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上海傳統(tǒng)美食是越來越少,有的甚至已經很難找了。也有人說,現(xiàn)在的上海傳統(tǒng)小吃的味道早就不是老上海的感覺,充斥著現(xiàn)代生活的油煙和急躁,節(jié)節(jié)攀升的價格讓老上海人看不懂。我們所懷念的上海傳統(tǒng)美食,那些味道存在回憶里,也銘刻在心中。 德興館 已有137年歷史的德興館,在上海有近十家的分店,但廣東路的百年老字號始終是大家心目中的正主。黑底金子的招牌,掛在二樓的飛檐上,老遠就能看到門口石階兩個外賣窗口的隊伍排成龍。 德興館的燜蹄面被視為“上海第一面”。燜蹄酥軟鮮嫩,不覺油膩只有肉的鮮香,沾上辣醬,香而美味的澆頭,和筋道的面條融為一體后,吃起來咸中帶甜,甜中蘊鮮,怎一番爽快! 地址:黃浦區(qū)廣東路471號 人均:20-40元 大富貴 如今已是130歲高齡的酒樓,點心部賣上海特色小吃,飯店部賣上海特色菜。很多人都是父輩跟著爺爺奶奶來這,自己被爸爸媽媽帶著到這吃喜歡的點心。 大富貴,一例生煎,一碗三鮮小混沌好像成了大多數(shù)人的慣例。雖然現(xiàn)在價錢翻了又翻,但味道依舊。三鮮餛飩里的蛋皮、榨菜、蝦米一樣不少,自己加入胡椒粉和醋,吃起來妙不可言。 地址:黃浦區(qū)中華路1409號 人均:20元-40元 沈大成 至今已有130年歷史的沈大成,當年創(chuàng)始人沈阿金為集點心與風味小吃之大成,故取名。由于注重選料,講究制作,所以點心一直是全上海經久不衰聞名遐邇的。 最喜歡他家的糕團。金團,糯米皮外裹著金粉,餡是黃豆和芝麻粉;桂花糖年糕,糯而韌,桂花香溢?!盎蜓┌?,或金黃,或碧綠”,小心翼翼地咬上一口,“甜蜜”在口中蔓延,真是獨一無二的美味。 地址:徐匯區(qū)斜士路1120號 人均:20-50元 老正興 迄今已有130年的歷史,食肆經營者祝正平、蔡任興合伙開菜館,以姓名中各一字命名為“正興館”。因冒名者甚多,遂改名“老正興”,并冠以“同治”二字。在上海,老正興被譽為“飯店之王”。 正興菜館的草頭圈子,可是當年上海灘大亨杜月笙的最愛。先燉煮再以醬油等肉湯燜煮,最后大火生煸,放在草頭上,“吃油”的草頭恰好吸足圈子的油膩,吃起來草有肉感,肉有草香。 地址:黃浦區(qū)556號 小紹興 至今已有80歲的歷史,相比前者幾個是最年輕的一個了。但上海人只要想到白斬雞,第一個肯定會說小紹興。由于創(chuàng)辦人章潤牛、章如花兄妹和主要操作師傅均系紹興人,在這兒便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紹興人天地,故給它取名。 說到白斬雞,尤其喜歡它脆嫩的雞皮,看著師傅利落干凈的把色白光亮的雞切成小塊,涂上一層黃燦燦的麻油,食欲就會大增。除了雞肉好吃外,蘸料也是小紹興的一絕,是普通的醬油醋什么沒法代替的。還有鮮香入味的雞粥,這些都是對小紹興內心最深處的美好記憶。 地址:黃浦區(qū)云南南路69-75號 金門大酒店 成立于上世紀三十年代,是當年十里洋場人盡皆知的著名高檔樓宇,是那時名流淑媛精英薈萃的場所。坐落在今日上海最繁華的街道上,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58年改名“華僑飯店”,為海外華僑往來大陸之典雅居所,92年恢復原名。 雞汁海蚌,以鮮活海蚌為原料,氽以滾熱的雞湯而成。肉質脆嫩,色白透明。一口吮吸,嘴里是含香如乳、膩滑似脂。澆上醇香味美的雞汁,使得蚌肉無比爽口。老上海人最愛的海鮮菜品。 地址:黃浦區(qū)南京西路108號 湖心亭 始建于1784年,原是豫園的一景,后改為茶樓,名“也是軒”、“宛在軒”,系滬上系滬上留存至今最早的茶室,曾接待過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老上海人來豫園游玩時不忘去的茶室。這里的小吃尤以小粽子、鵪鶉蛋、豆腐干好吃,品著茶,就著點心,看著豫園美景,不亦快咋。 粽子雖小,但包裹的方式和精細程度,絲毫不輸給大粽子。拆開粽葉,一口塞進嘴里,讓糯米和火腿在牙齒的作用下交匯在一起,滋味也不輸給大粽子。老上海人都習慣打包回家,作為下午茶的點心,且不會影響晚餐的胃口;懂得淺嘗即止,這就是小粽子討喜的地方。 地址:黃浦區(qū)豫園路257號 人均:60-70元 歷經歲月變遷仍然屹立不倒,這些百年老字號靠的就是誠信的用料還有傳承的手藝,想品嘗老上海味道的菜點就到這些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