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書《全球史觀下的孔子學說》可以上卓越網購買了!http://www.amazon.cn/全球史觀下的孔子學說-強光中/dp/B0056894XA/ref=sr_1_1?ie=UTF8&qid=1308454840&sr=8-1荀子系列之四 在孟子與荀子學說中,人性論都是他們各自思想體系的基礎,同樣是人性論,荀子與孟子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當我們仔細研讀他們關于人性問題的表述,發(fā)現(xiàn)雖然結論不同,但在邏輯上并不相背,而且在理論使命上也是大致相同的,仿佛只是說法不同而已,如同從手心與手背兩個方面來看同一只手一樣。 孟子與荀子人學體系的基本結構相似。他們學說的核心都致力于人學的體系化,而天人關系問題都是其全部學說的立論基礎。僅從各自的人學基本概念上看也有相似之處,他們各自都將人分解為心與性,并從性、心、天的角度來建構人學價值理論。 孟子與荀子都承認人的自然本性是客觀存在的,人的欲望是不可去除的,因而都具有自然主義傾向。 孟子與荀子都主張對人性進行改造,體現(xiàn)在他們學說中的基本儒學價值觀并沒有本質上的改變。 盡管如此,孟子與荀子關于人性論的學說顯然是不同的,這尤其可以從他們關于人性論的主張推展開來的社會政治理論中能夠地看出各自的差異。 一是人性論的概念內涵不一致。荀子學說中所謂的性,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而孟子所論的性,雖然也包涵口、目、耳、鼻之欲的自然本性,但他在自己的學說中卻又明確要將這些自然本性排除出人性之外;相反,荀子竭力排除在性之外的,如仁、義、禮、智等稱作偽的后天教化方面的內容卻是孟子人性論的核心內涵。“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献诱f:“人們之所以能學習,是因為他們的本性是善的?!蔽艺f: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這是還沒有能夠了解人的本性,而且也沒有弄明白人的先天本性和后天人為之間的區(qū)別的一種說法。孟子在《盡心下》這一篇目中提出了人性的基本內涵,從中也能看出他與荀子在人性概念內涵方面的根本區(qū)別:“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知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边@段話的意思是說:口對于美味,眼睛對于美色,耳朵對于好聽的聲音,鼻子對于芬芳的氣味,四肢對于安逸的感覺,這些愛好都是天性,但能否享受到,其中有命的作用,所以君子不把它們看成是天性所致。仁對于父子關系,義對于君臣關系,禮對于賓主關系,智慧對于賢者,圣人對于天道,都是極重要的,能否實現(xiàn)這些,其中有命的作用,但也有天性的作用,所以君子不把它們看成命的范疇。 二是關于善惡產生的根源不同。在孟子學說中,盡心、知性、知天——即心、性、天的三位一體是其人性論的理論基礎。也就是說,人類天性在本質上與天保持著同一性——人的自然本性存在的合法性基礎源于天人之間的同一性,因而人性本身就是善的。所以,孟子認為,先天性的人性是善的,只是由于后天因素的變化才使人喪失了本性,因而,人們只有不斷地進行修身養(yǎng)性才能保持本性。而荀子在天人關系學說中嫁接了道學本體論,主張“天人之分”——天人之間各行其道。因而,心、性、天是彼此分開的。所以,荀子認為人的性、情、欲所代表的自然本性是惡的,人們只有對惡的自然本性進行改造才能去惡向善。“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唬喝羰莿t過矣。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之,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樸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使夫資樸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故曰目明而耳聰也?!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献诱f:“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因為喪失了他們的本性,所以才變惡的。”我說:像這樣來解釋就錯了。孟子所謂本性善良,是指不離開他的素質而覺得他很美,不離開他的天生資質而覺得他很好。所謂本性是善的,應該是不離開它的素質就是美的,不離開它的資質就是好的。那天生的資質和美的關系、心意和善良的關系,就像那可以看東西的視力離不開眼睛,可以聽聲音的聽力離不開耳朵一樣。所以說資質的美和心意的善良,就像眼睛的視力和耳朵的聽力一樣。