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門八打是以十大形實戰(zhàn)動作為基礎(chǔ)的套路,它起落跌宕,舒卷大方,非常精簡干練。同時突出了心意六合拳“六形(雞腿、龍身、熊膀、鷹捉、虎抱、雷聲)合一”以及“六藝[恨天無把(塌無意)、恨地?zé)o環(huán)(地翻天)、曲斷中節(jié)、拉錨斷繩、翻弓斷弦、勒馬停風(fēng)]之勁意”。 風(fēng)格上較完整地保留了姬龍峰所傳拳法的原風(fēng)原貌,古樸蒼遒,拳法簡捷精粹,博大雄渾,不尚花架,尤長于內(nèi)勁神化之力,功拳一體,體用合一。古拳譜曰:“隨方就圓,隨勢而變,有感即應(yīng),不囿于招式變化所限……只待嫻熟,通身是法,遍體為拳。至此以臻'拳無拳,意無意’之武藝的最高境界?!庇衷唬骸坝行斡惺浇詾榧伲翢o拳始為真?!?/font> 四門八打一招一式均未脫離姬氏原創(chuàng)旨意。出打行走和運作方向,均為四面八方,故套路中有行轉(zhuǎn)45度和90度者。為便于武術(shù)套路的演練習(xí)慣,現(xiàn)改為來回趟。 (一)金雞抖翎 A、(1)自然站立(圖1)。(2)屈膝震右腳出左腳,腳尖上翹,腳跟點地;兩臂屈肘緊貼兩肋,雙手放松耷拉,左手在胸前,右手在腹脘之上,臉略仰,眼往下吊(圖2)。 B、上右腳再進左步,爾后右腳跟半步呈左雞步;雙手變掌,五指揸開,手心往后凹勁的同時下落回抽,再朝上向前下方劈落在身體左側(cè),右掌背緊靠左膝外側(cè),掌心朝左,左掌心緊扶在左胯上(圖3)。 C、右腳上一大步,左腳跟半步呈右雞步,右掌內(nèi)旋,掌心朝里,用力向前砍擊,左掌先往前再向身后同時反向砍擊(圖4)。 勁意與要領(lǐng): (1)雙掌往前后同時砍擊時,必須抖肩振臂,體現(xiàn)一個“搶勁”。河南心意門,有稱“穗子把”,亦有稱“追風(fēng)趕日把”。 (2)圖2式為姬龍峰原傳心意六合拳最原始的熊出洞,亦稱侵撲站。臉略上仰,兩眼卻下吊,體現(xiàn)出拳譜上所說的“熊似觀天不看天,鷹似看地不觀地”。 (3)心意六合拳出打行拳幾乎全部為五指揸開,手心后凹,掌臂合勁為一。如此方能產(chǎn)生摧殺之力。 (二)游龍?zhí)阶?/font> 承上式,隨左后轉(zhuǎn)體180度提右膝,左掌向右往上朝身后呈抓撲之勢,右掌從后往上朝前舉臂亦形成抓撲之勢(圖5、6)。 勁意與要領(lǐng): 左后轉(zhuǎn)提右膝與兩掌形成抓撲之勢要協(xié)調(diào)。 (三)抱虎歸山 承上式,左腳用力蹬地,右腳隨栽肩之勢向前跨步形成右牮步,右掌停在右大腿里側(cè),左掌停在左胯旁,虎口相對,掌心朝里,雙掌形成合抱之勢(圖7)。落定式與姬龍峰原傳心意六合拳《十形樁功》之“虎形樁”完全一致。 (四)虎抱頭 承上式,右腳進步,左腳跟半步呈右雞步,右手屈肘回插抓住頭皮毛發(fā),左手托推右肘以助力(圖8)。 勁意與要領(lǐng): 虎抱頭一式用的是“起肘”技擊,靠的是腰腿的催力。此落式為右虎抱頭。 (五)白猿獻果 承上式,隨左后轉(zhuǎn)體180度進左步,右腳跟半步呈左雞步,左手變?nèi)孪蚝笤俪想S著左右擰腰停在腦后,拳心斜朝左,右臂肘尖朝左前方旋擊,拳心斜朝外,停在左臉旁(圖9、10)。 勁意與要領(lǐng): 右肘向左前方旋擊之勁全靠腰腿旋擰之力。左臂向左后旋擰主要是平衡身體。 (六)迎門鐵臂 A、左腳略微上一步,腳尖外撇,右腳往前跨一步,雙腿屈膝半蹲呈四六馬步,重心多半在左腿上;雙手往小腹下部插拳,拳面朝下,拳心朝里(圖11)。