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六年春,河北山東集役疏浚黃河,齊州當出役兩萬人,每戶有二至三個男丁出夫役,這嚴重地削弱了家庭的生產(chǎn)力。曾鞏適時改變政策,出臺“九丁出一夫”之令,留下勞力,讓出役的人安心,有效地解決了役征和勞動力的矛盾。曾鞏:察民之情 惜民之力2015-12-02 作者: 盧昱 來源: 大眾日報
![]()
□ 本報記者 盧 昱
明朝詩人王象春曾寫道:“濟南自古多名士,每得風流太守來?!?br> 王象春所說的那些濟南“風流太守”們,便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時過境遷近千載,他的“風流”依然與萬脈奔涌,瀟灑于歷山腳下的古城中。 巧懲“霸王社” 老濟南原有四個城門。古代,由于濟南的東、西和南、北門都不在一條軸線上,北門為水門,所以有“四門不對,北門不開”的說法。而今,唯有北門尚存,這就是大明湖東北隅的匯波門。因城內(nèi)眾泉水多從此過,故得此名。 “這北水門是當年濟南主官曾鞏所建。”濟南文史專家王軍介紹。曾鞏于宋熙寧四年(1071年)六月,從南方的越州調(diào)任知齊州軍州事,此時正值王安石變法進入高潮之時。 曾鞏離任時,越州在他的治理下,剛有了起色。初到越州時,那里正經(jīng)歷著三年大旱,水鄉(xiāng)竭澤,糧種將盡。曾鞏果斷決定由州府出錢粟五萬,貸給災民買種復耕,使農(nóng)事沒有延誤。他政令與施教并舉,革除“免役法”中的弊端,禁止逾期攤派,一舉使凋敝的越州復蘇。 齊州,對于曾鞏來說,是既陌生又稔熟的地方。說它陌生,是因為它地處北國,盡管曾鞏在汴梁有過九年的京官生活,總不如在南方如魚得水;說它稔熟,是因為曾鞏雖是江西南豐人,但其遠祖卻發(fā)端于山東嶧縣。唐代,他的一世祖曾洪立任紫金光祿大夫,鎮(zhèn)守江西南豐,曾家才改祖籍為南豐。 曾鞏來到齊州,發(fā)現(xiàn)“齊俗強悍,喜攻劫”。沒有一個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是沒法推行新政的。他決定,首先從整頓治安入手,改造齊州的社會環(huán)境。 這第一刀當然要碰最硬的。在濟陽的曲堤,有家姓周的大戶,是當?shù)厥赘弧V芗业膬鹤又芨?是橫霸鄉(xiāng)里的“齊州第一患”。他肆意傷害百姓,奸污婦女,無惡不作。更猖狂的是,他使用的衣物器具,竟敢公然僭越等級。因為他家財大勢大,當?shù)氐臋嗪缹λ麩o可奈何,州縣官吏也不敢干涉。 “曾鞏聽說后,沒有被這家大戶的氣焰所懾服。他二話沒說,將周高及其幫兇捉拿歸案,依法治罪?!蓖踯娊榻B道。 緊接著,他又把懲惡之劍揮向另一個犯罪團伙。歷城章丘地界,有土匪結成團伙,稱霸一方,人稱“霸王社”。這伙匪徒搶劫財物,殺人放火,發(fā)冢盜墓,劫獄奪囚,為所欲為,暢行無阻。百姓對這伙歹徒恨之入骨,紛紛要求官府嚴加懲治。曾鞏對這伙歹徒的暴行更是憤慨無比,他決心收拾“霸王社”。 曾鞏首先捉拿“霸王社”的爪牙31人,經(jīng)過審訊,取了口供,然后將他們?nèi)堪l(fā)配遠方服勞役。這一重大舉措,斬斷了“霸王社”的許多爪牙,極重地打擊了他們的囂張氣焰。