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和喇家遺址發(fā)現(xiàn)齊家文化陶窯和集中分布房址
發(fā)掘區(qū)主要位于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3、4號保護棚及遺址展示館規(guī)劃建設范圍內,發(fā)掘面積近3600平方米。2、3、4號保護棚內的文化遺存較為集中,遺址展示館區(qū)域所見遺存甚少。經初步整理分析,發(fā)現(xiàn)有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和漢唐至明清時期遺存,齊家文化遺存最為豐富。 馬家窯文化遺存主要分布于3號保護棚,僅有3個灰坑。這3個灰坑呈三角狀分布,形制均比較規(guī)整,坑口形狀為圓形或近圓形,其中2個灰坑的剖面為袋形平底,另一個為直壁平底。出土的馬家窯文化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陶器中可辨器型有彩陶壺、彩陶盆、彩陶缽、彩陶罐、小口平底瓶、侈口罐、雙耳罐等,其中復原的一件彩陶壺制作尤為精美。石器有石刀和石斧各1件。骨器均為骨錐。 齊家文化遺跡現(xiàn)象較為豐富,包括房址20座、疑似房址3座、灰坑近百個、墓葬2座、灰溝6條、陶窯1座。另外還發(fā)現(xiàn)了古地震留下的多處裂縫及漏斗狀噴砂遺跡。房址殘存平面形狀有圓角長方形、圓形、橢圓形等。房址一般由居室、門道、門前場地構成。居室內往往發(fā)現(xiàn)有灶址,部分居室內見有壁爐、器座坑、窖穴等。少數(shù)房址的居住面局部抹有白灰,個別居室的墻壁表面較為平滑,表明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應進行過加工。居室面積普遍不大,多不足10平方米,大者亦未超出20平方米。門道朝向不一。在4號保護棚內發(fā)現(xiàn)的F47、F52和F56三座房址共用一處門前場地。房址內均出土有遺物,部分房址內的遺物頗為豐富。值得一提的是,F(xiàn)52居室內窖穴(H194)中出土了包括5件卜骨在內的多件器物。灰坑數(shù)量較多,型制多樣,深淺不一,按照殘存平面形狀可分為圓形、橢圓形、圓角長方形、圓角方形、不規(guī)則形等。個別灰坑底部施有白灰面,可能為窖穴。少量灰坑內出土大量石器,特別是灰坑H192的底部擺放有十多件盤狀器,尤為引人注目?;铱親152底部出土一具未成年人遺骸,較為特別。齊家文化墓葬均發(fā)現(xiàn)于4號保護棚內,皆為圓角長方形的土坑豎穴墓。由于受古地震影響,墓穴四壁破壞嚴重,而且人骨保存較差,其中一座墓葬僅殘存極小一段骨骼,另一墓葬也僅殘存部分脊椎骨、盆骨和肢骨,據(jù)后者殘存人骨分析,應為單人直肢葬。這兩座墓葬均隨葬玉料,未見其他遺物?;覝系男螤畈簧跻?guī)整,其內堆積多為古地震時的噴砂,而且部分灰溝的底部見有地裂縫,推測部分灰溝的成因可能與古地震有著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齊家文化的陶窯也是重要的收獲,為豎穴式窯址,由窯室、窯床、火眼、火塘、操作區(qū)組成。窯室頂部已被破壞,殘存平面為多邊形,兩邊相交處見有火眼,火眼殘存4個,窯床多坍塌于火塘內。操作區(qū)自火塘向東呈開放式,底面向外略高,呈斜坡狀,東側被一齊家文化灰坑打破。 此次發(fā)掘的齊家文化遺物種類繁多,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青銅器、骨器、角器、牙器等標本近千件。陶器有高領雙耳罐、雙大耳罐、侈口罐、單耳罐、雙耳罐、帶流罐、盉、豆、尊、盆、斂口甕、半罐形器、碗、缽、盅、單耳杯、器蓋、紡輪、圓陶餅等。石器數(shù)量最多,打制石器所占比重明顯多于磨制石器。石器種類有刀、斧、錛、鑿、盤狀器、砍砸器、刮削器、石錘、礪石、權杖頭、鏃、紡輪、石球等。其中F45內出土的一件長約30厘米的帶柄石刀較為特別,盤狀器上普遍存在的圓窩和月牙形溝槽,可能具有某種特殊含義。玉器數(shù)量較少,有刀、璧、玉料等??纱_定屬于齊家文化的青銅器僅在F45的居住面發(fā)現(xiàn)1件,且銹蝕嚴重,具體器型已難以辨認。骨、角、牙器發(fā)現(xiàn)不多,出土有卜骨、骨錐、骨鏃、骨鑿、角梳、牙飾等。其中5件卜骨極為珍貴,六齒角梳尤為精致。 漢唐至明清時期遺存較少,主要見于4號保護棚內。這一時期的遺跡在喇家遺址也是首次發(fā)現(xiàn),包括灰坑4個、灰溝1條、墓葬2座。這一時期的遺物發(fā)現(xiàn)極少,器類有青銅器、鐵器、陶器、石器等。 本次發(fā)掘揭露出喇家遺址第一座陶窯,為研究齊家文化陶器燒造技術增添了重要資料。帶柱洞的地面式或半地穴式房址和三座房址共用一處門前場地的現(xiàn)象均為喇家遺址首次發(fā)現(xiàn),在豐富了關于喇家遺址房址結構認識的同時,大面積集中分布的房址更為探索齊家文化的聚落形態(tài)及社會結構提供了難得的線索。在4號保護棚內新揭露的兩座墓葬,皆隨葬多件齊家文化玉料,如何認識這些葬于居址內的墓主人身份以及喇家遺址的喪葬習俗是今后需要探討的新課題。房址窖穴中出土的多件灼痕排列有序的卜骨,對了解齊家文化先民的宗教活動及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馬家窯文化和漢唐至明清時期遺存數(shù)量較少,但是這些遺存的發(fā)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和延伸了喇家遺址的文化內涵,豐富了既有的認識。多處古地震裂縫及噴砂遺存增加了學界對齊家文化遺跡曾經遭受的破壞和遺址最終廢棄過程的認識,也更突顯了這處史前災變遺址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來源:中國文物信息網(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任曉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