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宗教將會消失而上帝將會永存

【摘要】「宗教將會消失,而上帝將會永存?!乖谟旯姸嗟拿苏Z錄中,這句宣言令人印象深刻。
雨果在兩部作品中創(chuàng)作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教士形象,一是《巴黎圣母院》中道貌岸然、內(nèi)心邪惡的孚羅洛教士;一是《悲慘世界》中救贖了冉阿尚靈魂的圣徒米里哀主教。究竟作者的信仰為何?雨果有明確答覆——「宗教將會消失,而上帝將會永存。」
集19世紀法國大文豪、世界文壇巨匠、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領袖、浪漫主義作家代表人物等等諸多頭銜于一身者,非維克多.雨果莫屬。
1802年,維克多.雨果(法語:Victor,Marie Hugo)出生于法國東部貝桑松的一個軍官家庭,卒于1885年。他既是詩人,又是小說家、劇作家、文學評論家和畫家。在雨果一生超過60年的文學生涯中,創(chuàng)作了79卷文學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其中《巴黎圣母院》、《笑面人》、《海上勞工》、《悲慘世界》、《九三年》被列為其代表作品。
雨果的作品,用詞巧妙、優(yōu)雅,情節(jié)生動曲折,表現(xiàn)情感強烈。鑒于雨果關(guān)于對比美學的見解,他的作品中每每可以看到這種理念的實踐。如《巴黎圣母院》中敲鐘怪人卡西莫多的極丑與吉普賽少女愛絲梅拉達的極美對比、卡西莫多本身丑陋的外表與善良的內(nèi)心對比。
在雨果的小說中,結(jié)合了現(xiàn)實與浪漫主義,所創(chuàng)作出的人物,個個性格鮮明,甚至是夸張的。雨果通過描述各類典型人物,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人生百態(tài),再運用他豐富的想像力,為這些人物構(gòu)思出各種曲折離奇甚至是非凡的人生經(jīng)歷,從而繪制出一卷卷磅礡、宏偉、充滿激情的「畫卷」。
維克多.雨果,不僅是眾所周知的文學家,從他留下的21卷哲理論著中,我們得知,他還是一位思想家。在他的小說作品中,也常常加入作者的獨特觀點,甚至有時加入脫離了情節(jié)的描述。后世一些評論有時會認為這樣的敘述方式,顯得作品有些冗長、拖沓。其實,這正是雨果不同于普通作家的地方。
深刻的思想,創(chuàng)造深刻的作品。一部《悲慘世界》,讓雨果構(gòu)思了40年,到晚年才完成,由此足見其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嚴謹性。
在后世人眼中,《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被稱為描寫宗教、社會、自然的三部曲。這三部經(jīng)典作品,反映了作者在許多社會人文層面的思想觀念。
信仰神、信仰上帝但不承認宗教
「宗教將會消失,而上帝將會永存。」在雨果眾多的名人語錄中,這句宣言令人印象深刻。
去世前兩年,維克多.雨果修改了他的遺囑,添加了如下詞句:「我送給窮人們五萬法郎,我希望能用他們的柩車把我送往墓地。我拒絕任何教堂為我做禱告,我請求所有的靈魂為我祈禱。我相信上帝。」
宗教與信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人們總是習慣混淆。 
1959年,法蘭西銀行為了紀念雨果,將其頭像印刷5法郎面值的紙幣上。該紙幣正面背景為其埋葬的先賢祠,背面背景為其生前居住過的孚日廣場。
雨果清醒地認識到這兩者的不同。他信仰神、信仰上帝,但他不承認宗教。因此他才會對那些打著宗教的旗號做著背離神意的骯臟勾當?shù)慕虝⒔烫?、教士的行徑,深惡痛絕。在他的作品中,不乏抨擊教會中虛偽丑惡行徑的內(nèi)容。
維克多.雨果的一生,作品繁多,為世界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chǎn)。1885年5月22日,因肺炎去世的雨果,受到了國葬級待遇。超過200萬人參加了他的送葬儀式。葬禮后,雨果被安葬在聚集法國名人墓葬的「先賢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