如果人的本性生來就脫離他的素質、脫離他的資質,一定會喪失它的美和善良,由此看來,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惡的就很明顯了。(本段中“所謂性善者……故曰目明而耳聰也”應在“若是則過矣”,翻譯時作了改正。) 三是關于人性改造的方式不一致。孟子提出的性善論,體現(xiàn)的是基于人性的道德自覺。天、人關系交匯于有血有肉的人,儒學從哲學意義上找到了人的存在根基。也就是說,人可以從先天賦予的性本身內觀宇宙,宇宙的本體論內化在孟子式的人學體系中。人先天性具有了道德自覺與內心自省的主體精神,從而通過知性而知天,最終通往與天合一的絕對精神。因而,孟子的性善論,雖然也包涵有外在的強制性社會改造方面的內容,但從主要方面來看,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自律性人性改造方式。荀子提出的性惡論,強調禮、法并重,主張從強化社會規(guī)范之類的客觀方面改造人性。既然人性是惡的,那么,很自然地,社會能否安定的前提就在于組成社會的每一個人的“性”能否得到有效的治理。因而,荀子的性惡論,雖然也有道德主義的主體內心自省與自覺,但從主要方面來看,是一種由外而內的他律性人性改造方面。“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已。今誠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則有惡用圣王、惡用禮義矣哉?雖有圣王禮義,將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惡。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禮義之化也。今當試去君上之勢,無禮義之化,去法正之治,無刑罰之禁,倚而觀天下民人之相與也;若是,則夫強者害弱而奪之,眾者暴寡而嘩之,天下之悖亂而相亡不待頃矣。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献诱f: “人的本性是善的?!蔽艺f:這是不對的。凡是從古到今、普天之下所謂的善良,就是指符合禮義法度,遵守社會秩序;所謂的邪惡,就是指偏邪險惡,違背禮義。這就是善良和邪惡的區(qū)別。果真認為人的本性本來就是符合禮義法度,遵守社會秩序的嗎?那么又哪里用得著圣明的帝王、哪里用得著禮義了呢?即使有了圣明的帝王和禮義,又能禮義法度的普及、社會秩序的安定增加些什么呢?其實并不是這樣,人的本性是邪惡的。古代的圣人認為人的本性是邪惡的,認為人們是偏邪險惡而不端正、悖逆作亂而不守秩序的,所以給他們確立了君主的權勢去統(tǒng)治他們,彰明了禮義去教化他們,建立起法治去管理他們,加重刑罰去限制他們,使天下人都從遵守秩序出發(fā),從而符合善良的標準。這就是圣明帝王的治理和禮義的教化。如果拋掉君主的權勢,沒有禮義的教化,廢棄法治的管理,沒有刑罰的制約,站在一邊觀看天下民眾的相互交往。那么,如果這樣的話,那些強大的就會侵害弱小的并且對他們強取豪奪,人多的就會欺凌人少的,并且會不斷地侵擾他們,天下人悖逆作亂而各國互相滅亡的局面不等片刻就會出現(xiàn)了。由此看來,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惡的就很明顯了,他們那些善良的行為則是后天的作為。 人性是人的自然本性,從本質上說,并無善惡之分。之所以有孟子性善論與荀子性惡論之爭,主要是由于他們各自學說中的概念內涵不一致的原因造成的。除此之外,我們必須指出的是,從孟子性善論到荀子性惡論,所代表的儒學價值取向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即從孔、孟等儒學開創(chuàng)者的道德主義與理想主義向荀子式的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轉變,儒學為君主政治服務的傾向更加突出。 荀子提出的性惡論,發(fā)生在中國大一統(tǒng)的前夜,其主張也反映了中國文化走向的重大變化。除了社會政治因素之外,也有學者指出,孟子與荀子人性善惡之辯,也反映了趙國與鄒國民風之別。孟子是鄒人,鄒魯之間儒者居多,民風受到儒之柔術的影響,所見善人與善行較多,所以,孟子提出的是性善論;荀子是趙國人(也有一說是宋國人—姑且不論),燕趙民風粗獷,兇暴之人相對較多,所以,荀子提出的是性惡論。當然,此種說法也未必能夠站得住腳。 無論是孔孟儒學,還是荀子儒學,都屬于貴族文化的范疇,但孔孟儒學中或多或少地體現(xiàn)了部分人民性、民主性,而荀子儒學則徹頭徹尾地排斥了儒學中的人民性與民主性,倒向王權專制主義的一邊。如果說孔孟是“良儒”的話,那么,荀子可算是一個“惡儒”了。 中國式文字獄的法理依據(jù)是什么?荀子的理想國是什么?中國式等級制度的本質是什么?荀子學說中禮的本質及其文化價值是什么?孟子與荀子人性論的根本區(qū)別是什么?人性為什么是惡的?荀子是如何認識天人關系中的?荀子與先秦儒學價值觀的轉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