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絲琺瑯 提梁手爐) 在中國古代,經(jīng)濟水平和居住條件遠不如今天,冬季取暖無疑是一件大事,而不同階層人的取暖方式也有很大不同。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蓱z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边@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筆下的賣炭老人冬日里衣著單薄、心憂炭賤的情景。 白居易另一首詩《問劉十九》寫到,“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里描寫的是當(dāng)時相對富裕的人家,已經(jīng)用上精致的手爐。
窮人取暖用灶灰 富貴人家用手爐
古時,取暖方式也因人分類,相差懸殊。窮人家里只能用灶灰取暖,條件稍好些的人家,用泥制的盆盛裝燒火做飯的“灶灰”取暖,后來演變成火塘,也叫火炕。北方民居家一般都壘有火炕,內(nèi)有孔道,在冬季將燃燒的熱量引入炕內(nèi)通道來加溫,有的還配備火盆等取暖設(shè)施。至今,這種取暖方式在多數(shù)北方農(nóng)村依然延用著。
古代的富貴人家,取暖常用銅制手爐或足爐。手爐用來暖手,精巧玲瓏、形狀多樣,里邊放火炭或尚有余熱的灶灰,爐外加罩,還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稱為“暖手爐”“火籠”。
唐宋時期,一些官員或富裕人家已經(jīng)用上銅制手爐或者腳爐,手爐呈橢圓形,里邊放火炭或尚有余熱的灶灰,爐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
足爐比手爐大一些,是用錫或銅制成的一種扁瓶子,里面灌熱水用來焐腳,可隨身攜帶,也能放入被窩中,故此又稱為“腳婆”“湯媼”。蘇東坡曾將“足爐”作為禮品送給好友楊君素:“送暖腳銅缶一枚,每夜熱湯注滿,塞其口,仍以布單衾裹之,可以達旦不冷?!泵鞔挠訉iT為“足爐”寫了一首詩:“困倚蒲團罷煮湯,一團和氣有商量。生來不作閑云雨,老去偏多熱肺腸。”
熏爐是用陶土或銅鐵制成的貯火器具,銅質(zhì)器具做工精致,多為宮里使用;民間多用陶土或鐵制作。熏爐又被稱為“暖爐”“紅爐”,專門用作室內(nèi)取暖。白居易稱熏爐為“別春爐”,有詩為證:“暖閣春初入,溫爐興漸闌。晚風(fēng)猶冷在,夜火且留看。獨宿相依久,多情欲別難。誰能共天語,長遣四時寒。”
明、清兩代,在冬季大多燒柴炭取暖,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銅或鐵制成的,外面再加上一個箱形透氣的籠罩,防止失火或者掉進其他東西。 從四大名著看古人取暖之法
從《三國演義》看,三國時取暖法有二,一曰飲酒,二曰唱歌。劉備二顧茅廬,于酒店聞石廣元和孟公威作歌,到茅廬又見諸葛均作歌。赤壁大戰(zhàn)中也是如此,群英會上周瑜飲酒作歌,曹操橫槊賦詩。喝酒可御寒,唱歌能取暖嗎?據(jù)筆者想來,唱歌既能舒筋活血,又能愉悅心情,應(yīng)是有效。
《西游記》第50回唐僧師徒路過金兜山又冷又饑,悟空去化齋,八戒在青牛精變化樓閣里拿了三件納錦背心,覺得御寒不錯,就跟沙僧穿上,被捆了個結(jié)實。悟空轉(zhuǎn)回,碰上山神,“氈衣苫體,暖帽蒙頭,足下踏一雙半新半舊的油靴”,保暖工作煞是到位。看來,神仙也對嚴寒束手無策啊。
《水滸傳》第10回、11回對宋人取暖細節(jié)描述詳盡。林沖被安排去草料場,老軍將柴炭火盆、酒葫蘆都借給林沖。林沖為驅(qū)寒去打酒,還有牛肉,牛肉卡路里高,與熱酒搭配實是保暖飲食絕配。林沖轉(zhuǎn)回草料場,草廳被雪壓塌,林沖一頂氈笠、一身半濕上蓋白布衫和一條絮被去山神廟安身。林沖逃亡,路遇柴進莊客圍著炭火喝酒,看來那時宋代窮人取暖只有兩招,一烤火,二喝酒。柴進邀林沖去暖閣坐地,暖閣估計是古代溫室,單從字面就透著暖和勁。雪夜上梁山,林沖遇著朱貴,朱貴“頭戴深檐暖帽,身穿貂鼠皮襖,腳著一雙獐皮窄口靴”,與林沖的窘迫相比,這套防寒裝絕對土豪。
四大名著里,對取暖最有心得的還推《紅樓夢》。可以從衣食住行來考察。小說里最著名的御寒衣物當(dāng)屬大紅猩猩氈,這是寶玉的招牌冬裝,他曾多次穿過,其實探春、湘云也穿過。這是用猩猩血染成的一種名貴的紅色毛氈,因為據(jù)說猩猩血染的布料永不褪色。在第49回“琉璃世界白雪紅梅”曹雪芹寫了許多大觀園居民的冬裝,讓人眼花繚亂。再看食,賈母吃牛乳蒸羊羔,公子、姑娘們則一起燒烤新鮮鹿肉。羊羔肉和鹿肉熱量大,正是冬令佳食。住,小說里不僅有暖閣、地炕、湯婆子,還提到了熏籠。熏籠是放在炭盆上的竹罩籠,是種烘烤和取暖用具,也可熏香、熏衣、熏被。晴雯就曾在熏籠上圍坐。第8回雪雁給黛玉送手爐,看來那時手爐已十分小巧,很適合出行暖手。
以上是土豪才擁有 有木有 小玩子只記得 記憶中的老輩們 用的是介個 有了它 冬天再也不冷了 |
|
來自: 昵稱28802904 > 《雜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