遜尼派和什葉派是伊斯蘭教的兩個主要教派?!斑d尼”和“什葉”都音譯自阿拉伯語,前者意為“道路”,指在穆罕默德之后,接受艾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和阿里四大哈里發(fā)所確立的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后者意為“追隨者”,特指第四大哈里發(fā)阿里的追隨者。 在伊斯蘭社會的領導權問題上,遜尼派承認四大哈里發(fā)和以后的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哈里發(fā)的合法性;什葉派則認為只有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繼承人,伊斯蘭社會應該由阿里及其后裔領導,他們被尊稱為伊馬目。 在教義方面,什葉派將信伊馬目作為基本信條之一,而遜尼派對此卻不予承認。由于在伊馬目的數(shù)目和人選上存在分歧,什葉派又分為不同支派。其中主流為十二伊馬目派,此外還有伊斯馬儀派、宰德派等非主流派。 在歷史上,什葉派形成了包括大阿亞圖拉、阿亞圖拉和霍賈特伊斯蘭在內的宗教學者等級制度,這在遜尼派里是沒有的。什葉派規(guī)定信徒必須追隨一位宗教學者,這使得高級宗教學者具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目前,遜尼派約占世界穆斯林總數(shù)的90%,什葉派約占10%。什葉派占人口多數(shù)的國家包括伊朗、伊拉克、巴林和阿塞拜疆,在黎巴嫩、也門、土耳其、沙特、阿聯(lián)酋、科威特、敘利亞、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也有一定數(shù)量。 穆斯林什葉派和遜尼派矛盾的淵源與影響 阿舒拉為阿拉伯文“第十日”的譯音,因為這一節(jié)日一般在伊斯蘭教歷正月10日舉行。這個節(jié)日是為紀念7世紀遇害的伊瑪姆·侯賽因而設立的,他是先知穆罕莫德的孫子,也是什葉派伊斯蘭教最重要的時期的領袖,死后就葬在了巴格達以南約50英里的卡爾巴拉。 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后,后人在由誰繼任哈里發(fā)(即繼任人)的問題上產(chǎn)生分歧。第四任哈里發(fā)阿里執(zhí)政期間,穆阿維耶同他爭權奪利,后阿里遇刺身亡,穆阿維耶取得哈里發(fā)地位,建立了伍麥耶王朝,此后阿里黨人在反對伍麥耶王朝的斗爭中逐漸發(fā)展成為什葉派。公元689年,阿里的次子侯賽因反對穆阿維耶臨終前要求擁立其子繼任哈里發(fā),拒不宣誓,同時接受也對伍麥耶王朝不滿的庫法人的邀請,率領部屬離開麥加,前往庫法,在經(jīng)過伊拉克的卡爾巴拉時遭到伍麥耶人的襲擊,終因寡不敵眾被殺害。從此什葉派就把這一天,即伊斯蘭教歷61年1月10日定為蒙難日和哀悼日,每年都要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每到伊斯蘭教歷的第一個月,什葉派都要舉行紀念活動,而卡爾巴拉理所當然成為什葉派穆斯林心中的圣地,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幾十萬什葉派穆斯林從伊拉克各地、伊朗、巴基斯坦和其他什葉派居住地來到這里朝圣。 半島電視臺報道,今年阿舒拉節(jié)的高潮日,3月2日,在伊拉克卡爾巴拉和巴格達發(fā)生一系列爆炸事件,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當時什葉派穆斯林正在過阿舒拉節(jié),因此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這些爆炸案可能是什葉派與遜尼派之間矛盾進一步激化的結果。 1917年,21名在納杰夫的什葉派領導人給正在向巴格達挺進的英國軍隊修書一封,強烈要求英軍占領伊拉克,推翻遜尼派土耳其人的統(tǒng)治。 英國人真的成了伊拉克占領軍,但并沒有滿足什葉派的要求,讓什葉派在伊拉克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相反,英國人在伊拉克扶持了一個王室政權。自1921年伊拉克進入現(xiàn)代社會,到1958年由軍官阿布德·卡西姆推翻了王權統(tǒng)治,在這段時間里,伊拉克共經(jīng)歷了23個政府,其中只有4個政府是由什葉派人士出任總理的。 卡西姆成為伊拉克的首任總統(tǒng)后,曾試著滿足什葉派與遜尼派平起平坐的愿望,什葉派組建了自己的政黨,得到了卡西姆的認可。然而,卡西姆后來被他的老伙計阿布德·薩里姆·阿里夫趕下了臺。阿里夫是一名遜尼派穆斯林。然而,1966年發(fā)生的一起墜機事件,讓阿里夫死于非命。接替他的是他的弟弟阿布德·拉赫曼·阿里夫。 1969年,拉赫曼·阿里夫又被伊拉克復興黨趕下臺,阿拉伯遜尼派人士哈?!ぐ涂藸柹吓_執(zhí)政,成為伊拉克的新總統(tǒng)。1979年,他的位子被薩達姆占據(jù)。 在20世紀下半葉,什葉派就再也沒有嘗過在伊拉克政府任高官的滋味。歷任政府都指責什葉派大腿向外扭,對伊朗人忠心耿耿,對遜尼派懷有敵意。由于薩達姆大權獨攬,什葉派敢怒不敢言。直到1991年,什葉派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終于揭竿而起。當時正值伊拉克軍隊從科威特后撤,什葉派發(fā)動突然襲擊,扣押了數(shù)萬名手無寸鐵的伊拉克士兵,整個伊拉克南部呈現(xiàn)叛亂狀態(tài)。這個時候,薩達姆抽調最精銳的共和國衛(wèi)隊進行干預,最后將什葉派的叛亂鎮(zhèn)壓下去。 什葉派指責伊拉克政府濫用武力,什葉派與政府的矛盾進一步加深,數(shù)千名什葉派人士逃出伊拉克,成為最堅定的薩達姆的反對派。從一開始,這些什葉派人士就毫不掩飾將薩達姆趕下臺的目標,即使將伊拉克交給一支外國軍隊也在所不惜。與此同時,伊拉克的政治分析人士和知識分子指責伊朗在背后給這些什葉派人士充腰,激化伊拉克什葉派與政府的矛盾。 2003年4月9日,美國人將薩達姆趕下臺,伊拉克什葉派終于長出了一口氣。雖然什葉派對美軍的占領提出了和平抵抗的口號,但什葉派民兵顯然希望美軍在目前的形勢下繼續(xù)留在伊拉克。 伊拉克的悠久歷史上很少有部族沖突的記載,什葉派和遜尼派的真正交鋒應該是從伊拉克戰(zhàn)爭后開始的,而且有迅速升級之勢。2003年8月,伊朗支持的什葉派著名領導人巴奇克·哈基姆在納杰夫遭到汽車炸彈襲擊,不幸身亡,今年2月,巴格達也有一名遜尼派領導人被謀殺。什葉派還在幾座城市接管了遜尼派的清真寺。美國攻陷巴格達后,無論是什葉派還是遜尼派的清真寺都多次遭到不明槍手的襲擊。 很多伊拉克人都表示,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沒有仇恨,他們指責外國勢力企圖在伊拉克宗教派別間挑起戰(zhàn)爭。的確,即使在今天,伊拉克幾個主要部族中既有什葉派,也有遜尼派,兩派之間也保持著通婚的傳統(tǒng)。可是,兩派之間存在矛盾同樣是事實,現(xiàn)在的問題是,兩派能否從國家利益出發(fā),化解矛盾,避免流血。 參考文獻:http://www.tianya.cn/new/publ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