B、左腳蹬地進右步,左腳跟半步呈右雞步,右尺臂外旋,從下往上向前推頂,拳背朝外,左拳拳面抵住右肘彎里側(cè)(圖12)。 勁意與要領(lǐng): (1)迎門鐵臂全靠尺臂往前頂靠之力摧殺對方,這個式中寓有顧法。(2)河南心意門也有稱其為“迎面鐵壁”和“熊反臂”的。 (七)龍形裹橫 A、左后轉(zhuǎn)體180度,左腳上一步,右腳隨即向左腿前行橫向蓋步;左掌從后向上往左向下再向右劃圈,此時右掌從后向上朝左經(jīng)額頭上方再朝下往右(回)劃圈一周,??吭谧笾鈴澙飩?cè)(圖13) B、左腳向左前方邁步,右手托往左肘彎里側(cè)一起往左后方旋裹,左尺臂水平,與左肱臂呈90度。旋裹時右腳往前托襯劃弧,以求得身體平衡(圖14)。 勁意與要領(lǐng): 裹橫用的橫勁,全靠腰部的擰轉(zhuǎn)之力。打斗時,前腳必須過人封住對方,亦即對方在我懷里,方可用水平尺臂之力裹翻對方。往往在對方尚未翻倒之瞬間,后腳強行搶進一步,同時朝自己懷里打插肘,致使對方受傷后再翻倒。這里體現(xiàn)的是南派心意六合拳常說的一句俗話,“打人如親嘴”;北派心意六合拳常說的一句話,“打人先上身”。 (八)野馬闖林 A、右腿略進一步,屈膝半蹲支撐全身重量,左腳向前伸翹,腳尖上勾,腳跟離地二到三寸;雙掌里旋插入襠內(nèi),掌背相對,目光平視(圖15)。 B、右腳用力蹬地進左步,左腳一旦落地,右腳跟半步呈左雞步,左右掌變?nèi)?,同時往右側(cè)身后抽拉,再往上向前猛擊,左拳面朝前,右拳面抵住左手腕,使兩拳擊之力合而為一,拳心均朝上(圖16)。 勁意與要領(lǐng): (1)左腳進步,右腿要使盡全力,左步要大,但不得有跳躍現(xiàn)象。雙拳從右側(cè)向身后抽拉再向上往前猛力合擊,雙拳合力為一,殺傷效果自然好。這里體現(xiàn)的是拳譜所說的“馬有奔踏之功”。(2)姬氏原傳心意六合拳中,稱之為“馬奔把”。 (九)餓虎撲食 立左腿,提右膝,雙拳變掌朝下向右側(cè)后方劈拉,左掌背緊靠右膝外側(cè),右掌停在右胯上(圖17)。 然后以左腳為軸,右后轉(zhuǎn)體180度,雙掌繼續(xù)向下朝前環(huán)繞200度,正置于前額上方,再迅速往前下方撲按。右腳在左轉(zhuǎn)體180度之際向前踏步呈右牮柱步(圖18)。 勁意與要領(lǐng): (1)餓虎撲食,前腳落地的同時,雙掌朝前下方使用的是撲按之力。落定式雖與鷹捉把非常相似,但勁力和用意則有區(qū)別。餓虎撲食用的是雙掌連推帶按,鷹捉把用的是頭肩頂撞。 (2)稽考“虎撲雙把”,得知其來自岳飛《心意六合拳譜》中的“雙推把”。深究起來,餓虎撲食既不同于鷹捉把,也不同于姬氏心意六合拳的“虎撲雙把”,在此不做贅述。 (十)龍形調(diào)膀 A、略上前腳,后腳托襯半步呈左雞步,雙臂放松,一齊順時針?biāo)Π?,左掌停在右胸前,掌心朝里,右掌停在后腰背上,掌心朝外(圖19)。 B、右雞步不動,雙臂一齊逆時針?biāo)Π?,右掌停在左胸前,左掌停在后腰背上(圖20)。 勁意與要領(lǐng): (1)來回甩膀猶如小兒玩具“撥浪鼓”的兩個小槌在運動。 (2)姬氏原傳心意六合拳譜中,練龍形調(diào)膀除上體放松,尚有心法“暗聽氣注丹田”。這里體現(xiàn)了內(nèi)家拳“功拳一體化”的特點。 (十一)白猿束身 承上式,右腳上步,屈膝半蹲支撐全身重量,左腳隨即跟上,停在右腳弓處,腳尖點地;左掌??坑谧笙ネ鈧?cè),右掌??