歹徒們感到這位知州不僅會寫文章,還有膽量、有決心、有手段,被他的威勢嚇倒了。一些頭目帶領心腹躲進了山里,一般成員也不敢像過去那樣公然揚威街頭。 機智的曾鞏又以此為契機,推行王安石的“保甲法”,把當?shù)匕傩战M織起來,幾家為保,幾人為伍,分區(qū)負責,維持地方治安。監(jiān)察人員出入,發(fā)現(xiàn)盜賊就鳴鑼擊鼓,傳遞警訊,四周百姓馬上趕來支援。這樣一來,每有盜賊出現(xiàn),馬上陷入百姓的包圍之中,想跑也跑不脫,地方治安得到極大改善。 “霸王社”有個叫葛友的歹徒,他早已被列入緝捕的強盜名單中。在困居深山數(shù)月后,他不見官府有松動的跡象,又擔心家里老小的吃喝,便硬著頭皮從山里出來,到衙門投案自首。出乎他的意料,曾鞏不僅沒有關他殺他,卻對他的悔過自首表示歡迎,還獎給他一些安家的錢物,而且給以酒肉招待。 這一舉動一傳十、十傳百地在全境傳開,很快產(chǎn)生良好影響。許多有家口之累的盜賊,聽說出山自首可以不坐牢、不殺頭,還有獎勵,紛紛動了出山的心思。 如此一來,“霸王社”里人懷二心,互相猜忌?!鞍饲ё拥堋毖杆僮呱?剩下幾個“霸王”四面楚歌,勢力土崩瓦解。不久,齊州又出現(xiàn)了久違的“民戶不閉,道不拾遺”的安定局面。 減農(nóng)民負擔 社會穩(wěn)定雖然實現(xiàn)了,但曾鞏深知,“強力打壓”只是一種手段,要從根本上改變“朋比夸詐”“攻剽賊殺”的不良習俗,必須改變?nèi)藗兊纳顚右庾R,使人們自覺地養(yǎng)成“克己”的風氣。于是,他又開設學堂,親自講說《尚書》,對州民進行禮樂教育。此時王安石為了推行新法,也開辦學校,兩個人的做法是一致的。 吃飯是百姓的頭等大事。曾鞏對于發(fā)展生產(chǎn),更是不敢怠慢。農(nóng)耕社會,如若發(fā)展生產(chǎn),需輕徭役,最大限度地解放生產(chǎn)力。然而,北宋年間,邊戍脆弱。要兵役還是要田力,孰輕孰重,需要執(zhí)政者審慎地作出抉擇。 王安石所推行的“熙寧變法”,在本質(zhì)上是想對生產(chǎn)力作出合理調(diào)整,使之法制化,達到固國強國目的。曾鞏對此也頗有認識,毫不猶豫地支持同鄉(xiāng)兼好友王安石,在齊州推進“免役法”和“青苗法”。早在越州任上時,他就推行“免役法”時,以減輕農(nóng)民負擔為原則,穩(wěn)妥實施,無論兵役,還是夫役,都嚴格依法度辦事。 熙寧六年(1073年)春,河北與山東集役疏浚黃河,齊州當出役兩萬人,開始縣里要求每戶有二至三個男丁出夫役,這嚴重地削弱了家庭的生產(chǎn)力。曾鞏適時改變政策,出臺“九丁出一夫”之令,留下勞力,讓出役的人安心,有效地解決了役征和勞動力的矛盾。但在推行“育苗法”的時候,他卻比較慎重,“育苗法”的核心是“貸錢還谷”,即耕種時節(jié)官府借錢給農(nóng)民,做購種等一應農(nóng)事之用,秋后以谷還貸。 “從形式上看,這是一個利農(nóng)的舉措,王安石的動機是好的。但在推行時,卻違背了農(nóng)民自愿的原則,加上一些地方官員根本不顧本地實際情況,強行攤派,強迫認貸,強迫收息?!蓖踯娊榻B道。地方官員把一個充滿智慧但尚不完善的新法搞得面目全非,農(nóng)民怨聲載道,加劇了社會的對抗情緒,又授柄于自己的政敵。曾鞏認識到了這一點,他沒有抵制“育苗法”,也不硬性攤派。 