唐列為貢品,又稱「皇巖」。宋代開采上中下三巖,以「下巖」石為最佳?!都埞P墨硯箋》云:「下巖天生子石,溫潤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無聲,水不耗,發(fā)墨而不壞筆者,為世之珍。」明代開采「水巖」,有大西、小西、正、東等四洞,大西最佳。名品有火捺、天青、青花、蕉葉白、魚腦凍、冰紋等。 端石有「石眼」,是蟲體的化石,像動物的眼睛,四周暈成青、綠、黃三色,映襯在深紫色的硯石上,晶瑩可愛,有鴝鵒眼、貓兒眼、丹鳳眼、綠豆眼等。存世有一方「端石百一硯」,北宋時造,底部鏤雕 101個長短參差的小石柱,柱端都有一個淡黃色的石眼。 開采硯石,極為困難。宋蘇軾《硯銘》云:「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錘,以出斯珍?!惯@是當(dāng)時開采勞動的寫真。 宋末詩人謝枋得意外得一端硯,是岳飛寶物,后來贈送給文天祥;文天祥作硯銘曰:「硯雖非鐵磨難穿,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弗失道自全?!乖里w抗金而死,文天祥抗元而死,謝枋得不肯仕元絕食而死,三位民族英雄同用一硯,千古佳話。這英雄硯不知現(xiàn)在何處? (二)「歙硯」 主要產(chǎn)于江西婺源之歙溪,又稱「婺源硯」。歙州所轄歙縣、祁門、休寧、婺源等地(前三地現(xiàn)屬安徽)都有出產(chǎn),以龍尾山的石質(zhì)最佳,又稱「龍尾硯」。歙石屬于水成巖的黏板巖,地質(zhì)時期為震旦紀(jì),距今十億年,石質(zhì)堅潤,色澤一般為黝黑,略帶青碧。 北宋唐積《歙州硯譜》云:「婺源硯在唐開元中,因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里,見迭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之歸,琢制成硯,溫潤大過端溪,由是天下始傳?!姑酚校糊埼?、羅紋、金星、眉子等。 歙硯常見金星,是硫化鐵的點滴物,大的似豆,小的似魚籽。金星硬度大、容易銼墨,損傷毫毛,本來不宜制硯,但是由于美觀,仍受贊譽。上品的把金星分布在硯臺背面,而硯臺的正面和四周避開金星。 宋黃廷堅奉命采硯,作《硯山行》:「不輕不燥稟天然,重實溫潤如君子;日輝燦燦飛金星,碧云色奪端州紫;遂令天下文章翁,走吏迢迢來澗底?!惯@可說是古代知識分子的「下放勞動」。元代坑洞崩塌,停止采石達(dá)五百年,直到清乾隆時才再次開采。 (三)「洮硯」 又稱洮石硯、洮河硯,產(chǎn)于甘肅洮州(今臨潭縣)。宋趙希鵠《洞天清錄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lán),潤如玉,發(fā)墨不減端溪下巖,然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四)「魯硯」 山東所產(chǎn)石硯,統(tǒng)稱「魯硯」。名品甚多,例如:紅絲石、淄石、金星石等。其中「紅絲石硯」最負(fù)盛名。「淄石硯」產(chǎn)于博山、虞望山等地,有韞玉、金星、青金、墨玉等品,色澤繽紛,沉透如玉。「金星石硯」產(chǎn)于臨沂箕山洞,含有硫化鐵細(xì)晶,閃光如金星;臨沂古屬瑯琊郡,為東晉王羲之古鄉(xiāng),故又名「羲之石」。 宋代列「端硯、歙硯、洮河硯、紅絲石硯」為四大名硯。后來紅絲石硯停采,一度以「澄泥硯」為四大名硯之一。澄泥硯是從「磚瓦硯」發(fā)展起來的。魏晉用秦漢磚瓦制硯。東漢末年造的銅雀臺所用磚瓦,質(zhì)地緊密,適合制硯。據(jù)說銅雀臺磚瓦,先將泥土澄濾,加入胡桃油拌和,所以堅實,可以儲水?dāng)?shù)日而不干。宋蘇易簡《文房四譜》云:「古瓦硯出相州魏銅雀臺,里人掘土,往往得之,儲水?dāng)?shù)日不滲?!?/p> 在磚瓦硯的基礎(chǔ)上,改進(jìn)澄濾和烘燒技術(shù),成為澄泥硯。辦法是:泥土放在絹袋中,在水盆內(nèi)搖動,細(xì)泥滲出袋外,沉于盆底,去水得泥,加入鉛丹,制成硯形,經(jīng)過「曬、燒、蒸」等十多道工序,最后成形。優(yōu)點是「含津益墨」,發(fā)墨快、不易干。 唐代沒有「澄泥硯」的名稱,稱為「陶硯」。韓愈《瘞硯文》:「土乎成質(zhì),陶乎成器。」銅雀臺在古代的鄴城(河北臨漳),這一帶成為澄泥硯的最初產(chǎn)地。唐朝的澄泥硯以虢州(河南靈寶)的為佳。宋代澄泥硯生產(chǎn)擴大,除虢州、相州(河北成安、河南湯陰)外,山西絳縣、山東柘溝鎮(zhèn)、河北滹沱河,均有生產(chǎn)。明朝以后,更加精致,分珠紫、黃綠等目。從天然材料到人工材料,是制硯工藝的進(jìn)步。后來開采的天然硯石,類似澄泥的也叫「澄泥硯」,有鱔魚黃、蟹殼青、綠頭砂、玫瑰紫、豆瓣砂等。 「四大名硯」之外,還有名硯多種,例如: 1.「菊花石硯」: 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得獎,產(chǎn)于湖南瀏陽,是古代軟件動物的化石,有深灰、蟹青、蟹黃等顏色,上面有白色菊花紋。 2.「金星硯」:產(chǎn)于江西星子縣駝嶺山,剛而不脆,溫潤瑩潔,易發(fā)墨、不傷筆,呵氣即輕凝霧珠,耐寒、耐溫、保潮。宋人米芾、朱熹等盛贊金星硯,宋徽宗稱它為「硯中之魁」。 3.「嘉峪石硯」:產(chǎn)于甘肅嘉峪關(guān)黑山峽?!豆碗s抄》載:「嘉峪山,石可做硯,色青紫,與崆峒、栗亭硯相仿。」 4.「松花石硯」:清乾隆弘歷《盛京土產(chǎn)雜詠》序稱:「混同江(遼寧)產(chǎn)松花玉,可作硯材」,大都為清室帝王御用。 5.「鳳周咮硯」:宋代名硯,產(chǎn)于福建建州北苑鳳凰山。 6.「嘉陵峽硯」:產(chǎn)于四川合川嘉陵江鼻峽峽口。 7.「賀蘭硯」:產(chǎn)于寧夏賀蘭山,硯石采自筆架山小石子。 傅元《硯賦》:「木貴其能軟,石美其潤堅」,可見曾有木硯。石硯、瓦硯、陶硯、木硯之外,還有玉硯、水晶硯、瓷硯、銅硯、銀硯、鐵硯、竹硯、紙硯、漆硯等。其中,漆硯較為特殊,西晉已有,用生漆調(diào)和金剛沙制成,容易發(fā)墨,不損筆毛,重量輕,便于攜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