吭谟铱枧裕▓D21)。 (十二)鷂子鉆天 承上式,左腳上步,右腳隨著起身之勢往前上方卷踢,高度約六七寸;右拳朝前上方鉆出,左拳拳面抵住右肘彎(圖22)。 (十三)熊形斬捶 A、右腳向前落步,左腳隨即向左前方跨一大步,雙腿屈蹲呈馬步;左肘向左下方格,右肘下落回抽,停在右胯后(圖23)。 B、右腳用力蹬地,右肘抬起,隨上身左后擰轉(zhuǎn)約90度,用力自右上方朝左下方懷里插捶(圖24)。 勁意與要領(lǐng): (1)古代劊子手倒握刀柄,刀背緊靠在尺臂上,斬首時,刀刃從右上方朝左下方運刀,實際上有著連鋸帶砍之意。斬捶亦取此勁意。當(dāng)右尺臂從上往左下方懷里插捶時,使的是插肘擊技。這個插肘是由腰臂合力所致,故其殺傷力巨大。 (2)熊形斬捶主要體現(xiàn)的是“熊膀”之威力。 (十四)雞形劈掌 承上式,右后轉(zhuǎn)體180度進右腳,左腳跟半步呈右雞步,雙拳變掌,隨右后轉(zhuǎn)體從左往后再向上,經(jīng)額頭上方環(huán)繞大半周,再朝右側(cè)下方劈,目視前方,左掌背緊靠右膝外側(cè),掌心朝右,右掌??吭谟铱枭希▓D25)。 (十五)蛇撥草 隨右腳往右前方調(diào)步,右臂右擴,爾后迅即向左砍截。當(dāng)接近左臂時,左尺臂迅即向右插入右肘下(圖26),左腳向左前方跨步,右腳跟半步呈左雞步的同時,左臂向右朝前再向左分撥,右臂右后拉襯以平衡身體,掌心均朝上(圖27)。 勁意與要領(lǐng): (1)右尺臂向左砍截并略向右回抽,左尺臂略向右朝前再向左劃圈連撥帶格,掌心一直朝上,一旦停撥帶格,尺臂和掌心立即內(nèi)旋斜朝外,此時正值一個右調(diào)步完成。上下動作和步法要協(xié)調(diào),不得乖戾別扭。 (2)右調(diào)步往左前方出打,左調(diào)步向右前方出打,以體現(xiàn)內(nèi)家拳的“以靜制動,后發(fā)先至”的特點,也體現(xiàn)了心意拳“不合不打,打顧不分”的一大特點。 (十六)青龍縮身 承上式,左掌里旋,掌心斜朝前,右掌同時里旋掌心也斜朝前。右掌心貼著左尺臂,哧地一聲穿至左掌背上方(圖28)。爾后,雙掌變?nèi)?,迅速疊繞兩圈后隨著屈膝底盤坐地(近似歇步),右掌按在左膝外,左掌屈肘回拉至左胯旁(圖29)。 勁意與要領(lǐng): (1)雙拳疊繞,拳面朝外,照準對方面部連續(xù)捶擊四次后,隨著縮身之力,再朝對方面部塌上一把。好似不置敵于死地而不罷休之意。左掌屈肘回拉,主要為的是平衡身體。 (2)河南有些地區(qū)的心意門,把青龍縮身也稱作懶龍臥水。 (十七)雷聲鷹捉 A、右后轉(zhuǎn)體180度,撤回右腳與左腳并齊,雙手合掌,右拇指壓在左拇指上,暫停在胃脘之上(圖30)。 B、隨著提左膝邁左步的同時,雙掌迅速往頭額前上方推把。當(dāng)推至頭額前上方的一剎那,迅速往回朝懷里拉拽。當(dāng)拉至胸前時,變把往下朝襠里按捺,此時發(fā)雷聲“咦!”聲隨勢落,呈低姿弓箭步,左掌停在左膝內(nèi)側(cè),右掌按在襠前(圖31)。 C、雙手合掌往前猛推所產(chǎn)生的反作用力,致使撤回的左腳很平穩(wěn)地與右腳并齊呈站立姿勢(如圖1)。 勁意與要領(lǐng): 雷聲鷹捉把與虎撲雙把,無論勁意、用意和變意,或是打斗要領(lǐng),都有較為嚴格的區(qū)別。在此暫且不予詳述。 |
|
來自: 老阿更 > 《國術(shù)格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