曾鞏認為,變法是逐步的,應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亦不可一步到位,“有次第,民便安之”。他寫信給王安石,勸誡他切勿操之過急。但固執(zhí)的王安石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摯友之間因歧見產(chǎn)生裂痕。 曾鞏初到齊州之時,當?shù)赜捎跓o接待使客的專用館舍,所以一旦有使客至,就經(jīng)常調(diào)集民役,砍林伐木,為使客筑建臨時館舍。使客一走,就又將其拆撤,非常浪費民力物力。為此,曾鞏于熙寧六年(1073年)初,利用已調(diào)走的官員遺留下來的廢屋,在濼水(今趵突泉)之畔修建了兩處館舍,并“考其山川而名之”:“濼上之北堂,其南則歷山也,故名之曰歷山之堂”,“濼上之南堂,其西南則濼水之所出也,故名之曰濼源之堂”。 另外,曾鞏還考辨否定了此前盛行的“舜耕歷山”的“歷山”為河東歷山(位于今山西境內(nèi))之說,并說:“圖記皆謂齊之南山為歷山,舜所耕處,故其城名歷城,為信然也?!痹栠€指出:“泉自渴馬之崖,潛流地中,而至此復出也……齊多甘泉,冠于天下,其顯名者以十數(shù),而色味皆同,以予驗之,蓋皆濼水之旁出者也?!辈⒌谝淮螌ⅰ磅劳蝗敝Q用文字記載下來。曾鞏在任齊州知州期間還動用盈余財力,修建了由長清去博州(今聊城)、直達魏州(今河北一帶)的官道,“人皆以為利”。 “曾堤”亙明湖 盡管主張沒有得到認同,曾鞏還是以“民用不擾”的原則,一如既往地推行著熙寧新法。他還在齊州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他是有這方面經(jīng)驗和教訓的。在越州任上,適逢旱年,守著—座鑒湖,卻無處取水?!蓖踯娊榻B道,其原因是歷屆前任治理不力,湖民農(nóng)墾盜湖為田,“湖廢幾盡”,到頭來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這年冬天,“農(nóng)田水利法”頒布,曾鞏幾臨鑒湖考察,精密地計算出退耕復湖所需的人力和財力,提出綜合治理的主張,從而使得湖田兩利。 越州之法是否可以遷移到齊州呢?曾鞏仔細考察之后發(fā)現(xiàn),齊州古城三面環(huán)山,地勢南高北低。過去,南部山區(qū)和城內(nèi)泉群的水毫無節(jié)制地宣泄城北,“若歲水溢,城之外流潦暴集,則常取荊葦為蔽,納土于門,以防外水之入,既弗堅完,又勞且費”。 “曾鞏從實際出發(fā),在北城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水利建設,包括修筑堤堰、疏通水道、開挖新渠、修建水閘等,其中的核心工程是北水門水閘?!蓖踯娊榻B道。 為了節(jié)省民力,曾鞏即于熙寧五年二三月主持“以庫錢買石,僦民為工”,利用原來的城門,用石頭壘砌了兩岸,中間置以石楗,安上了兩大扇木門,并“視水之高下而閉縱之”,起到了調(diào)節(jié)水量的作用。如此一來,大明湖就成了天然水庫,城北平原不僅可以免受水患,還能隨時取水灌溉。