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揚(yáng)州人常用“三腳貓”來形容那些在技藝上略知皮毛而不甚精通的人。比如說某人技藝不精,偏偏要去修理電器,別人會(huì)說:“你這個(gè)‘三腳貓’最好不要亂動(dòng),東西修不好,再被電打到就壞了”。 ![]() 2.“三腳貓”這一俗語在揚(yáng)州人的日常生活中使用較多,但這個(gè)俗語并不是揚(yáng)州土生土長的,因?yàn)樵谠?a target="_blank" ss_c="ssc.citiao.link">江浙滬的很多地區(qū)都有類似的說法。關(guān)于這一俗語的來歷有一個(gè)民間傳說,相傳在清代光緒年間,有一武林高手經(jīng)常在上海十六鋪江邊賣藝,他十八般兵器無所不精,最后一招即提舉起江邊的鐵錨當(dāng)中做武器表演。藝人走后,許多人即上前試提鐵錨,但均敗下陣來。鐵錨有三只腳,于是,人們便戲稱某種技藝懂而不精的人為“三腳鐵錨”,后簡稱為“三腳錨”。“錨”、“貓”諧音,日久,“三腳錨”居然訛傳為“三腳貓”了。 3.也有人考證“三腳貓”最早可能出自元末明初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集》:“張明善作北樂府《水仙子》譏時(shí)云……說英雄,誰英雄;五眼雞,岐山鳴鳳;兩頭蛇,南陽臥龍;三腳貓,渭水非熊(非熊即飛熊)。”文中的“三腳貓”是一種動(dòng)物。后來,明人郎瑛在《七修類稿》記載:“嘉靖間,南京神樂觀有三腳貓一頭,極善捕鼠,而走不成步。”捕鼠是貓的專職,“三腳貓”的本職技能很不錯(cuò),卻“走不成步”,所以“俗以事不盡善者,謂之三腳貓。”就這樣,“三腳貓 ”一詞成了做事技藝不精的意思了,并一直沿用到今。 |
|