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古代文人畫派的作品,閑來也常常臨摹。為此生活中也偏愛留意帶有文人色彩的樹樁。2013年暮春,從單位(東營市園林局)要得幾棵綠化用的山松。 圖1已是主干截取側枝帶干養(yǎng)護一年后的樹相。直觀圖1根爪四岐分布,細瘦欣長的樹干,出枝位置較高。 樹冠較小,自然舒朗。已初具文人樹的那種清高、孤瘦、高聳、灑脫的精髓神韻 圖2、圖3是初次清理盤扎雕琢的樹相。整體感覺顯得教條、呆板、單一、沒韻律、且無精打采,缺乏文人格調。 圖4,要想提高樹格,必須做到其樹形簡介、枝法以少勝多,外形突出樹的自然風韻,內在流露出文人的思想情趣。所以體現(xiàn)風格就必須清新、高聳、灑脫、出塵、無為,講究禪心悟性。達到“增一枝則繁,少一枝則簡”的境界。因此重新立意構圖,發(fā)掘樁材的個性之美......上鋁線、破干、拿彎后旋轉90度,調整樹冠,把小枝調整為泄枝。 很多盆景在創(chuàng)作時是不可能一次整形到位,需要分時間、分批次的慢慢調整。這個長期生長變換的特征,還貫穿整個藝術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不管樹相將來是黛色涔天三千尺,還是古峰折柯盡染霜,枝干中總能折射出或堅韌或遒勁或頑強的人文精神。 由此可見立意不同,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就不盡相同。首先一點要善于發(fā)現(xiàn)原樁精華并充分利用,然后確定作品的創(chuàng)作主題,運用枝法、技藝、匠意為主題服務。作為一個盆景創(chuàng)作者來說,如何做到善于發(fā)現(xiàn)樁材,包括干身的曲度、根的走向、伴嫁拖的位置、角度、結頂?shù)姆轿?,重心?/span>等?如何做到隨心所欲、應物象形,隨類賦彩?這不僅考量我們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更是值得我們去借鑒、思考、商榷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