水閘的修建使曾鞏非常高興,他在《齊州北水門記》中寫道,“內(nèi)外之水,禁障宜通,皆得其節(jié),人無后虞,勞費以熄?!?br> “曾鞏修建的北水門,不僅解決了一時的困惑,也永久解除了齊州百姓在這方面的后顧之憂?!蓖踯娊榻B道。 同時,曾鞏還組織疏浚湖水、修筑長堤。曾鞏利用疏浚大明湖時挖掘出的泥沙,沿湖岸修筑了一條貫通南北岸的長堤——百花堤,將湖水隔為東西兩部分。又沿堤砌石筑橋,修芙蓉、水西、湖西等七座各具風格的石橋,以溝通東西部湖水,堤上栽花植柳,又修建數(shù)處亭閣水榭,形成美景“七橋風月”。 曾鞏還在大明湖北岸修建了北渚亭。據(jù)傳,北渚亭甚為壯觀,亭子建在一個高臺上面,飛梁和重檐好似籠罩在太空中一般,有人間仙境的感覺,曾鞏常到此游玩。遺憾的是,明朝時,人們在北渚亭上修建了北極閣,北渚亭雄姿不再了。 由于為政有方,曾鞏深受濟南百姓愛戴。熙寧六年(1073年),曾鞏調(diào)離齊州。行前,“州人絕橋閉門遮留”,曾鞏只好乘夜間離去。明湖波凈,蓮歌漁唱念曾公。曾鞏離開后,百姓們將百花堤親切地稱為“曾堤”。 “其實,在到齊州一年之后,曾鞏就擔心被調(diào)走的事情。”王軍介紹道。曾鞏寫《到郡一年》,其中有云“只恐屆期官滿去,每來湖岸合流連”,表達自己舍不得離開濟南的心情。 任職齊州的兩年,是曾鞏文學豐收的兩年,他對濟南的山川風物情有獨鐘,其文集中有關齊州的詩文作品數(shù)量也最多。據(jù)統(tǒng)計,曾鞏《元豐類稿》一書中所收錄的其作于齊州知州任上的文有10余篇、詩達70余首(占其全部詩作數(shù)量的1/6多),其中題詠濟南風物勝景的也有五六十首。 在離開濟南一個月后的赴襄途中,曾鞏寫了《離齊州后五首》,表達了其對齊州山水風物的依依難舍、留戀眷顧之情,其中有句云:“從此七橋風與月,夢魂長到木蘭舟。”隔了很久后,他在《寄齊州同官》一詩中再次寫道:“誰對七橋今夜月,有情千里不相忘?!?br> 當然,齊州人民也沒有忘記曾鞏。早在明初正統(tǒng)年間(1447年前后),人們就在千佛山半山腰上修建了曾公廟,廟中祀曾公像。后來,人們又在大明湖東北岸修建了南豐祠。 曾鞏離任后,蘇轍于同年末來齊州任掌書記。蘇轍在濟南期間,其兄蘇軾曾兩次來濟,他把齊魯大地視為“第二故鄉(xiāng)”:“若說峨眉眼前是,故鄉(xiāng)何處不堪回?!彼挝鯇幨?1077年)正月,蘇軾到濟南。蘇軾在濟南十分開心地住了一個多月。其間,他飽覽齊州名勝,看趵突,泛明湖,游靈巖,上龍山,真?zhèn)€是不亦樂乎。 宋元豐八年(1085年)冬天,蘇軾又來過一次濟南。宋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出任杭州知州。當時杭州西湖淤塞嚴重,想到濟南的“曾堤”,蘇軾決定疏浚西湖,修筑長堤。西湖長堤是利用湖里挖出的葑泥構筑而成的,當這道長堤成為杭州西湖嫵媚風景之時,人們也親切地稱此為“蘇堤”。 如今,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據(jù)記載,蘇軾后來知廣東惠州,也曾筑堤障水,這道堤壩也名“蘇堤”。 回望滄海桑田一般的歷史,曾堤、蘇堤都曾留下了讓人傳唱的故事。今天,人們從西湖蘇堤的修長身影中似乎還能打量出曾堤最初的模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