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心里都有這樣的疑問:孩子的成長是否有規(guī)律可循?美國耶魯大學格賽爾兒童發(fā)展研究所在40多年時間里,追蹤了數(shù)千個孩子的成長歷程,發(fā)現(xiàn)孩子的心理、行為發(fā)展是有章可循的,而且,每一年都有一個成長側重。尤其1~8歲是家長們不容錯過的“黃金八年”。
3歲左右的孩子通過形象思維解決問題,開始有了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他們的行為會經(jīng)常讓父母眼前一亮,比如借助凳子拿桌上的物品,這就是最早期的創(chuàng)造力。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源于好奇心和活潑好動的特質(zhì)。家長可以給孩子買積木、橡皮泥、彩筆,鼓勵他們創(chuàng)造出心中的形象,講故事可以不講結尾,讓孩子自己去想象,把雜志上的圖片剪下來,讓他根據(jù)圖畫編故事等。 孩子在4歲左右,口語表達變得豐富起來。他們可能會變成“小話嘮”,愛說話、唱歌,甚至大吼;喜歡面對玩具自問自答;還有著無窮無盡的“為什么”。家長應適當增加言語互動,編個順口溜教給孩子;鼓勵孩子在客人面前表現(xiàn)自己,鍛煉膽量。還要注意孩子的發(fā)音、語速,適時糾正口吃現(xiàn)象。 從書寫能力角度看,3歲孩子以涂鴉為主,4歲孩子能嘗試以點、線表達;5歲進入書面語言敏感期,孩子能嘗試模仿寫自己的名字。想讓孩子練就一手好字,不妨從5歲開始。父母可以由簡到繁地訓練孩子,比如同時寫田和由、太和大等,讓他能精確區(qū)別字的細微差異。教會孩子正確的坐姿,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體直、頭正、肩平、腿平;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手離筆尖一寸。 美國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6歲是孩子人格培養(yǎng)和形成的關鍵階段,但很多家長容易放縱孩子的不良習慣,認為“這是天性,不用去管,長大就好了”。這個階段的孩子進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希望建立屬于自己的“獨立王國”。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去思考,避免長時間分離,但也不要過分保護,要給他們獨立的空間。需要提醒,此時爸爸的陪伴和關注尤為重要。 “7歲看老”,這句話不無道理。7歲的孩子以思考為特征,表現(xiàn)內(nèi)向、審慎、敏感,心智快速成熟,思維模式已經(jīng)處于“試運行”的階段。與人相處時,他們開始為他人著想,渴望得到朋友和老師的認同,整體關系比以往更加和諧融洽。7歲還被稱為“橡皮擦年齡”,很多孩子每頁作業(yè)紙幾乎都有被擦破的痕跡,可見他們是多么想把一件事兒做得盡善盡美。父母此時要跟孩子進行良好的互動,對他們的問題給予具有創(chuàng)意的“回饋”,引導孩子正面看待事情,學會換位思考,心智真正成熟起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